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科学评价口蹄疫O型、A型、亚洲Ⅰ型三价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并合理制定奶牛口蹄疫免疫程序,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犊牛母源抗体及成年母牛口蹄疫免疫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犊牛母源抗体90日龄时回落近临界值,成年母牛免疫后6个月抗体水平下降至临界值。根据试验结果,建议免疫程序如下:犊牛90日龄首免口蹄疫三价灭活疫苗,首免后1个月进行二免,以后每6个月加强免疫1次;成年母牛首免后每6个月加强免疫1次。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辽宁阜新地区春季集中免疫期间猪、牛、羊口蹄疫免疫抗体采用ELISA法进行监测,同时对猪、牛、羊进行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单抗阻断ELISA检测和口蹄疫病毒荧光RT-PCR检测,将免疫抗体监测与病毒检测结果进行综合系统分析,有效评估该地区口蹄疫预防免疫效果和感染带毒情况,及时掌握口蹄疫防控工作情况,做出风险评估,进行风险交流,发挥预警预报作用。结果表明,在口蹄疫春季集中免疫后,阜新地区猪、牛、羊O型口蹄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6.97%,牛、羊亚洲Ⅰ型口蹄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86.74%,奶牛A型口蹄疫平均免疫抗体合格率为95.62%,均超过了国家农业农村部对重大动物疫病评价的总体要求(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要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四川省部分规模猪场口蹄疫免疫效果,笔者从四川省内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川中5个片区的17个规模猪场采集血清样品1 454份,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口蹄疫O型和A型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FMD-O型抗体总阳性率为83.29%,FMD-A型抗体总阳性率为80.26%;17个规模猪场的FMD-O型、A型抗体场群免疫合格率均为76.47%;哺乳仔猪、保育猪、育肥猪、经产母猪、种公猪、后备猪的FMD-O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4.95%、68.67%、81.31%、94.23%、88.03%、100%,FMD-A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65%、60.96%、79.75%、93.53%、88.03%、100%。本试验表明,四川省规模化猪场口蹄疫免疫效果总体较好,但部分猪场的免疫抗体水平不高,因此规模猪场仍需加强监测和免疫,降低口蹄疫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昆明市某规模化猪场猪瘟、猪圆环病毒2型和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从2栋猪舍随机采集49份血样,分离血清样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试剂盒检测相关免疫抗体,分析评估三种病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猪瘟抗体总阳性率为59.2%(68.6%~90%),口蹄疫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3.5%(59.7%~83.8%),猪圆环病毒2型抗体阳性率平均为89.8%(78.2%~95.6%)。结合该猪场的免疫程序分析,猪瘟、猪口蹄疫二种病的抗体水平和阳性率均处于上升阶段,59.2%和73.5%阳性率虽是合理水平,但栋舍间差异较大,有些栋舍存在免疫失败可能;圆环病毒2型免疫效果评价合格。建议进一步查清引起猪瘟、猪口蹄疫免疫失败的原因,改进免疫程序并及时补免。  相似文献   

5.
应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方法对沈阳地区应用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对5个奶牛场进行了免疫抗体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一免后A型口蹄疫抗体免疫合格率只有在14~28d之间能达到保护水平,抗体下降速度较快;二免后14dA型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达到高峰,为97%,之后缓慢下降,直至二免后90d还能达到保护水平。表明对于A型口蹄疫疫苗的免疫,首免后1个月必须进行加强免疫,达到三次免疫的效果最好,以后4个月免疫1次。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外调藏系种羊不感染疫病及无疫病病原传播,对筛选出的准备调运的藏系种羊进行疫病的血清学调查,试验分别采用布鲁氏菌试管凝集试验、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直接竞争ELISA方法、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单克隆抗体阻断ELISA方法和口蹄疫O型液相阻断ELISA方法对藏系绵羊30份血清样品进行了布鲁氏菌、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自然感染和疫苗免疫的血清学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所有被检血清中均未检出布鲁氏菌和自然感染口蹄疫病毒抗体阳性血清。小反刍兽疫和口蹄疫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检测显示,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清30份,阳性率为100%;口蹄疫免疫抗体阳性血清28份、可疑血清1份、阴性血清1份,阳性率为93.33%,阳性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均大于1∶128(保护率大于99.00%),可疑血清免疫抗体效价1∶90(保护率大于50.00%),阴性血清免疫抗体效价小于1∶2(不保护)。说明此次海北州筛选的藏系绵羊种羊未感染上述疫病,且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水平较好,适合作为外调种羊。  相似文献   

7.
