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桉树-甘蔗复合经营系统不同采样位置(距离林带1.5、3.0、4.5、6.0 m处)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甘蔗复合经营后,由于人为(耕作施肥等)的正向干预,土壤表层养分集中,间作带土壤(距离林带3.0、4.5、6.0 m处)物理性状得到了有效改良。研究的主要结论:间作带表层土的土壤容重降低明显,同层相比,0~20cm土层土壤容重的排列顺序均为距离林带6.0 m距林带4.5 m距离林带3.0 m林带距林带1.5 m,说明间作对土壤容重的降低作用随距离呈正相关。桉树-甘蔗复合经营改善了土壤持水状况,提高了空白间隔(距离林带1.5 m处)的持水能力。桉树-甘蔗复合经营系统下,土壤容重与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从土层的角度分析,饱和持水量与土层呈显著负相关。桉树-甘蔗复合经营对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主要集中在表层。  相似文献   

2.
桉-农复合经营对甘蔗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林农复合经营中采用的大宽行模式,研究在不同的林带距和不同的树蔗距下,桉树对甘蔗产量的影响,并测算其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大宽行模式中,桉树对甘蔗的产量有一定影响,林带带距越小,影响越明显,合理的带距不小于12m;桉树与甘蔗的距离也对甘蔗的产量有影响,合理的树蔗距不小于4 m;总体而言,复合经营的经济效益比单林经营、单农经营好。  相似文献   

3.
牧草间作对桉树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圳  白昌军  虞道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723-5724
[目的]研究牧草间作对桉树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试验地内以桉树人工林林龄2年为第一代林,选用5种牧草种植区的土壤样品作为人工林地间供试材料,行带内杂草地土样作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每个区组中选3个取样点,每个取样点挖剖面,测定土壤含水量、蔗糖酶、过氧化物酶和脲酶活性。[结果]桉树人工林地间作牧草以后,有效提高了林下土壤含水量;蔗糖酶活性测定中糖蜜草样地的蔗糖酶活性提高幅度最大,达到73.92%;网脉臂形草样地的次之,为46.85%;脲酶活性测定中网脉臂形草样地的脲酶活性提高到19.11%,GC1581柱花草和糖蜜草样地的也有显著提高,分别是10.07%和8.43%。[结论]牧草间作能有效改善桉树人工林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效减缓土壤衰退。  相似文献   

4.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智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706-9707
[目的]研究玉米(Zea maysL.)/大豆(Glycine max)间作对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完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3次重复。于大豆、玉米收获后,采用5点取样法取样。5种土壤酶活力的测定均参照关松荫的方法,土壤养分测定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手册》的方法。[结果]与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反硝化酶活性和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各耕作模式下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反硝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4种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均未呈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该研究可为玉米/大豆间作这种复合模式的发展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晋西黄土区核桃玉米间作模式界面上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和玉米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间作玉米的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极显著;(2)核桃玉米间作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林带区和农作物区土壤含水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林带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增加并趋于稳定,变化曲线呈抛物线状;(3)移动窗口法分析表明,核桃玉米农林复合对土壤水分影响域主要受植被根系的分布的影响,且随着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土层深度是0~20 cm时为4.5 m,20~60 cm时为5 