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雉     
血雉对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敏感,迄今为止尚无成功的人工饲养记录,因而不进深山密林难睹其芳容。作者获得探寻、认识血雉奥秘的机会,走近了血雉的世界。血雉,分类上属于鸡形目,雉科,体形比家鸡略小,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我国中部以及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4700米的高山,在秦岭分布的高  相似文献   

2.
重价求山鸡     
雉,亦称野鸡、山鸡,据说汉代吕太后名雉,为了避讳,汉高祖下令将雉鸡改称野鸡。我国雉鸡的种类很多,如环颈雉、锦鸡、黑雉、虹雉、长尾雉等,各类山鸡达56种,占世界上雉科动物的五分之一,其中19种为我国的特产珍禽。作为“动物王国”的云南,雉科动物不少,共有38种。山鸡中最常见的是环颈雉,分布几乎遍于全国。雌雉浑身为褐色,亦杂有黑色和红色的斑纹。与雌雉相比,雄雉则威风多了。它不仅体形较雌雉大,而且通体五彩斑烂,雅有文采。正象前人写赋赞颂它的耶样:“播五色之繁缛,被华文而成章,冠列角之盛仪,翅从风而飘扬,履严距之武节,超鸾跱而凤翔。”  相似文献   

3.
白冠长尾雉     
<正>不愧名字中有"长尾"两字,白冠长尾雉雄鸟超长的尾羽曾被用来制作京剧演员的头饰,是所有鸟类中尾羽最长的,也是雉科长尾雉属中的佼佼者。白冠长尾雉为中国特有种,随着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在野外已不多见。世界雉类协会、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均将其列为易危物种。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将白冠长尾雉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建议将其提升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尾羽最长的鸟白冠长尾雉雄鸟头顶、颌部、颈及颈后均为洁白色,面部为一带状黑色区域,且延伸至脑后形成一道环绕  相似文献   

4.
秦岭,是我省最大的山系,在茂密的林海中,栖息着我国的四大国宝: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今年3月,我省陕北黄龙山区,又发现一大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褐马鸡。这种销声匿迹六十年雉类珍禽的发现,立即引起我省动物学家的热切关注。 马鸡属仅分布于中国,共有三种。藏马鸡和蓝马鸡分布于我国四川、西藏、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褐马鸡仅分布于我国山西吕梁山、  相似文献   

5.
白冠长尾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巍 《河南林业》2000,(4):50-50
白冠长尾雉属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是珍稀特有的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我国特有种。18世纪输出到欧美,现仅分布于我国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及贵州等地。 白冠长尾雉是我国现有的四种长尾雉中羽毛最长的一种,雄性头顶及颈部为白色,上体羽毛金黄色,具黑缘,下体深栗色有白斑;雌性上体大都为  相似文献   

6.
从秦岭观赏鸟-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捕捉时间、运输方式、成雉和雏雉的驯养、饲料和饲养管理、繁殖、疫病防治7个方面论述了红腹角雉驯养的关键环节,提出驯养技术。  相似文献   

7.
自冠长尾雉是濒临灭绝的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罗山县南部山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分布区之一,白冠长尾雉主要生活在背风向阳、环境幽静、海拔300~900m的混交林内,现存1200~1500只。  相似文献   

8.
黑颈长尾雉     
对许多人来说,黑颈长尾雉是个陌生的名词。这种被列为世界级的濒危动物在中国境内仅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以及广西西部一隅。鉴于它是世界级的濒危动物,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也将它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栖息于森林之中,种群数量极少,加上在繁殖季节它又不象其它雉类那样大声啼叫,难怪很多人无缘见其尊容。黑颈长尾雉雄鸟与普通雉鸡的雄鸟体形相似,但黑颈长尾雉的尾羽比雉鸡的尾羽要长得多。雄性黑颈长尾雉头顶为橄榄褐色,颈部、喉部和上胸部呈亮黑蓝色,上背、两翅和胸、腹部是具金属光泽的暗粟红色,下背和腰呈灰白色而具蓝色斑纹,翅膀  相似文献   

9.
绿尾虹雉为我国特有种、世界易危物种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四川、云南、西藏、青海和甘肃境内.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绿尾虹雉的栖息地面积日益减少且破碎化严重,其种群数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弄清楚绿尾虹雉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征是对其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条件.本文综述绿尾虹雉自然分布、活动规律、鸣声、繁殖行为和食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并分析绿尾虹雉在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绿尾虹雉的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没有人能完全说清神鸟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先民的图腾源自一种长尾巴的雉类。 雉有多种,与传说中凤凰最为相似的,当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冠长尾雉。 1998年5月,笔者来到以保护白冠长尾雉为主的河南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采访,所见所闻,趣味良多。  相似文献   

