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调查发现南京地区为害黑莓的害虫主要有3类,即金龟子类、蛾类和蝽类,有110余种,其中20多种给黑莓造成较为严重的危害.防治黑莓害虫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采用农业与生态措施和保护利用天敌的方法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化学防治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注意轮换用药,按无公害要求防治黑莓害虫.  相似文献   

2.
黑莓是树莓的一种,是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浆果类经济果树植物,一般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分离的种类称为树莓,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不分离的种类称为黑莓。黑莓果实为柔嫩多汁的浆果、晶莹剔透、果味酸甜爽口、芳香四溢,在众多水果中别具一格,有着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黑莓果中的无糖浸出物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树莓(美国黑莓)的引进和繁育试验,总结了树莓(美国黑莓)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为树莓(美国黑莓)在重庆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新兴小果类黑莓的栽培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产北美的主要小果类果树黑莓首次在江苏引种成功,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结果早等优点,果实可用于加工,也可鲜食。初步推广证明黑莓是适合我国部地区气候条件小果类果树。本文对黑莓的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方法及果实利用做了详细介绍,为黑莓的种植推广了实用的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黑莓的种植面积、鲜果价格、有效产量和加工利润的变化,介绍了南京市溧水县2006~2010年黑莓产业的发展状况,肯定了科研院所和加工企业对溧水经济做出的积极贡献,黑莓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莓的主要品种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文重点介绍美国黑莓的主要栽培品种、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并探讨黑莓的市场前景以指导我国黑莓的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7.
黑莓属蔷薇科悬钩子属浆果类经济果树植物。该文介绍了黑莓大棚栽培管理技术 ,为其科学栽培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从美国引进的9个树莓和黑莓品种为研究材料,从物候期、经济性状和基生枝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初步筛选出了红树莓32号、7号、27号和黑莓58号等几个优良品种,为树莓和黑莓品种在石家庄地区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树莓和黑莓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的浆果类灌木树种.一般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分离的种类称为“树莓”(Raspberry),把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不分离的种类称为“黑莓”(Blackberry).树莓和黑莓果味酸甜、口感好,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因而被称为“第三代果树”.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贸易的接轨、转移,树莓和黑莓外贸出口栽培基地的建设迅速在国内兴起,先后从国外引进了许多优良的品种,已在黑龙江、江苏等地建立了万亩生产基地,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为了适地适树、合理布局,更好地发展树莓和黑莓产业,现将树莓与黑莓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树莓发展现状与前景(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树莓和黑莓概况 树莓(Raspberries)和黑莓(Blackberries)是重要的小果型经济灌木,被誉为新兴的第三代果树.树莓和黑莓同属于蔷薇科(Rosaceal)悬钩子属(Rubus),但分属于不同的亚属-树莓亚属(Ideobatus)和黑莓亚属(Eubatus).二者主要的区别是:树莓亚属的聚合果成熟时与花托分离,黑莓亚属果实与花托不分离.  相似文献   

11.
桂花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10年生左右的丹桂树中上部当年生半木质化的枝条为插穗,开展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浸泡时间和扦插基质4个因素3个水平的扦插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浓度、浸泡时间和扦插基质4个因素对桂花扦插生根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浸泡时间>浓度>扦插基质,对平均生根数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扦插基质>浸泡时间>浓度,对平均根长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扦插基质>浸泡时间>浓度。桂花扦插最佳处理组合为:NAA(萘乙酸)100 mg·L-1浸泡0.5 h、基质为珍珠岩2+泥炭土1,生根率达到85.2%,每支插穗平均根数达到9.3根,平均根长达到10.3 cm。  相似文献   

12.
杨梅弗兰克氏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根瘤切片法从浙江省多个产地的荸荠种、东魁种和深红种杨梅根瘤中分离得到5个杨梅弗兰克氏菌株,对其进行形态培养、生理类型和营养源利用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QMOD和BAP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生理类型试验参试的五株菌株中有2株菌株为生理B型,2株为生理A型,1株为生理AB型;菌株在营养源试验中,表现出以丙酮酸钠为唯一碳源或分别以酪蛋白、蛋白胨为唯一氮源的BAP培养基中生长良好.  相似文献   