m;(4)由于土壤水分和其他因素(如光照和养分)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核桃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有负面影响,离林带越近,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下桉树人工林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超大宽行桉树间作菠萝模式下的桉树人工林根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桉树根系变化趋势是随着土层的加深,根量呈线性减少;间作系统内桉树的根系在南北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和对照纯林一致,都表现为南面的根量比北面少;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下种植的三龄桉树的根系除了对窄行带内的土壤养分空间充分利用,并向宽行间作带内扩展,达到利用间作带作物施放的作物肥料,使自身土壤养分空间比纯林的大,林木木材生产量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4种割龄胶园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A、B、C和D4种割龄的橡胶园为试验样地,取0~20和20~40cm土层土样进行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指标的测定。[结果]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多酚氧化酶除外)均以旺产期(B、C割龄)的最高,初产期(A割龄)次高,降产衰老期(D割龄)最低;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和酸性磷酸酶与土壤肥力因子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胶园土壤各项养分含量与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除外)的垂直分布均以0~20cm土层高于20~40cm土层。[结论]在不同制龄胶园中,可以用不同的酶活性表征胶园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枣棉间作农业复合系统的生产潜力,提高复合系统作济效益。【方法】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基于三个种植模式和四个灌水量,研究间作系统中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和灌水量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1)M1模式(距红枣行1.5 m种植棉花)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偏低,W1(250 m3/667 m2)处理6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低。(2)三种种植模式小区土壤容重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M1模式表层土壤(0~20 cm)和下层土壤(20~40 cm)容重波动较大,而M3模式(距离红枣行0.5 m处种植棉花)试验小区不同土层土壤较稳定。(3)同一模式下,棉花产量最高的是W2(300 m3/667m2);同一灌水量处理下,产量最高的是M3模式,经济效益最高的是M2模式(距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结论】距幼龄红枣行1.0 m处种植棉花配合滴灌水量300 m3/667m2利于棉田土壤发挥最大生产潜力,也利于提高复合系统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成龄香梨果园间作牧草,研究饲草间作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小环境的影响,以期为果园间作牧草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状,地温、空气温湿度,并与清耕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香梨果园间作牧草后土壤全量养分发生变化,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有效提高,表现为草木樨>一年生黑麦草>小麦>清耕;0~30 cm土层全氮含量草木樨最高,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下降幅度变小,差异不显著;种草区土壤全磷含量高于对照,但全钾含量差异不明显;与清耕区相比,生草区地温与空气温度降低,而且日变化相对平缓;牧草间作能有效提高香梨果园相对湿度.[结论]牧草间作不仅能提高香梨果园土壤有机质,还能改善果园生态小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与堆积带不同间距的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生长情况,并分析其土壤大量及微量养分元素含量。[方法]以不同林龄(1~5年生)杉木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与采伐剩余物堆积带不同距离(1.7、3.4及5.1 m)的下部条带杉木幼林生长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结果]从生长量指标上看,早期生长阶段(1~2年),幼林地径及树高生长表现为:距采伐剩余物堆积带较远的下部条带距堆积带较近的下部条带;而后期生长阶段(3~5年),幼林胸径(地径)及树高生长表现为:距堆积带较近的下部条带距堆积带较远的下部条带。不同林龄杉木枝下高均表现为:距堆积带3.4 m距堆积带1.7及5.1 m,冠幅均表现为:距堆积带3.4 m距堆积带1.7及5.1 m。从土壤养分含量上看,早期生长阶段(1~2年),幼林同一土层土壤全氮、全碳、全磷含量总体表现为:距堆积带较远的下部条带距堆积带较近的下部条带,而后期生长阶段(3~5年),则表现为:距堆积带较近的下部条带距堆积带较远的下部条带;微量元素含量均表现为:距堆积带较远的下部条带距堆积带较近的下部条带。[结论]在幼林早期生长阶段,杉木生长及土壤养分元素含量主要受坡位的影响;在后期生长阶段主要受坡位及采伐剩余物分解速度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1.