11.
鸡年话鸡     
2005年是鸡年。一般人理解鸡只是家养鸡,但实际上鸡的种类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鸡。鸡属于陆禽,包括鸡形目、沙鸡目的所有种类。鸡形目松鸡科的鸟,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嘴松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琴鸡、花尾榛鸡、斑尾榛鸡、藏雪鸡、阿尔泰雪鸡等。鸡形目雉科的鸟有斑翅山鹑、高原山鹑、鹌鹑、蓝胸鹑、环颈山鹧鸪、红喉山鹧鸪、白颊山鹧鸪、白额山鹧鸪、海南山鹧鸪、棕胸竹鸡、灰脸竹鸡、血雉等。雉科中还有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如:红胸角雉、红腹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棕尾虹雉、白尾梢红雉、绿尾虹雉、绿孔雀:属于国家…  相似文献   

12.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相似文献   

13.
<正>浙江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7种,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古田山是白颈长尾雉分布较集中、数量较多的地区,也是黑麂在全国两个集中分布区中较大的一个。早在半个世纪前,古田山就已针对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开展了研究。但在常规的野外调查中,研究人员始终很难发现它们。最近10年间,古田山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可在野外24小时无人为干扰的条件下持续监测白颈长尾雉和  相似文献   

14.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动植物资源第二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雉类和兽类因在野外警觉性高,而成为野外调查工作的难点。本次科学考察中运用了红外感应相机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在保护区范围内拍摄到国家I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和黑麂,国家II级保护动物白鹇、勺鸡和鬣羚等。调查实践证明,该技术运用于山区的野外调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蛋鸡育雏料在红腹锦鸡育雏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桂琴  胡梅 《林业科技》1998,23(2):40-40,45
蛋鸡育雏料在红腹锦鸡育雏期的应用谭桂琴,胡梅(沈阳市动物园)红腹锦鸡(Chrysolopnuspictus)隶属鸡形目、雉科、锦鸡属,产于我国的陕西、甘肃、青海等地,是我国特产雉类之一,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因其优美的体态和雄性华丽的羽毛,而被誉为金鸡...  相似文献   

16.
白冠长尾雉生态习性观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自冠长尾雉是我国特产珍贵禽鸟之一,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据对豫南大别山区的商城、新县、罗山和信阳县69708公顷森林面积的调查,目前蓄存数量为3400~3800只,其中罗山董寨鸟类自然保护区为分布较集中的中心区。1989年,我们对保护区人工饲养和野外条件下的白冠长尾雉的生态习  相似文献   

17.
黑颈长尾雉     
<正>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黑长尾雉、黑颈长尾雉、铜长尾雉——全世界的5种长尾雉,中国就有前4种,前3种还是中国特有鸟类。黑颈长尾雉虽然印度等国也有,但它最主要的分布地也是在中国。长尾雉的起源中心可能在中国西南部的武陵山区,并有可能先分化出白颈长尾雉祖种和白冠长尾雉祖种。黑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和白颈长尾雉可能由白颈长尾雉祖种分衍产生。铜长尾雉和白冠长尾雉可能由白冠长尾雉祖种分衍产生。  相似文献   

18.
秦岭园是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主题专类园之一。秦岭园的规划设计通过堆石、塑山、理水、种植再造了秦岭的典型景观片段,集中展示了秦岭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特色;同时将"秦岭四宝"等珍稀动物展示同场地结合,采用潜入式的观赏动物方式,使游人获得全方位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寻找黑颈长尾雉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据有关资料记载,黑颈长尾雉种群数量极为稀少,已被列入了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濒危鸟类红皮书,在中国则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6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在禹黎贡山西坡的腾冲大塘采集到一只雌鸟标本。自此,就没有再见到过关于这里的黑颈长尾雉的报道。为了打开心中的这个结,我决心去寻找黑颈长尾雉。走进大塘,向有经验的猎人询问,所有的人都回答没有听说过黑颈长尾雉。失望之际,我才想起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地称黑颈长尾雉为地花鸡。果然,问起地花鸡几乎无人不知,一位姓李的老乡…  相似文献   

20.
2021年2月,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白冠长尾雉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一级。近期新发表的一篇论文《广西雅长发现白冠长尾雉》公布,在广西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首次发现白冠长尾雉,确认为广西鸟类分布新记录种。此前,广西历经多次调查,一直未发现其踪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