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78年以来,我们探索快速建成棉花黄萎病人工病圃技术。先后试用过病菌孢子悬浮液针刺注射接种(以下简称针注)、碎棉籽培养菌剂沟施接种(以下简称菌剂沟施)以及碎病秆接种等,有单项接种也有两项接种并用。以菌剂沟施和针注并用的效果最好。削秆检查,病株率达到99.8%,病情指数达到56.4,基本上做到一年建成棉花黄萎病人工病圃的要求,现将探索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抗(黄)萎性已成为棉花品种选育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而抗病育种要求准确可靠的鑑定方法。为寻找能准确地反映出品种抗病性,又符合自然侵染情况并达到一定发病株率的鑑定方法,我们根据该病侵染与传播的特点,并参照一些有关资料,进行了各种接种方法效果比较的试验。试验处理分四种途径、10种接种方法: 一、通过土壤接种的方法有:1.施病棉杆:播种前3星期将碎病棉杆施入5—8厘米深的土层里,每盆施用20克,对照为施健康棉杆;2.施带菌大麦粉培养物:播种前每盆施带菌大麦粉培养物150克,对照为不带菌的大麦粉培养基;3.浇灌孢子悬浮液:于子叶期棉苗根际处每盆浇灌10%的孢子悬浮液100毫升,对照为同量灭菌水。  相似文献   

3.
黄萎病是我国向日葵上一种严重的土传维管束病害。本研究针对其特点,对向日葵黄萎病病菌大丽轮枝孢菌的几种常用接种方法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其病原菌8种接种方法以接种孢子量为1×107cfu/m L时所产生的发病程度最重。采用蘸根接种法发病率最高,可达到82.7%,病情指数62.1,发病所需时间为14.33 d;叶片针刺涂抹方法发病最快,时间最短为13.67 d,发病率为79.8%,病情指数60.5,且发病均匀。两种方法具有重复性好、试验周期短、鉴定效率高等优点,且操作简便、材料易得。  相似文献   

4.
棉花抗黄萎病苗期鉴定方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棉花抗黄萎病苗期鉴定接种方法较多,其中针刺接种发病重而快,但因属强迫接菌,不能客观反映品种抗性的本质。作者通过对鉴定方法与技术的比较试验,提出苗期抗性鉴定的最佳方法。 供试材料为硫酸脱绒的棉种徐州142,55—60℃温汤浸种半小时,再在室内常温下  相似文献   

5.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属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它是棉花病害中致病性强、危害损失较重,“健身栽培”是提高棉花抗病力的重要措施,限制棉花持续发展的重要病害。何谓“健身栽培”?就是从栽培技术方面着手,采用一系列农业综合措施来培育壮苗,增强抗性,从促进根系发育入手,改良土壤环境;降解有害物质,促进有益生物的活动,为根系生长发育营造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培育强个体,健群体,提高体质,增强抗逆性,抵抗外来不良环境侵袭,而达到抗病稳产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棉花抗黄萎病品种选育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棉花抗病育种中,通过病圃或重病地选择抗病单株是常规的选育方法,但其在抗黄萎病育种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抗黄萎病育种效率,促进育种进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19982002年我们在北京人工病圃,对不同抗病杂交组合和选育方法的选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双亲本均为抗(耐)品种的杂交后代群体中,以9月中旬是抗病还是感病并没有多少关联,对黄萎病抗性的选育应选群体抗病性强的株系或组合,以其丰产性为主要选育目标;只有抗与抗(或高耐)的组合中才能选出黄萎病抗性更高的株系;在抗(耐)品种中,后期无论是抗或感的单株其后代的抗病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在棉花抗病育种中,通过病圃或重病地选择抗病单株是常规的选育方法,但其在抗黄萎病育种中的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抗黄萎病育种效率,促进育种进程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1998~2002年我们在北京人工病圃,对不同抗病杂交组合和选育方法的选育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双亲本均为抗(耐)品种的杂交后代群体中,以9月中旬是抗病还是感病并没有多少关联,对黄萎病抗性的选育应选群体抗病性强的株系或组合,以其丰产性为主要选育目标;只有抗与抗(或高耐)的组合中才能选出黄萎病抗性更高的株系;在抗(耐)品种中,后期无论是抗或感的单株其…  相似文献   

8.
土壤棉花黄萎病菌分离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土壤中主要以微菌核的形状存在。研究病菌在土壤中的消张动态,急需解决简便可行的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前各地迫切需要抗枯萎病的棉花品种,无论是引进或选育抗病品种和材料,均需要枯萎病圃作为测定抗病性的场所。 设置病圃的方法有二:一是利用天然发病棉田作为病圃,即所谓“天然病圃”;一是将大量病棉秆切碎后,犁入土内,作为接种剂,即所谓“人工病圃”。“天然病圃”的缺点是病菌分布不匀,不够准确。“人工病圃”缺点是棉秆的腐烂需有一个过程,往  相似文献   