符建国  贾志红  沈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71-6473
[目的]研究植烟土壤酶活性对连作的响应及其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相关性,以期为烟叶基地土壤改良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我国主要烟叶产区(云南玉溪、贵州福泉、湖南浏阳)连作植烟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2种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2种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全磷含量呈正相关,2种酶与交换性钾含量均呈负相关。[结论]长期连作使土壤酶活性降低。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指标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以及土壤中微生物总量与有机肥的关系,为提高农田土壤生物肥力、培肥土壤、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及有机肥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有机与无机肥配施对小麦土壤速效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1)通过有机肥的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2)通过有机肥的施用可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论】施用有机肥除了直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和改善理化性质外,还对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西大明山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为合理开发利用广西大明山土壤提供参考.[方法]按土壤发生分类法采集9种典型土壤类型的剖面样品,测定其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并与土壤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土壤三大菌的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总体以粗骨土最多,为88.53×105 CFU/g,以草旬土最低,为8.87×105 CFU/g;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呈下降趋势;土壤三大菌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碱解氮、速效钾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土壤全K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脲酶与蔗糖酶活性表聚现象明显,其活性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呈降低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与有机质、全N、全P、碱解氮和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全K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除了与全K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土壤性质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可作为评价大明山土壤性质指标.  相似文献   

14.
武夷山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武夷山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方法]以武夷山5个海拔(312、687、1 153、1 775、2 186 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各个海拔不同土层的养分和酶活性变化。[结果]武夷山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分布差异明显,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而同一海拔,随着土层加深,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等各指标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与3种土壤养分指标之间,除蛋白酶和全磷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种土壤酶活性之间,除蛋白酶与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不显著相关外,其他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3种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植被的空间选择及修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翅碱蓬野外光谱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翅碱蓬群落特征以获取下方土壤的化学性质。[方法]通过野外采集的17个翅碱蓬野外光谱数据和相应土壤样品的理化分析数据,探讨了土壤化学性质和翅碱蓬野外光谱之间的关系。[结果]翅碱蓬二阶导数光谱1121nm波段可以用来反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变化,二阶导数光谱1208nm波段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全磷的含量变化,一阶导数光谱353nm波段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变化,二阶导数光谱724nm波段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pH值的变化,而反映土壤盐分含量变化最好的为一阶导数光谱950nm。[结论]该研究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翅碱蓬覆盖区域土壤化学性质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晓玲  徐晓燕  何应森  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841-12842
[目的]研究不同园林植物耕作方式对园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园林土壤试验,研究几种园林植物栽培的土壤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过氧化氢酶、脲酶在3年以上的园林植物栽培的土壤中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在3年以下的园林植物栽培的土壤中脲酶活性的差异较小,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差异性相对显著一些。[结论]不同生长期的园林植物栽培的土壤中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金属尾矿的植物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高羊茅盆栽试验对不同处理铜尾矿基质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相对于空白组,种植高羊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结论]脲酶活性对环境改变最为敏感,可以作为植物对铜尾矿污染土壤修复效果评价的一个优先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扫描电镜技术在颗粒物的物理特征和形态分布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龙岩市各尘源的形态特征和含有的主要元素,对比采样点样品的形态特征,判断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结果]与CMB8.2化学质量平衡受体模型源解析结果相比较,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以龙岩师专、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龙岩学院、龙岩市环境监测站四个大气常规监测点为例,对PM10贡献较大的分别是土壤风沙尘、燃煤尘、二次扬尘;土壤风沙尘、二次扬尘、机动车尾气尘;二次扬尘、土壤风沙尘;二次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尘。[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大气环境治理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作为评价其土壤肥力指标的可行性。[方法]以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为材料,研究其土壤肥力状况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廊坊市番茄大棚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中等偏下,全磷、缓效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极高,有机质严重缺乏,土壤养分含量极不均衡。磷酸酶活性与全磷、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有机质、全氮、缓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好。[结论]磷酸酶活性能很好的指示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缓效钾、速效钾的状况,可以作为评价番茄大棚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农田栽参和伐林栽参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差异.[方法]通过分析2种生产模式下的土壤N、P、K、有机质、pH及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等指标.[结果]2种生产模式下人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存在差异,伐林栽参土壤中养分和酶活性高于农田栽参土壤,尤其是全氮含量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1.2 g/kg,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伐林栽参比农田栽参高4倍多.[结论]该研究为农田栽参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