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是杭州地区茶叶生产中的一种主要害虫,以成虫、若虫刺吸茶树嫩梢、嫩叶汁液为害,受害叶尖和叶缘红褐枯焦,芽梢生长缓慢,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品质。为有效控制小贯小绿叶蝉为害,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本试验选择30%唑虫酰胺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等4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评价其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为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正>小贯小绿叶蝉是茶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吸取茶树汁液为害,干扰茶树营养物质正常输送,导致茶树芽叶失水、生长迟缓、焦边、焦叶,造成茶叶减产。此外,受小贯小绿叶蝉为害后的芽叶,加工成品率降低,对茶叶品质亦有严重的影响,现有防治主要农药吡虫啉、虫螨腈、联苯菊酯等因抗药性问题防治效果下降。为筛选出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的有效药剂,2016年笔者开展了5种农药防治小贯小绿叶蝉田间效果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是小贯小绿叶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强 《茶叶科学》2015,(6):604-604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西北农林大学等单位共同合作,5年多来分别采集了来自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茶园的数千头小绿叶蝉标本,应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方法,研究明确了中国茶园主要害虫小绿叶蝉的种名为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 1952,与日本茶园小绿叶蝉是同一种,也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呋虫胺、氟啶·啶虫脒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效果及对天敌蜘蛛杀伤力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0%呋虫胺SG防治小贯小绿叶蝉见效快、持效期长,对天敌蜘蛛影响小,推荐剂量为450 g/hm^2,生产上可推广应用。46%氟啶·啶虫脒WG对小贯小绿叶蝉见效快、效果较好、持效期长,对天敌蜘蛛有一定杀伤力,推荐剂量为150 g/hm^2。  相似文献   

5.
深度学习已经在农作物害虫实时监测的智能识别过程中广泛应用。以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识别模型为基础,研究深度学习在诱虫板上叶蝉识别中的应用,旨在提高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调查的准确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识别、计数方法,首先采用黄色诱虫板诱集小贯小绿叶蝉,利用相机对诱虫板进行图像采集并上传至服务器,然后通过服务器部署的目标检测算法,对图像中叶蝉进行识别与计数。通过算法筛选,确定YOLOv3作为识别算法,用改进后的Soft-NMS代替原来的NMS,用K-means聚类方法计算新的先验框的尺寸,提升YOLOv3对目标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通过田间试验对比诱虫板上叶蝉的真实数量,结果显示优化后识别算法的准确率可达到95.35%以上。本研究验证了诱虫板诱集、目标识别算法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能够为小贯小绿叶蝉田间种群的实时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为其他具有颜色偏爱性昆虫的实时监测和茶园害虫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组成抗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对茶树危害极大且化学防治效果差,因此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是育种工作的重要指标.本文概述了茶树抗小贯小绿叶蝉种质资源的鉴定、茶树的形态学特征和生化成分等与抗小贯小绿叶蝉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展望了茶树与小贯小绿叶蝉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并对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以期...  相似文献   

7.