采用猪口蹄疫O型液相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对烟台市莱山区4个规模猪场和5个生猪散养户的105份免疫猪份血清样品进行ELISA抗体检验,其中规模场平均抗体阳性率为92.5%,散养户平均抗体阳性率为44.0%。针对本次获得的口蹄疫血清学监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科学防控意见,强化了猪的免疫、跟踪监测和生物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2020年新疆规模化猪场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水平,本研究采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PB-ELISA)方法对采集的469份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8.06%(413/469)。不同类别猪群抗体的阳性率均达到85.00%以上。结果表明,8个规模化猪场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阳性率均达到国家标准(70%),但1个规模化猪场阳性率仅为56.70%,需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9.
汤海平 《中国猪业》2020,15(4):57-58
为了解福建省漳州市规模猪场主要疫病抗体水平,在2018年下半年,分别对漳州市9个县(市)的14个规模猪场进行采样抽血,应用血清学ELISA方法进行口蹄疫、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伪狂犬病等4种疫病免疫抗体检测和伪测狂犬病野毒(gE)抗体检测,结果显示,0型口蹄疫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5.3%(448/525),猪瘟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0.6%(423/52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免疫抗体平均阳性率为94.1%(494/525),猪伪狂犬病gB抗体免疫平均阳性率为90.9%(450/495),表明4种主要疫病的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总体达到要求;猪伪狂犬病gE抗体平均阳性性率为25.9%(128/495),表明部分猪场有伪狂犬病野毒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乳用双峰驼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的流行情况和发病风险,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管凝集、液相阻断ELISA和3ABC-I-ELISA等血清学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乳用双峰驼进行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骆驼的布鲁氏菌病非免疫抗体阳性率为1.7%;未检出结核病阳性;亚洲Ⅰ型、O型和A型口蹄疫抗体合格率分别为67.6%、65.2%和61.7%,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阳性率为1.33%。调查结果表明:该地骆驼口蹄疫免疫抗体普遍低于农业部要求(免疫合格率≥70%);存在骆驼发生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的风险。建议制定适合当地的口蹄疫免疫程序,适当提高免疫次数和免疫剂量;每年开展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的检疫工作,及时淘汰阳性畜,净化骆驼群。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牦牛、藏羊在注射O型口蹄疫灭活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及消长趋势,2022年2~12月在青海省牦牛、藏羊4个主产县每月采集血清样品,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了O型口蹄疫(FMD)免疫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牦牛群体中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全年都处于较高水平,O型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83.4%,藏羊群体O型口蹄疫抗体平均合格率为59.8%。其中5~6月和11~12月集中注射疫苗后1个月牦牛、藏羊群体的平均抗体水平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3~4月和8~9月达到最低值。  相似文献   

12.
《养猪》2016,(2)
为了解某规模化猪场母源抗体及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实时监测其群体免疫状况,探讨疫苗合理的免疫程序,以期为其他规模猪场主要疫病的防控实践提供依据。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了该规模猪场10个阶段184份血清4种疫病5种抗体水平。结果显示,该猪场为蓝耳病抗体、伪狂犬病-gE抗体阴性场。猪瘟、伪狂犬病-gB抗体、O型口蹄疫抗体总体阳性率分别为57%、87%、71%;每个阶段的抗体合格率和保护率不同,根据监测结果调整了猪瘟、伪狂犬病、口蹄疫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3.