13.
用MS培养配方为基本培养基,附加KT、6-BA、2。4-D、NAA及IBA等5种植物激素按不同水平与组合方式,以凤尾丝兰离体子房为试验对象,研究其在培养过程中各分比阶段的激素效应。结果表明:脱分化,再分化及生根诱导各阶段,细胞激动素与生长素的种类、性质、绝对浓度及配合比例至关重要。KT3~5mg/L+2.4-D0.1~0.2mg/L可诱导愈伤组织产生,但以KT4mg/L+2.4-D0.1mg/L效  相似文献   

14.
桃金娘扦插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经两年驯化的桃金娘嫩枝和硬枝作插穗,采用砻糠碳黑等5种扦插基质,用不同浓度的6号ABT生根粉处理插穗进行比较试验,得出用砻糠碳黑做基质采用嫩枝扦插方式育苗能显著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5.
高丽琼 《桉树科技》2006,23(2):16-18
通过韦塔桉组培的全过程,对培养过程中芽丛的生长和生根情况进行探讨,得出继代增殖培养基以改良MS1 6-BA0.5mg/L NAA0.2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以改良MS2 IBA0.5mg/L NAA0.1mg/L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6.
杂交松无性系嫩枝扦插繁殖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杂交松无性系间嫩枝扦插繁殖生根率有显著差异,参试无性系穗条扦插生根率变幅为81.1%~28.9%。本试验筛选出了扦插生根率高的无性系1个即杂P02;生根剂不同浓度处理对参试的5个无性系嫩枝扦插生根率无显著影响;不同基质对嫩枝扦插生根率有显著影响,以纯黄心土作为扦插基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处理对思茅松采穗母株萌条数量及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思茅松采穗母株喷施不同浓度的赤霉素、高锰酸钾和磷酸二氢钾的试验结果表明,所用试剂对思茅松母株的萌条数量提高存在差别,各处理在12个月时,以采穗母株上喷施清水或浓度0.2‰的KMnO4效果较好,但差异不显著。不同基质、激素浓度、穗条类型的思茅松扦插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穗条类型对扦插的影响最大,基质次之,激素浓度最小,最佳组合为A2B3C1。  相似文献   

18.
以30a生广宁红花油茶树中上部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穗,开展扦插基质、ABT-6浓度、插穗留芽数量和留叶量4个因素各3个水平的扦插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扦插基质、芽的数量和留叶量对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率的影响较大,均存在显著差异;芽的数量对扦插抽梢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抽梢率最大为47.50%。广宁红花油茶扦插育苗的最佳组合为:50%黄心土+25%泥炭土+25%椰糠混合基质;500 mg/LABT-6速蘸10 s;插穗选择2个以上成熟芽并保留2片全叶。  相似文献   

19.
重瓣大花萱草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以重瓣大花萱草带生长点的茎段为试材 ,以MS与 1/ 2MS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 2 ,4 -D ,6 -BA ,NAA。试验结果表明 :MS 6 -BA1mg/l NAA0 1mg/l的固体培养基 ,有很好的诱导外植体产生不定芽苗的效果 ;而MS 2 ,4 -D2mg/l 6 -BA0 1mg/l的培养基能很快诱导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在MS 6 -BA1mg/l的培养基上培养后 ,形成结构致密的球状体愈伤组织 ,并分化出苗 ,经继代培养后 ,形成丛状苗 ;试管苗的生根是以 1/ 2MS NAA0 5mg/l的固体培养基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20.
4个台湾青枣品种的组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种植于大棚内的4个台湾青枣品种2年生嫁接苗嫩梢作外植体,进行了外植体表面灭菌,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BA、IBA、KT、NAA激素的启动、分化、生根培养的组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台湾青枣嫩梢外植体表灭菌,用0.1%HgC l2消毒液二次灭菌的效果为好,其组培适宜的外植体为一年生健壮枝条的茎尖和带腋芽的茎段,4月份为最佳的采集时间。台湾青枣4个品种(五千种、黄冠、高朗一号、蜜枣)最适的启动培养基均为MS 6-BA1.0 mg/L IBA0.1 mg/L。分化培养基则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种拟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台湾青枣普遍存在组培苗生根困难的问题,其"五千种"组培的适宜生根培养基为:1/2MS IBA0.2 mg/L NAA0.4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