肖强 《中国茶叶》2019,(5):14-16
茶小绿叶蝉是茶园最主要的害虫之一。长期以来,茶小绿叶蝉种名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介绍了茶小绿叶蝉种名的形成历史过程,明确了茶小绿叶蝉的种名为小贯小绿叶蝉。同时,叙述了茶小绿叶蝉的形态特征和发生特点,提出了茶小绿叶蝉防控技术措施,为茶小绿叶蝉的识别和防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双丙环虫酯是一种由天然产物衍生而成的新型生物源杀虫剂,为明确其在茶园小贯小绿叶蝉防治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多地的药效试验和示范试验,综合分析了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和在茶叶中的残留情况。两个地区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5.00 g·hm-2和22.50 g·hm-2剂量下,50 g·L-1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药后1 d的防治效果为88.6%~93.4%,药后14 d为75.5%~85.5%,防治效果优于小贯小绿叶蝉的主要防治药剂虫螨腈,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在有效成分用量为18.75 g·hm-2剂量下,7个地区的示范试验结果显示,药后3 d的防治效果为88.9%~100.0%,药后14 d为60.2%~100.0%,防治效果优于当地常用防治药剂;药后7 d绿茶中双丙环虫酯的残留量在0.17~0.64 mg·kg-1,泡茶过程中双丙环虫酯从干茶到茶汤的浸出率为17.1%~19.1%;茶叶中双丙环虫酯残留的风险熵值远小于1,通过饮茶摄入双丙环虫酯引起的健康风险极低。因此,双丙环虫酯具有有效成分用量低、防治效果好、健康风险低等优点,适用于茶园小贯小绿叶蝉的抗性管理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茶树叶片组织结构与小贯小绿叶蝉抗性之间的相关性,在确定小贯小绿叶蝉不同龄期和虫态蜜露排泄量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小贯小绿叶蝉雌成虫在不同茶树品种(系)上取食24 h后蜜露排泄量的差异,进而通过比较不同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和色泽,分析了5个茶树品种(系)叶片的组织结构与茶树对小贯小绿叶蝉抗性能力强弱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贯小绿叶蝉4龄若虫的蜜露排泄量显著高于1~3龄;雌、雄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不具显著差异;取食中选10号的雌成虫蜜露排泄量显著低于取食其他品种;不同品种(系)茶树的叶面积、叶片总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以及色差等指标与雌成虫的蜜露排泄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叶片茸毛密度与雌成虫蜜露排泄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茸毛长度与蜜露排泄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浓度印楝素对小贯小绿叶蝉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贯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主要害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茶区,发生量较大,目前生产上主要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为探索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生物药剂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采用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0.3%印楝素乳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其50倍液喷雾后1 d或150倍、75倍、50倍液喷雾后3 d,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减退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0.3%印楝素乳油50倍液喷雾后1 d和3 d的最高防效分别达到67.07%和57.54%。但是,在小贯小绿叶蝉虫口密度较高情况下,高浓度印楝素乳油对其防治效果仍然不理想,不建议作为化学药剂替代产品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入侵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L.)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的生物活性。分别使用植株选择着落法、Y形嗅觉仪和改良熏蒸法,检测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并且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了胜红蓟精油的化学成分,初步探讨了化学成分与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均具有忌避和熏蒸活性,浓度越高,效果越佳。精油含量为200μL·mL~(-1),忌避率达到100.00%;精油含量为100μL·mL~(-1)和50μL·mL~(-1)时,处理小贯小绿叶蝉5 min,忌避率分别为91.67%±1.67%和76.67%±1.67%;精油含量为5μL·mL~(-1)时熏蒸小贯小绿叶蝉12 h,死亡率为100%。并且胜红蓟精油中检测出24种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是β-石竹烯(61.53%)、早熟素I(11.09%)和早熟素II(7.79%)。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的忌避和熏蒸活性可能与其主要成分的协同作用有关。研究结果证明,胜红蓟精油对小贯小绿叶蝉有明显的生物活性,具有开发成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植物源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抗性水平茶树应对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导的挥发物释放及相关代谢机制,以抗虫茶树品种举岩(JY)和感虫茶树品种恩标(EB)为试验材料,利用动态顶空收集法结合GC-MS技术检测茶树在小贯小绿叶蝉取食不同时间(6、12、24、36、48、72βh)释放的主要挥发物组分,并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主要挥发物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调控趋势。结果表明,在健康状态下,茶树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较少;在虫害后不同时间段的茶样中检测到顺-β-罗勒烯(β-Ocimene)、(E)-4,8-二甲基-1,3,7-壬三烯[(E)-4,8-dimethyl-1,3,7-nonatriene,DMNT]、芳樟醇(Linalool)、法尼烯(Farnesene)等10种主要挥发物。其中,单萜类物质在虫害诱导的感虫品种茶树上含量高,倍半萜类物质在虫害诱导的抗虫品种茶树中含量高。转录组数据显示,小贯小绿叶蝉取食诱导抗、感茶树品种中调控萜类合成的关键基因均被明显激活。调控单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感虫茶树品种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而调控倍半萜类物质合成的相关基因在抗虫品种中的表达量与感虫品种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为茶树抗虫机制和小贯小绿叶蝉绿色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 Matsuda)唾液蛋白在茶树“叶蝉烧”(Hopperburn)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尚属空白。利用双层膜夹营养液法和自制唾液收集装置采集小贯小绿叶蝉成虫的水状唾液;采用SDT裂解法和FASP(Filter-aided sample preparation)酶解法提取唾液蛋白质;并通过LC-MS/MS质谱对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蛋白质的种类和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显示,小贯小绿叶蝉水状唾液中共鉴定到107个肽段、92个蛋白质,按不同功能可分为7类,包括酶类、转运蛋白、离子结合蛋白、调节蛋白、骨架蛋白、其他或非酶蛋白和未表征蛋白。此外,以收集纯化的成虫唾液蛋白质处理机械损伤茶树叶片,并与纯机械损伤叶片、纯唾液处理叶片、血清蛋白处理叶片和虫害叶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叶蝉唾液蛋白处理后的叶片与小贯小绿叶蝉危害叶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48 h均会出现叶蝉烧症状;而其他处理叶片均未出现此类症状。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小贯小绿叶蝉的唾液组成及其与茶树之间的互作机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4.
