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性状是肉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文中综述了影响猪脂肪性状的几个候选基因,即脂肪细胞定向和分化因子1(ADD1)基因、脂联素(AMP)基因、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脂蛋白脂酶(LPL)基因、肥胖(Ob)基因、解偶联蛋白3(UCP3)基因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猪脂肪性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Ob基因对松辽黑猪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辽黑猪为研究对象,分析Ob基因对其肉质和胴体性状的影响。测定30头松辽黑猪的9个肉质性状和6个胴体性状,用PCR-RFLP方法检测Ob基因型。结果显示,松辽黑猪TT基因型平均膘厚比CT基因型低,而肌内脂肪含量、瘦肉率则显著高于后者(P<0.05),其他肉质和胴体性状在Ob基因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Ob基因的TT基因型对猪的肉质和胴体性状具有显著的正遗传效应。  相似文献   

3.
猪脂肪性状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们对猪肉品质要求的提高,猪脂肪性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作者综述了影响猪脂肪性状的几个候选基因,即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脂蛋白脂酶(LPL)基因、激素敏感脂酶(HSL)基因、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基因、解偶联蛋白3(UCP3)基因、肥胖(Ob)基因等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改善猪脂肪性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50年,小鼠一个基因的隐性突变导致肥胖,该基因被命名为肥胖基因(obsess gene,OB基因)。Zhang Y等人(1994)首次报道利用基因定位克隆的方法得到小鼠OB基因cDNA序列。在脂肪细胞中肥胖基因表达产物的蛋白质,具有抑制动物摄食、降低体重的作用,称之为瘦素。  相似文献   

5.
<正>Ingalls等[1](1950)发现了一只近亲繁殖的小鼠食欲亢进、过度肥胖(体脂含量超过50%),并患有糖尿病和不育症。研究发现,这只小鼠的肥胖是由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引起的,故将此基因称为肥胖基因(obesegene,ob基因),这只小鼠也因此被称为ob/ob  相似文献   

