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主要报道城市园林害虫红皮云杉球蚧的重要内寄生天敌赖食蚧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该寄生蜂在哈尔滨市一年两代,以幼虫在寄主二龄固定若虫体内越冬,寄生率高达51.9%.经研究发现,不同温度及食料对成虫寿命具有一定影响,并且在树木的不同方位及高度上的寄生率也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栗绛蚧长尾啮小蜂生物学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建德市寄生于板栗栗绛蚧Kermesnawai上的栗绛蚧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sp.进行了采集和观察。该蜂1年2代,成虫分别出现于4~5月和6~7月,第1代产卵在栗绛蚧成虫,第2代产卵于栗绛蚧2龄以上若虫的体内。采集建德市板栗Castaneamollissina林中被寄生栗绛蚧成虫于室内饲养,羽化出啮小蜂在衢州市板栗林中释放。结果表明3a内试验林栗绛蚧种群每10cm枝条从22 00头降低到1 83头,板栗产量从300kg·hm-2上升到2250kg·hm-2。表2参7  相似文献   

3.
黑色软蚧蚜小蜂为柑桔网纹绵蚧的内寄生蜂。其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 4个时期。幼虫的发育分 3个龄期 ,根据颚的大小和虫体的形态可区分各龄幼虫。一龄幼虫两颚较小 ,体节分界不明显 ,可吸食寄主体液 ,二龄至三龄幼虫两颚明显增大 ,身体明显分为 1 3个体节 ,除吮吸寄主体液外 ,还可咬食虫体。幼虫老熟后 ,停止取食 ,排出粪便 ,然后化蛹。成虫羽化后 ,在介壳上咬一小孔钻出  相似文献   

4.
5.
根据近年来泉州市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工作实践,总结了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林间放蜂点的选择和管护、室内收蜂、补充营养与配对、林间放蜂、效果检查与巩固等,为推广应用花角蚜小蜂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东北地区小产的两新种。1.杨圆蚧黄蚜小蜂Aphvtis quadraspidioti新种,该种具有典型的mvtilaspidis种团的特征,与A.mvtilaspidis较相近,但本新种;(1)产卵器及产卵器鞘较长;(2)前翅三角区内刚毛明显多(92-140根);(3)并胸腹节长约为后胸背板的3.20-3.87倍。雄性未知。正模:♀.副模;8♀♀。黑龙江(海伦).1986-06-15;副模  相似文献   

8.
粉蚧长索跳小蜂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是蚜虫重要内寄生蜂之一,为更好地利用白足蚜小蜂防控农林害虫,在室内以桃蚜(Myzus persicae)饲养并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对其成虫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足蚜小蜂羽化时间集中在6:00-10:00。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求偶、交配前期、交配及交配后期。交配过程耗时148.5 s±10 s。雌雄同性间存在交配竞争。一头雌蜂在观察的3 h内可与1.8±0.2头未交配雄蜂交配,雄蜂可与10.4±2.0个雌蜂交配。白足蚜小蜂可进行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均为雄性,一头雌蜂24 h孤雌生殖18.8±1.0头雄性子蜂;两性生殖可产9.9±1.1头雌蜂及6.6±0.4头雄蜂。寄生过程可划分为搜寻寄主、试探寄主、产卵寄生或取食寄主及清扫梳理5个步骤。从产卵寄生到成蜂羽化需要10~14 d。白足蚜小蜂喜欢在上午羽化,羽化后即可交配,雌雄蜂均可多次交配,同性个体间存在交配竞争,以孤雌和两性生殖繁衍后代,完成一个生活史需10~14 d。  相似文献   

10.
松突圆蚧异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松树上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 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蜂,广东省自1986年以来从日本冲绳引进以防治松突圆蚧.在引进的材料中还获得短索蚜小蜂属Archenomus的1新种.笔者对这2种蚜小蜂作了描述,新种模式标本分藏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和植物保护系.  相似文献   