10.
棉花黄萎病防治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最主要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产棉国.由于该病是土壤传播的维管束病害,防治难度较大,至今尚无特效的防治药剂,只能依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但是,我国目前棉花品种的抗病性只能达到抗至耐病水平,致使该病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连续流行为害.控制该病的猖獗为害,已成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仇元  趙丹 《植物病理学报》1958,4(2):121-127
 (1)在陝西关中所采的黄萎病病株棉籽內部,常带有一些真菌和細菌,虽經用浓硫酸脫絨,这些菌类仍能从棉籽本身的組織內向培养基伸展。有时用低倍鏡直接检查虽亦能見到輪枝菌从棉籽內露出,但由于其他菌类的生长速度較快,以致輪枝菌常被干扰,无从在洋菜上发展,故用一般方法很难分离和检查到棉籽所带的輪枝菌。  相似文献   

12.
在水稻分蘖盛期采用人工注射接菌的方法对145份水稻材料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选取鉴定得到的18份高抗材料在稻瘟病高发区进行自然诱发鉴定。通过上述抗性鉴定获得6份抗病材料,可用于抗病新品种选育,结果表明,人工注射接菌鉴定能够在规模较大的杂交后代材料筛选中淘汰感病材料,选用6个菌株混合进行人工注射接菌鉴定水稻材料稻瘟病抗性还不能完全替代自然诱发鉴定。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黄萎病是棉花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国际植物检疫对象,也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病害。本文系统阐述了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为其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DIM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显著辛集市通过使用DIM(70%羧酸铜铝可湿性粉剂)对棉花黄萎病进行3年室内和田间试验,病情指数下降45.87%-56.59%,增产效果明显,已推广应用41.13万亩。最佳用药时间:根据辛集市近年来棉花黄萎病消长规律,6月上旬...  相似文献   

15.
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试验续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花黄萎病(Verticililum albo-aturm)在我国北部棉区分布很广,为害至烈[1,4,5]。选育抗病品种并将它繁殖推广须有十年以上的过程,而最后尚有失去抗病力的可能[1,7]。因此有必耍找寻新的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16.
钟慧敏 《植物检疫》1992,6(5):396-400
棉花黄萎病在苏联分布广,为害大,近半个世纪来一直是威胁棉花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因此,苏联广大植病工作者和育种家们对它进行了广泛而且深入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尤其在防治研究的新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将苏联在棉花黄萎病方面以往的研究成果,近10年来的防治研究进展及今后的研究方向简要综述如下:1 以往研究中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黄萎病菌生长缓慢,使用普通方法作带菌分析,常因镰刀菌茂密生长而不易看到,仇元等的种子检验法操作程序复杂,我们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探索。由于病原菌能以棉籽上生活,如果具备一定温湿度,利用种子内的养分使其生长估计有一定的可能性。据此我们设计了用流水直接冲洗棉籽、湿室进行培养的方法。试验方法:1963年4月22日取1962年在当地采得的黄萎病株种籽50粒,放入500毫升三角瓶中,瓶口用纱布罩紧,流水(系用本所自流井)冲洗24小时后,放入无菌室内,再用灭菌水振洗三次,以备接种。  相似文献   

18.
黄萎病是由土传病原真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引起的最严重的棉花病害之一,常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文着重阐述棉花黄萎病的病害流行学,以及病害如何影响棉花的物候、产量和品质。同时提出一个作物综合管理系统(ICMS)设想模型。Frisbie和我对“  相似文献   

19.
通过1983年——1985年的田间小区接菌试验及电算统计分析表明:棉花生长中期黄萎病的病情指数对棉花产量损失的影响最大,是造成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田间种植密度愈高,棉株群体间的补偿作用愈显著。说明适宜密植是弥补损失的措施之一。分析还表明:病害主要通过减少单株结铃数使产量降低,而对单个铃重的影响次之。作者还用多因素回归法求得了棉花产量损失的预测式为:L%=1-exp[-exp(1.028LnX_2-0.000157X_4+0.9967)]决定系数 R~2=0.7470在田间种植密度为每亩5000株左右情况下,产量损失的预测式为:  相似文献   

20.
竺修高 《植物保护》1965,3(3):105-105
作者于1962—1963年在甘肃河西走廊棉花试验站工作期间,对河西主要植棉县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方法是采用А.А.Василбев普查法,发病率是采用五点取样法统计,由于人力和时间的限制,未能全面进行普查,只每个县抽2—3公社,每公社抽2—3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