6.
肥胖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肥胖基因(ob)是近年来克隆的新基因,该基因产物leptin(瘦蛋白)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重要信号因子,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增加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量的作用.本文对肥胖基因的结构、克隆、表达及影响其表达的因素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动物肥胖基因(ob)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肥胖基因(ob)是近年来克隆的新基因,该基因产物-Leptin(瘦蛋白)是反映体内脂肪含量和调节体重的信号因子,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减少能量消耗和降低动物采食量的作用。本文对肥胖基因的研究现状、结构、克隆、表达及影响表达的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前期研究中选取了198个与基因突变和疾病相关的小鼠微卫星不稳定性位点,经对转基因和基因突变小鼠研究,发现有41个位点具有不稳定性.为了进一步确认这些位点与基因改变的相关性,本试验应用这41个微卫星位点对29种C57BL/6J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检测,并将野生型C57BL/6J和129品系小鼠(ES供体)作为对照.通过PCR扩增,STR扫描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微卫星的不稳定性.在41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0个位点在11种基因敲除小鼠中呈现不稳定性(24.4%,10/41).核心序列为三核苷酸的D3Mit22在9号基因敲除小鼠中显示不稳定性,其余40个位点的核心序列均为二核苷酸,有9个位点呈现不稳定性(22.5%,9/40);另一方面,29种基因敲除小鼠有11种出现了不稳定性(37.9%,11/29);(TG)n为核心序列的二核苷酸表现不稳定性的比率最大(50%,2/4),依次为(GT)n(27.27%,3/11)和(AG)n(25%,1/4),重复序列(CA)n、(CT)n分别为23.08%(3/13)和20%(1/5).克隆测序的结果显示,6种基因敲除小鼠呈现核心序列片段的插入,1种基因敲除小鼠则为缺失.有2个位点(D13Mit3和D14Mit102)在2种基因敲除小鼠中出现不稳定性,9号基因敲除小鼠在2个位点(D3Mit22和D13Mit3)呈现不稳定性.结果显示基因敲除小鼠出现了微卫星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16,(1):30-34
分析获得pm0979、ompH基因的主要抗原表位,并将2种基因以3种不同长度的疏水性linker进行拼接融合(标记为pm0979-L6-ompH、pm0979-L10-ompH、pm0979-L15-ompH),分别克隆于pet-30a中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表达获得融合蛋白。以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后进行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m)CQ2株、Pm B型攻毒试验,分别测定小鼠体内抗体产生情况以及对小鼠的交叉保护效果。结果显示:3种融合蛋白在小鼠体内都能诱导较高的抗体水平,但不同长度的linker对小鼠保护性不同,其中融合蛋白rPM0979-L10-OMPH、rPM0979-L15-OMPH对Pm CQ2株攻毒的小鼠保护率达70%,对Pm B型攻毒小鼠保护率为30%。结果表明:重组的pm0979-ompH融合基因疫苗具有良好的交叉免疫保护力;同时,不同长度linker的基因疫苗对小鼠的保护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子育种是动物育种的一种重要方式,本文介绍了肥胖基因(ob),肌肉抑制素(Mstn)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其表达,结合基因转移和基因打靶技术进行动物定向育种,并且探讨了近年来研究对动物体磷吸收起关键作用的植酸酶(phyA-as)基因的分离,克隆及其在微生物体内的表达,以期从分子水平把一些营养基因与人类的需要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金银花、连翘及金银花-连翘药对(金银花-连翘1∶1)对北疆地区携带fneB毒力基因的马链球菌马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equi, SEE)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的影响。【方法】 首先对1 g/mL的金银花、连翘及金银花-连翘药对(金银花-连翘1∶1)水提物进行中药配比浓度梯度试验, 然后与携带fneB毒力基因的L1菌株、lytA+fneB+ply毒力基因的D1菌株和qnrA+blaTEM+fneB基因的Y1菌株3种SEE菌株共培养, 检测中药对SEE菌株耐药基因blaTEMqnrA及毒力基因plyfneB的影响; 将192只SPF级昆明小鼠均分为16组: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金银花组、连翘组、金银花-连翘1∶1组、阴性对照组(Y1、L1和D1菌株组)及3种菌株分别与金银花、连翘和金银花-连翘1∶1共培养组, 各组药物或菌液经腹腔注射0.5 mL进行小鼠体内抑菌试验, 检测药物对小鼠的致病性和fneB毒力基因的影响。【结果】 中药最适配比浓度为中药水提物∶THB培养基∶待测菌液(D600 nm值均为0.6)为1 000 μL∶500 μL∶20 μL; 与中药水提取物共培养的3株SEE菌株均未检出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 且菌株形态结构均未发生改变。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 阴性对照组的小鼠成活率分别为16.7%、8.3%和0;而L1+连翘、L1+金银花共培养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3.3%、75.0%, 金银花-连翘1∶1药对与3株SEE菌株共培养组小鼠成活率分别为41.7%、16.7%、50.0%;小鼠病理解剖结果显示, 除接种SEE菌株的小鼠肝脏肿大淤血、边缘钝圆外, 其余各组肝脏均正常。小鼠体内fneB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Y1+金银花、Y1+连翘、Y1+金银花-连翘1∶1、L1+金银花、L1+金银花-连翘1∶1、D1+金银花、D1+连翘、D1+金银花-连翘组均携带fneB毒力基因, L1+连翘组未检出fneB毒力基因, 表明小鼠体内SEE菌株有重新获得fneB毒力基因的能力, 出现菌种反毒复壮,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 金银花、连翘及金银花-连翘药对能够减弱SEE菌株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 从而对马腺疫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为减抗、替抗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犬瘟热病毒H、F、N基因试验免疫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VAXLPH、pVAXLPF和pVAXLPN为基因疫苗,分组进行了免疫小鼠试验,对免疫鼠体内免疫应答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基因疫苗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pVAXLPH pVAXLPF pVAXLPN 3个基因混合免疫小鼠诱导产生了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免疫3次后血清中抗CDV ELISA抗体效价为0.332,而免疫前为0.158;抗CDV中和抗体效价为1∶(4~16);CD4 T/CD8 T比值为2.05±0.38,而对照组为1.99±0.56;免疫小鼠脾细胞对CDVLP及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值分别为0.384和0.356。基因疫苗免疫犬试验中,进行了单用基因疫苗免疫和基因疫苗与CDV弱毒疫苗联合免疫效果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基因疫苗免疫3次后,血清中抗CDV ELISA抗体效价为0.296,抗CDV中和抗体效价为1∶(8~32)。基因疫苗免疫2次,再使用弱毒疫苗加强免疫1次,血清中抗CDV ELISA抗体效价为0.433,抗CDV中和抗体效价为1∶(16~64)。  相似文献   