11.
杉木短须螟(Sacada sp.)为重要的森林害虫,危害杉木,该虫为我国新记录。1989年在三穗县首次暴发成灾,危害面积计500hm2。1989~1992年,笔者在系统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柿梢鹰夜蛾为江西柿苗重要害虫。该虫在庐山一年两代,8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6~8cm深处化蛹越冬,翌年6月上旬开始羽化。产卵子柿苗嫩叶背、嫩梢、嫩枝上。卵期5~7天;幼虫5龄,体色多变,历期17~19天;预蛹期2天;蛹期16~19天;成虫产卵前期4~6天,寿命6~9天。1~3龄幼虫用敌杀死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杉木短须螟(Sacadasp.)为重要的森林害虫,危害杉木,该虫为我国新记录。1989年在三穗县首次暴发成灾,危害面积计500hm2。1989~1992年,笔者在系统的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采用了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云杉树叶象(Phyllobius sp.)1984~1986年在黑水县林区的苗圃地及附近的更新幼树上普遍发生,苗木受害后似火烧状。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在土室内化蛹,成虫于5月上旬羽化。并出土行补充营养,危害苗木嫩梢及芽苞,啃食针叶成缺刻状。5月下旬交尾产卵,6月中旬幼虫孵化危害苗木根皮,幼虫危害期长达280多天。通过对此虫的防治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探讨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此虫害提出综合防治方法及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15.
小麦褐瓣潜蝇Agromyza mobilis Meigen 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夏,越冬,翌年3月上旬开始羽化为成虫,3月中旬至3月下旬为成虫盛发期,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为产卵盛期,4月中旬为幼虫1危害盛期。主要危害剑叶,由叶尖向叶茎潜食危害,最初造成白色线状虫道,5天后道加宽,引起叶片局部或大部枯死,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茶小卷叶蛾幼虫分龄和卵、蛹分级的形态特征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历期,作为发育进度预测的依据。阐明其危害对茶叶品质和产量的显著影响。虫口(头/丛)与鲜叶产量损失(kg/亩)的关系式为:y=10.441gx-5.84。按当地鲜叶价格,虫口(头/丛)与经济损失(元/亩)的关系式为:(?)=5.61gx-2.92。平均每丛虫口6—7头达经济阈限。考虑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防治指标宜在每丛10头以上。查明天敌20余种,以蜘蛛、赤眼蜂为主,卷叶蛾茧蜂更常具有比较显著的自然控制效应。在防治上,卵期繁放赤眼蜂,幼虫盛孵后进行茶叶采摘,喷施白僵菌,都可收到良好防治效果。综合防治中必须化防时,挑治、片治,合理用药,显著增长了自然天敌对害虫的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广东万年青炭疽病病原菌形态,培养性状以及pH值和杀菌剂对该菌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elolrichumgloeosporioldes(Penz)Sacc)组.分生孢子在25℃下萌发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是20—25℃,pH值5—6.药剂多丰农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芽孢杆菌纤溶酶的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芽孢杆菌2^#(Bs-2)的发酵液经过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Q-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电泳制备和电源洗脱。获得一种具有纤溶性的蛋白酶;该蛋白酶由3个亚基组成,分子量分别为23KD,SSKD,19KD,全酶分子量约为64KD;经纤维蛋白平板测定表明,该酶既具有纤溶酶作用,又具有激活纤溶酶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宜昌泡桐雌雄配子体发育及其生殖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的研究了宜昌泡桐(Paulownia sp.)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并着重探讨了与育性有关的机制。结果表明,宜昌泡桐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都存在着大量败育现象。雌配子体的败育和大量落蕾是宜昌泡桐不结实或少结实的直接原因。还探讨了宜昌泡桐种群内存在着明显育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山植喀木虱(Cacopsylla sp.)属同翅目木虱科,是为害山楂树的一种新害虫,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该虫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第一代成虫和若虫4月中旬到6月下旬为害山楂树的嫩芽、叶片和新梢。从1987~1989年,我们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对该虫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本文报道了山楂喀木虱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化学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