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单株内、单株间以及产地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在产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产地间果实各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果重、果高、果径和果皮厚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和千克籽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产地内单株间和单株内果实各性状变异程度都遵循果重、单果籽数、千克籽数>鲜出籽率、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的规律,采样总体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遵循果重>千克籽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金村和郑地村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黄檀林场和应村乡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大洋山林区的果实性状和黄金村和郑地村的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单株内、单株间以及产地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在产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产地间果实各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果重、果高、果径和果皮厚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和千克籽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产地内单株间和单株内果实各性状变异程度都遵循果重、单果籽数、千克籽数〉鲜出籽率、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的规律,采样总体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遵循果重〉千克籽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金村和郑地村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黄檀林场和应村乡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大洋山林区的果实性状和黄金村和郑地村的较接近.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马尾松二代种子园20个无性系的差异,对其生长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个无性系间的地径、株高、行间冠幅、株间冠幅、单株果数、单株果质量、球果横径、球果纵径、果形指数、种子总质量、优质种质量、千粒重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无性系间的生长性状和种实性状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单株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79.12%),球果横径的变异系数最低(8.05%);单株果质量与种子总质量、优质种质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地径与株高、行间冠幅、株间冠幅、果形指数等密切相关,各性状均与千粒重无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8号无性系在不同条件下均单独聚为一类,其在生长性状和种实性状上均表现较优,可作为后续育种的繁殖材料。  相似文献   

4.
胭脂花野生群体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胭脂花的5个野生群体17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胭脂花野生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表型分化系数(Vst)为0.09~0.34,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其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3.71%~48.80%之间,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花眼颜色,为48.80%,花冠筒长度表现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为13.71%;叶片数、叶长、叶宽、花葶直径、花序轮数、花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长短与花冠筒长呈显著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海拔、年均降雨量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其野生群体进行UPGMA聚类表明,5个群体聚为2大类,并没有严格按照地理距离聚类。   相似文献   

5.
以15个锥栗主栽农家品种为材料,通过3 a的调查,研究了生长与产量性状的遗传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农家品种间性状变异丰富,平均变异系数为23.84%;梢长和单株产量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6.57%、35.65%;不同农家品种间地径存在显著差异( P≤0.05),树高、梢长、单株结苞数、总苞重、坚果单粒重、出籽率以及单株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各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单株产量与单株结苞数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855,单株产量与树高、冠幅、坚果单粒重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458、0493、0.401;各性状值标准化后排名靠前的3个农家品种为处暑红、乌榛、红仔榛,可为锥栗杂交育种和遗传作图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胭脂花的5个野生群体17个表型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胭脂花野生群体问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表型分化系数(也。)为0.09~0.34,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其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在13.71%~48.80%之间,其中变异最大的性状是花眼颜色,为48.80%,花冠简长度表现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为13.71%;叶片数、叶长、叶宽、花葶直径、花序轮数、花量等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花柱长短与花冠筒长呈显著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海拔、年均降雨量与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对其野生群体进行UPGMA聚类表明,5个群体聚为2大类,并没有严格按照地理距离聚类。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种质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6个建园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综合评价等分析方法,对5个表型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结实球果)进行研究,探讨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差异特征和变异规律。【结果】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源间差异大于种源内差异;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有较丰富和多样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3.56%)大于种源间变异(1.75%),种源间的平均分化系数为10.89%;种源内变异是华山松种子园主要变异来源。在5个表型性状中结实球果的变异系数最大(130.45%),冠幅的变异系数最小(22.29%);宜良种源性状变异系数值最大(58.64%),南华种源性状变异系数值最小(42.92%);各种源的树高与原产地纬度呈显著正相关,胸径、材积、冠幅和结实球果与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材积与树高、胸径、冠幅和结实球果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实球果数与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经多重比较和综合评价,初步认定南华种源为本种子园内最优种源。【结论】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生长和结实情况良好,各性状的重复力较高,遗传改良潜力大;通过建设遗传测定林,对种子园种源、无性系和单株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再选择,稳步推进高世代种子园建设,可实现种子园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植物种群花性状(包括花报酬)的变异性及其对传粉昆虫访花行为的影响.【方法】以毛地黄鼠尾草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该植物自然种群中花部性状和花蜜产量的变异性及相互关系,同时观测了该种群的传粉昆虫及其访花行为.【结果】毛地黄鼠尾草的花部性状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均存在较大变异,其个体间的变异程度明显大于个体内.花蜜量和小花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45%和29%,柱头位置相关性状的变异程度居中(19%~24%),其他花结构性状的变异程度最小.花蜜产量与花大小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同一株内,传粉者更倾向于访问相对较大的花,其拜访花的花性状值显著大于未访花(P0.001);而在不同个体间,传粉者未表现出明显的访花偏好.【结论】毛地黄鼠尾草的花部性状存在较大的可塑性,但个体间相对更大的遗传变异反映出该物种具有通过传粉者选择而不断进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低海拔地区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树体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金华市东方红林场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种质资源圃内设点调查,对12个浙江红花油茶无性系树体性状变异及其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树体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12个无性系树体总体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地径(变异系数为10.16%),其次为冠形指数(变异系数为6.98%)和冠幅(变异系数为6.68%),树高的变异系数最小(变异系数为6.03%)。12个无性系树高、冠幅、地径、冠形指数变异系数最大的分别是hy44、ny2、hy30、hy44,分别为12.16%、13.20%、22.05%、13.89%。浙江红花油茶树高、冠幅、地径相互间极显著相关,不同无性系树高与冠幅之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即随着树高的增大,树冠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0.
SSR标记与扁穗牛鞭草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引物对44份外部形态差异较大的扁穗牛鞭草基因组进行扫描,结合农艺性状,进行性状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①扁穗牛鞭草群体的农艺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其中分蘖数变异最大,变异系数达34.8%,其次是单株生物量、叶长和茎叶比,变异系数也迭20%以上.②扁穗牛鞭草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单株生物量与叶宽、茎直...  相似文献   