13.
脂肪和肥胖相关(FTO)基因是最近发现的一个与肥胖相关的基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FTO基因内有许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这些SNP位点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FTO基因的发现、结构和组织表达特征,FTO基因SNP位点与肥胖之间关系,以及FTO基因通过调节摄食来影响肥胖的发生,以期为研究动物的肥胖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弓形虫顶端复合体微线体蛋白11(MIC11)基因敲除虫株,通过乙胺嘧啶药物筛选、绿色荧光蛋白(GFP)观察及PCR技术进行体外和小鼠体内MIC11基因鉴定,确定单克隆敲除株KO-MIC11。结果表明,经乙胺嘧啶药物筛选和GFP确认,KO-MIC11株可在Vero细胞和小鼠体内稳定增殖,经PCR鉴定Vero细胞和接种后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及生殖器官中均能扩增出KO-MIC11株B1基因和GFP基因片段,但扩增不出MIC11基因片段。说明本试验成功构建并筛选出MIC11基因敲除的单克隆虫株,为弓形虫MIC11基因敲除株的致病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利用 PCR技术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PRRSV) BJ- 4株的 E基因进行修饰和改造 ,在 E基因上游加入 Kozak序列 ,扩增并克隆 E基因。将 E基因 c DNA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 pc DNA3.1( )中 ,构建了真核重组表达质粒 pc DNA- E。用pc DNA- E免疫小鼠 ,经免疫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结果表明 ,重组质粒 pc DNA- E经 3次免疫后 ,所有小鼠血清抗体均为阳性 ,说明pc DNA- E在小鼠体内可诱导特异性的体液免疫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6.
Grodon首先于1980年报道,转移克隆化的外源DNA到小鼠体中,而使小鼠的所有细胞都含有外源基因。随后又有很多类似报道,被整合的外源基因,即转基因被稳定地整合到转基因动物的基因组中,并按孟德尔方式遗传。然而,转基因动物内在的潜力却首先是由Palmiter等(1982)证明的。他们发现,当转移到小鼠体内的生长激素基因表达时,明显增加了生长速度。近十年来,转基因小鼠通常都用做研究工具,很多实验室试图应用这一技术来改变家畜的基因型。到本世纪末或下世纪  相似文献   

17.
鸭肥胖基因的分子克隆、序列分析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人、小鼠、猪等动物的肥胖基因编码区序列的保守性设计1对引物,利用RT-PCR技术扩增出鸭肥胖基因的cDNA编码序列,将PCR产物插入pGEM-T载体,经:PCR和双酶切鉴定正确后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由438个核苷酸组成,编码1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鸭与人、猪、小鼠、大鼠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3%、84%、98%、94%;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86%、83%、99%、96%。为了研究鸭肥胖基因体外表达的特点,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28a-Y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鸭肥胖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特异性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ku,其中16ku为鸭肥胖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经薄层扫描分析,目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30%。鸭肥胖基因的克隆和表达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鸭leptin的功能与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94年,Zhang Y等[1]首次克隆到肥胖基因(obese gene,Ob),并发现其编码产物为多功能分泌型蛋白质激素-瘦素(leptin).leptin由167个氨基酸构成,在分泌入血的过程中去除21个氨基酸组成的N端信号肽形成功能型瘦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E0-E2基因和表达蛋白及抗体水平在小鼠体内的最长存留时间,以确定表达猪瘟病毒E0-E2基因重组腺病毒疫苗(rAd-E0-E2)在小鼠体内的存留规律。本试验选用30只SPF级别的健康小鼠,随机分为A、B组,各免疫组以1×106 IFU/只剂量接种rAd-E0-E2,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组20只于接种后不同特定时间(2只/次)采集血液和组织进行PCR和IFA检测E0-E2基因及表达蛋白残留情况;B组10只于接种后1、3、5、7、10、14、21、28d采集血清检测猪瘟抗体水平。PCR和IFA检测显示,在接种12、24、36h后肝、脾、肾组织和血清中E0-E2基因和蛋白检出率为100%,接种48h后小鼠肝、脾组织检出率为50%,肾组织和血清检出率为100%。接种72h以后,小鼠血液和组织检测均为阴性。接种后7d试验组体内抗体阳性率为40%,接种后10d小鼠体内抗体阳性率为100%,抗体阻断率在43%~51.2%,接种后28d,猪瘟抗体阳性率为100%,抗体阻断率在75.6%~87.5%。表明rAd-E0-E2在小鼠体内的存留时间最长72h,接种时间与E2抗体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无菌小鼠和志愿者身上开展的不同研究表明,肥胖症与结肠微生物从日粮中获得能量的能力紧密相关。通过将肥胖小鼠体内的微生物转移到无菌小鼠体内,无菌小鼠也会表现出肥胖倾向。研究人体肠道菌群主要是为了解决肥胖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