应用液相阻断ELISA试验方法检测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牧场牛群经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免疫的奶牛血清样品2412份。经检测,2412份样品中规模奶牛场牛群免疫抗体滴度≤1∶64样品42份,抗体滴度≥1∶128样品2370份,抗体保护率为98%。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地区牛羊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牛羊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2012年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牛羊口蹄疫O—AsiaI型双价灭活疫苗和牛羊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监测。采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共检测了8个旗县23018份免疫牛羊口蹄疫O—AsiaI型双价灭活疫苗和牛羊口蹄疫A型灭活疫苗15日、30日、60日的血清中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牛羊口蹄疫疫苗免疫效果总体良好,免疫抗体合格率超过了70%。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免疫效果稳定,散养地区免疫效果稳定性差,且不同厂家的疫苗免疫效果不同,加强免疫后A、B、D三个厂家抗体合格率能达到100%,C厂家的免疫效果较差,抗体合格率为93-3%。采用3ABC—ELISA检测试剂盒对部分地区牛羊进行感染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O型口蹄疫疫苗对关岭牛的免疫效果,在春防期间对关岭县12个乡镇定点、定时免疫90头适龄健康关岭牛,28天后采集血清,用牛羊O型口蹄疫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进行免疫抗体检测,评价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O型口蹄疫免疫抗体阳性率为82.22%,达到农业部规定≥70%的要求,表明O型口蹄疫疫苗能够诱导关岭牛产生较高水平的免疫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小反刍兽疫是农业部强制免疫病种。新疆某农场对羊进行了全覆盖免疫接种。为掌握新疆某农场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效果,笔者应用ELISA抗体检测和阻断ELISA试验方法检测免疫抗体水平。结果显示,2014年-2017年,新疆某农场8个连队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模式羊的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均在70%以上,达到农业部的要求。检测结果表明,规模养殖场的免疫抗体水平整体高于散养场。本研究为该农场制定合理的羊口蹄疫和小反刍兽疫免疫程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牦牛口蹄疫O型、亚洲Ⅰ型免疫抗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口蹄疫O型和亚洲Ⅰ型双价疫苗对牦牛进行免疫,于免疫后1个月,分别用口蹄疫O型和亚洲Ⅰ液相阻断ELISA型试剂盒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牦牛在免疫后1个月,口蹄疫亚洲Ⅰ型抗体和O型抗体水平≥1:128的占99%,保护率分别为85.0%和77.5%,说明免疫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犊牛口蹄疫O型灭活苗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本试验采用2种免疫方案对犊牛进行口蹄疫O型灭活苗免疫,即免疫程序A在口蹄疫O型母源抗体和免疫抗体监测值接近临界值时进行免疫,免疫途径为肌肉注射,免疫剂量按疫苗说明书要求;免疫程序B的首免和二免时间比免疫程序A提前一周进行,方法同免疫程序A。免疫后不同时间采用液相阻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LPB-ELISA)检测血清口蹄疫O型抗体水平。结果表明:A组犊牛在90日龄进行首免,免疫后14天抗体水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免疫后28天部分犊牛抗体水平下降到临界保护水平之下;首免后1个月(120日龄)进行加强免疫,二免后的免疫抗体水平对牛群的保护一直维持到免疫后120天;二免后4个月(240日龄)进行三免,免疫保护期持续4个月。但首免前和二免前抗体效价相对较低,接近临界值。B组犊牛的免疫抗体变化规律同免疫程序A,但产生高效价抗体的时间提前,整个免疫期抗体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可提供有效保护。说明免疫程序B的免疫效果优于免疫程序A。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重点养殖地区牛、羊O型和亚洲1型的抗体监测,基本掌握了哈尔滨市牛、羊等牲畜口蹄疫疫苗的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哈尔滨地区牛、羊口蹄疫双价疫苗免疫后产生免疫保护的时间平均为25~30d,畜群免疫抗体合格率平均可达63.4%以上;免疫保护期平均为3~4个月。畜群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平均可达72.3%以上,其中以双城市奶牛群的有效免疫抗体合格率为最高,平均可达到81.6%。畜群免疫后5~6个月免疫抗体合格率平均仅为46.7%,失去疫苗保护作用。同时,哈尔滨地区牛、羊的亚洲1型口蹄疫有效免疫抗体平均合格率比O型口蹄疫高出7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地了解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与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与合理的检测方法,浦口区兽医站在某猪场进行了此次试验。试验猪分3组,分别注射不同厂家生产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猪口蹄疫O型(OZK/93株+OS/99株)灭活疫苗,并采用猪O型口蹄疫VPI抗体检测试剂盒、口蹄疫O型液相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和正向间接血凝试验(HI)分别对使用上述口蹄疫苗免疫效果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猪注射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后,用猪O型口蹄疫VPI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抗体阳性率达到100%;用正向间接血凝和液相阻断ELISA方法检测不到注射合成肽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效价。免疫猪口蹄疫O型(OZK/93株+OS/99株)灭活疫苗后,用VPI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抗体阳性率只有40%;用HI方法进行检测,抗体阳性率为75%;用液相阻断ELISA方法进行检测,抗体阳性率为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