假眼小绿叶蝉是浙江松阳县茶园最主要的害虫,发生为害较重。2008年进行了7种新农药防治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除尽、吡蚜酮、天王星和艾美乐对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好;烯啶虫胺防治小绿叶蝉总体效果较对照药剂吡虫啉差;氯噻啉、美加农防治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5.
假眼小绿叶蝉是当前茶叶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害虫,在福建各茶区年年都有发生危害。该虫一年可发生10~13代,其发生和危害有季节性变化规律,全年一般有两个发生高峰,第一个高峰在春末夏初,第二个高峰在秋季。该虫以取食茶梢汁液为主,并在其间产卵危害,不仅影响茶叶的产量,而且影响茶叶的品质。 为了寻求新型高效防治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药剂和方法,笔者进行了不同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取得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泰山茶园害虫种类及主要害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茶园害虫43种,分属2纲7目27科.主要害虫有小贯小绿叶蝉、茶蚜、黑刺粉虱及绿盲蝽.小贯小绿叶蝉全年有2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旬和8月上旬;茶蚜全年有2个高峰期,在5月上旬和9月中上旬;黑刺粉虱从4月初至11月初,各种虫态均可见;绿盲蝽的盛发期在5月份.  相似文献   

17.
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剂筛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5种杀虫剂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硫丹、啶虫脒、烟碱防治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氟氯氰菊酯、联苯菊酯、硫丹、啶虫脒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好,处理防效均在97%以上;而烟碱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处理防效为87.10%。综合各药剂的持效性、毒性和防治效果的特点,防治茶小绿叶蝉较理想的药剂为联苯菊酯、烟碱或啶虫咪。  相似文献   

18.
小绿叶蝉消长规律及气象因子对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绿叶蝉是我国广大茶区为害茶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该虫在浙江、安徽、广东等地的消长以前曾作过研究,测报方面的研究也有报导。本文系笔者于1978—1982年在杭州茶叶试验场定期、定园对小绿叶蝉进行田间自然消长调查的结果,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不同的气象因子对小绿叶蝉消长影响,为今后小绿叶蝉的测报提供了一参些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莫比朗等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眼小绿叶蝉Empocascavitis(Cothe)是我省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危害幼嫩芽叶,受害芽叶失水萎缩、枯焦,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近年来,天王星等农药的使用虽然取得明显效果,但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同时,杀伤了蜘蛛等重要茶虫天敌,而且长期使用也使该虫产生抗药性。为了有效地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的为害和保护害虫灭敌,笔者于1997年进行了莫比朗等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及其对斜纹猫蛛的毒力测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农药种类及来源35%赛丹乳油(…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茶小绿叶蝉抗药性的地区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浸梢法测定茶小绿叶蝉对8种杀虫剂的相对敏感基线,福建省不同地区茶小绿叶蝉对5种杀虫剂的药剂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溴虫腈、三氟氯氰菊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噻嗪酮、杀螟丹等药剂对小绿叶蝉均有较高的毒力,不同地区小绿叶蝉对药剂的抗性水平不同。福安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联苯菊酯、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分别达44.1和97.4倍,对吡虫啉达中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1.8倍;北峰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杀螟丹的抗性水平为中抗,抗性倍数为16.4倍;武夷山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啶虫脒已经产生了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52.3倍。不同茶场的小绿叶蝉种群对溴虫腈表现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