11.
任佳悦  谢云  徐同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21-19723
[目的]研究浙江红山茶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器官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为培育茶花(C.japonica)和油茶(C.oleifera A-bel.)优良品种奠定基础。[方法]对安徽岳西、浙江缙云、浙江景宁、浙江开化、浙江天台、浙江庆元、福建霞浦、福建建宁、江西南丰和江西永新10个居群的浙江红山茶叶器官的6个表型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在10个居群内部,叶片的不同表型性状间的变异系数差别较大,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039 0~0.158 0。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差别也很大,各个居群平均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0.114 1~0.272 7。同一性状在不同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大小也不等,各表型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平均分化系数为43.55%。[结论]浙江红山茶叶器官表型性状的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12.
亚热带北缘油茶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在南郑县引种的15年生油茶的引种观测数据分析,从引种到陕南的10个油茶种中,筛选出攸县油茶,浙江红花油茶和腾冲红花油茶等3个种,它们挂果早,经济性状优于当地普通油茶。腾冲红花油茶在海拔700m以下尚为首次引种。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研究我国主要红花油茶果的品种品质,选取德兴、腾冲、广宁3种红花油茶果为原料,测定果皮厚度、果直径、内壳厚度、籽直径、单果重、鲜出籽率、鲜出仁率、籽含油率和仁含油率9项主要经济性状指标,采用方差分析、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主成分分析5种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3种红花油茶果实的各经济性状指标差异极显著,其中,德兴红花油茶与腾冲红花油茶只有内壳厚度与籽直径差异显著,但与广宁红花油茶所有指标都差异显著,而腾冲红花油茶与广宁红花油茶则只有内壳厚度与籽直径差异不显著;3种红花油茶的鲜出仁率与鲜出籽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3个品种中出籽出仁率最高的是腾冲红花油茶,出油率最高的是德兴红花油茶.  相似文献   

14.
用化学分析法测定红花油茶果的果皮、茶籽壳、茶籽仁中的主要成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分析红花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茶籽仁的子叶细胞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红花油茶籽仁(干基)中粗脂肪含量为60.3%,粗蛋白质含量为8.8%,茶皂素含量为10.34%;红花油茶籽壳(干基)中粗蛋白质含量为2.5%,粗纤维为73.4%,茶皂素含量为4.08%;红花油茶果的果皮(干基)中粗蛋白质含量为4.0%,粗纤维为31.1%,茶皂素含量为20.05%;红花油茶果子叶细胞平均大小为64.2 μm×60.8 μm,细胞壁平均厚度为3.03 μm,细胞壁厚度与细胞大小的比值为7.76×10-4,细胞内脂体为椭圆形,大小为1.0~1.3 μm.以上数据表明,红花油茶果可用作食品、化工和化妆品工业原料.对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测定表明,红花油茶籽油属油酸型油,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83%,其脂肪酸组成符合现代保健油脂的标准.  相似文献   

15.
对泰宁县红花油茶在造林地选择、繁殖技术、种植技术、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和果实采收等方面的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浙江红山茶观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以浙江丽水地区132株初选浙江红山茶单株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10个观赏性状进行分析,同时对浙江红山茶的观赏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可将该10个性状综合为5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4.923%。以5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重结合各观赏性状相关矩阵的特征向量,建立观赏性状评价模型,评选出最优的35个单株,与浙江红山茶单株实际表现相符。  相似文献   

17.
滇西4种山茶果实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腾冲红花油茶、五柱滇山茶、云南连蕊茶和怒江红山茶的果实性状变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冲红花油茶、五柱滇山茶、云南连蕊茶和怒江红山茶果实在种间及种内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4个物种果实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单果重为53.94%,其次是果皮厚度为38.81%、果径为27.10%、果高为24.60%,最小的是果形指数为20.99%;物种变异丰富度分析可知:腾冲红花油茶的自然群落的变异最丰富;聚类分析表明腾冲红花油茶与五柱滇山茶果实性状较相似,怒江红山茶与云南连蕊茶果实性状较相似。单果重与果高、果径、果形指数、果皮厚度成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明月山红花油茶嫩枝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明月山红花油茶嫩枝为外植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通过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方法,确定了红花油茶脱分化培养的最适方案:①诱导材料:龄级为10d的红花油茶嫩枝茎尖;②有效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MS+NAA0.5mg/L+BA2.0mg/L+3%蔗糖。  相似文献   

19.
选取了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地径、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面积等8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间与品系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变异。叶片性状重复力高于树体性状,各性状重复力依次为叶宽(0.95)、叶面积(0.95)、叶长(0.93)、叶长宽比(0.88)、东西冠幅(0.85)、南北冠幅(0.83)、株高(0.69)和地径(0.56);各生长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东西冠幅(26.84%)、南北冠幅(26.81%)、叶面积(15.50%)、叶长宽比(15.49%)、地径(12.56%)、株高(11.03%)、叶宽(10.69%)及叶长(7.12%);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2和赣8四个品系多项生长性状与其他品系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9个油茶品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16、赣8、赣无2以及赣447品系相对较优,赣无15、赣190、赣抚20和赣石84-3品系次之;通过聚类分析将这19个油茶品系分为5个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综合来看,所调查油茶品系的生长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