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以蝴蝶兰和萼脊兰为材料,对其叶片的CO_2吸收速率、可滴定酸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昼夜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蝴蝶兰和萼脊兰的CO_2交换方式都具景天酸代谢途径(CAM)的特点,其叶片的净CO_2吸收速率分别在22:00和凌晨0:00左右达到最大值。蝴蝶兰暗适应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小荧光F_o、最大荧光F_m、最大可变荧光F_v、可变荧光产量与最大荧光产量之比F_v/F_m、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_v/F_o均高于萼脊兰。蝴蝶兰和萼脊兰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蝴蝶兰所需要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萼脊兰,太高的光强将引起植株的光抑制,从而引起光化学效率的下降。总的来说,蝴蝶兰为专性CAM兰花,萼脊兰属兼性CAM兰花,在蝴蝶兰与萼脊兰杂交后代的栽培中,在避免过高的光强引起其光抑制的同时,可提供特定的环境条件以诱导其叶片更多地进行C_3途径光合,尽量减少CAM途径光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其干物质的积累,促进杂交后代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3.
为探究兰科植物的花香基因,拓展兰科植物在花香分子育种方面思路。以萼脊兰花瓣为实验材料,按照NCBI上登录的兰科植物的HMGR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萼脊兰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SjHMGR)。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内参基因EF1a,对SjHMGR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获得的SjHMGR基因全长为1892 bp,开放阅读框为1689 bp,编码367个氨基酸,登录号为MK448292;SjHMGR有3个HMG-COA特殊位点,且属于HMG-COA超基因家族;SjHMGR编码的蛋白为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于线粒体;蛋白质2级结构分析发现,SjHMGR蛋白具有α-螺旋、延伸链和不规则折叠。SjHMGR编码蛋白质的功能预测发现,SjHMGR在中间代谢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源性分析与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萼脊兰SjHMGR蛋白与兰科的进化距离最近,在同1个分支上。qRT-PCR结果显示,SjHMGR基因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很低,在萼片和花瓣中的表达较高,具有时空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在25℃,光合光量子流通量0.35m mlo·m~(-2)·S~(-1)下,香荚兰叶片的需 CO_2的释氧速率为1.59μmol O2·m~(-2)·S~(-1)。间歇暗期1分钟,照光叶片需 CO_2释氧速率能提高32.7%。叶片需CO_2释氧速率以25℃时为最高。温度升高至30和34℃时,叶片需 CO_2释氧速率降低。在4℃下8小时或10小时,香荚兰叶片的需 CO_2释氧速率和呼吸速率均有下降,但幅度较小。表明香荚兰能耐短期零上低温。在较高光强(0.9 m mol·m~(-2)·S~(-1)光量子)下0.5或1小时,叶片表现不同程度的光抑制现象。香荚兰的茎含有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a/b 为1.13,较叶片低。茎组织的丙酮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表现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吸收需 CO_2的释氧速率为2.86μmolO_(2·g) 鲜重~(-1)·h~(-1),相当叶片的92.5%。表明茎是香荚兰光合作用组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以叶背绿色型和叶背紫红型两种五唇兰(Doritis pulcherrima)生态型的组培苗为试材,进行叶片CO2吸收的日动态变化、气孔密度及光合色素的测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唇兰属于CAM(景天酸代谢途径)植物;叶背绿色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叶背紫红型;两种生态型的气孔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生态型的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Chl a)含量、叶绿素b(Chl b)含量、叶绿素a与叶绿素b的比值、类胡萝卜素(Car)含量也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Chl)含量的比值则有显著性差异。五唇兰的光合特性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体现了其作为一种热带兰对生长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索兰花内生真菌在兰科植物生长发育中的效用,以野生五唇兰中分离并初步筛选的内生菌根真菌为接菌剂,对五唇兰无菌组培苗进行菌根化苗盆栽试验,试验采用液体培养的菌液进行根部喷施,待菌根化苗生长18个月后测定其成活率及光合生理等指标。结果表明:接菌明显提高了五唇兰幼苗成活率,促进了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蒸腾速率(Tr)及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的增加,并降低了胞间CO2浓度(Ci),以接dmf-49菌处理效果最明显,但五唇兰光合速率不高,在1.50μmol·m-2·s-1以下。表明从野生五唇兰中分离并初步筛选的有效内生真菌能提高其菌根化苗的光合能力,提高植株的生活力。 相似文献
8.
9.
以叉唇虾脊兰的幼嫩叶片为试验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逐项优化法对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得出较理想的RAPD-PCR扩增条件为:20μl体系, DNA1.5μl(约30 ng)、Taq酶0.30μl(1.0 U)、E× Buffer 2μl、dNTP 0.8μl(0.20μmol/L)、引物1.0μl(0.25μmol/L),ddH2O补至20μl,退火温度38℃.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虾脊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11.
砂培法模拟磷素营养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品种黑农48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盆栽法,通过在大豆生育期间淋浇不同磷素水平的营养液,研究了施磷素水平对大豆植株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大豆的生长CO_2的吸收速率、叶面积、光合速率逐渐增大,CO_2的吸收速率和光合速率基本在R5时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趋于逐渐下降的趋势,呈现单峰曲线变化。CO_2的吸收速率、叶面积随着磷素营养水平的增加逐渐增大,但当磷素营养水平达到21 mg·L~(-1)时,再提高磷素水平对其已无明显作用。低磷胁迫(P1处理)大豆生育中前期的光合速率明显降低,低磷胁迫后再供给较高的磷素营养对大豆光合速率有一定的激活效应,使光合速率增大。大豆株高、粒数、节数和产量都随着磷素营养水平的上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当磷素营养水平达到21 mg·L~(-1)时,再增加磷素营养对大豆株高和产量已无影响。低磷胁迫后再供给较高的磷素营养水平对大豆产量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在营养生长阶段,如果缺磷极易减产,低磷胁迫时间越长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12.
粳稻粒形遗传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国内外8个不同粒形的粳稻品种及其56个正反交组合为材料,通过方差分析。杂种与父母本间相关分析和F2分离群体正态分布检验,结果表明,组合间粒厚差异不显著,而组合间粒长,粒宽,粒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正反交间粒长差异显著,粒宽,粒厚,粒重差异不显著,说明粒长存在明显的细胞质效应,杂种谷粒长,宽,重与父,母本及中亲值呈正相关,而且与母本及父母本均值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表明杂种的粒形性状受母本的影响更大,F1粒形多为双亲之间,且F2呈连续的正态分布,表明粒形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13.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齐黄27’大豆为材料,研究人工气候室模拟大气CO2浓度倍增(700μmol.mol-1)的环境条件下大豆植株在生长、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CO2倍增显著增加株高、干鲜重和根瘤数,显著降低根冠比;CO2浓度倍增处理增加了叶绿素、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使光合速率、Rubsico的活性、气孔导度和PSⅡ的功能都有所增加。CO2浓度倍增处理对大豆植株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是由于高浓度CO2增加了根瘤的数量,增加了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了Rubsico活性,增强了PSⅡ功能并且提高了气孔导度,最终使光合速率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阐明江苏省早熟晚粳新品种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品种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2013年在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以江苏省新近育成的8个早熟晚粳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与对照在产量、氮素吸收、氮素利用上的差异,分析氮素吸收利用及影响因素。【结果】1)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实收产量均高于对照宁粳1号,平均增加7.87%,其中,武运粳29、武运粳23、扬粳4227、通粳981极显著高于对照;新品种总吸氮量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4.97%、2.85%。随着品种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稻谷产量均增加;2)高产新品种干物质生产量高、吸氮强度大、单穗吸氮量多和抽穗后吸氮量多,导致总吸氮量多;3)高产新品种结实期茎鞘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大,氮素比例下降值大,成熟期茎鞘叶氮素比例低,结实期穗氮素增加量大,成熟期穗氮素比例高,这些特征均有利于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提高,且对前者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后者;4)高产新品种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等指标均高于对照,产量越高趋势越明显。总氮吸收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有利于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但前者的影响更大。吸氮量高的品种氮肥利用率也较高,氮素籽粒生产效率高的品种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也高。【结论】在苏南稻区,8个早熟晚粳新品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氮肥(素)吸收利用率、总吸氮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均比对照表现出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在小麦上应用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光合作用测定在植物生理特性的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光合速率的测定方法有氧电极法、半叶法和二氧化碳变量法,其中二氧化碳变量法所测数据稳定,使用方便,测量准确,其仪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英文名称:Li-6400 porltable photosynthesis systern)”被广泛使用。为了给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对其在小麦测量过程中各个细节及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增补了一些该仪器测量参数中没有的指标,以供科研人员、实验操作人员在实践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