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抹茶的生产加工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近年来去日本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大多人对日本层出不穷的抹茶食品喜爱有加!在国内也特别受到了中国80、90后年轻一代的追捧。同时随着中国抹茶生产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抹茶的市场需求量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大家对"抹茶"的了解大多还停留在"百度"上搜索来的碎片化认识阶段,甚至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抹茶源自中国。自明代以来,开始流行冲泡饮茶,中国抹茶茶道及吃茶传统遂告失传,中国古代文明的结晶——茶磨也随之绝迹,中国抹茶形成历史断代。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抹茶文化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随着日本茶道的普及,日本抹茶产业契合时下需求,凝练出独特的文化符号植入产品设计与品牌理念之中。抹茶品牌的名称作为展示企业文化的媒介,既要能体现不同茶品类的口感、特征,还要能准确凝练出应传达的历史文化韵味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本文以日本三大著名抹茶品牌为例,探究其产品名称中的中国文化负载词使用情况,借鉴日本抹茶品牌如何将文化创意融合进经典传承。  相似文献   

3.
高晨曦  任晓萌  胡潇  黄艳 《中国茶叶》2020,(4):19-23,35
抹茶,起源于中国,兴于唐而盛于宋,在中国茶文化里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简要介绍抹茶的定义、抹茶的保健功效、历史沿革,以及我国抹茶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研究利用的发展前景,以期为抹茶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我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后,日本近期也积极响应。日本饮茶习惯、茶种以及早期的制茶工艺都来源于中国,然而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国家,它将中国唐宋时期的饮茶方式日本化,制作出了不同于中国茶的日式茶,同时还形成了日本茶道,而这种饮茶方法在中国已颇为小众,国人如今对抹茶也充满了新鲜感,近几年来在我省年轻人当中相当流行。在此背景下,为考察日本茶业现状,学习和借鉴日本茶在生产、销售、品饮上的优秀经验,促进我省茶业  相似文献   

5.
《茶叶》2020,(1)
本文以中国国家标准为基础并参考日本国家食品标准对抹茶的物理化学特征进行了剖析,认为抹茶的技术本质就是优质茶粉,并没有什么超脱出茶粉基本特性的殊异之处。"抹茶"一词源于日文,"抹茶"的实质是"末茶",但日语汉字"抹"却没有直接释为"末"的义项,日语"抹茶"一词的来源仍有待探讨。从魏晋士人对茶叶冲泡过程"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汤花之美的欣赏和认识看,将茶叶碾细后冲饮从汉魏早期即已成习,基于抹茶是一种茶粉或粉末茶的认识,可以认为抹茶的源起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从唐人诗歌、茶器、生活纪事考察,点茶法在唐代已经形成,唐人饮茶基本以茶粉为型,茶粉冲泡击拂产生的汤花为文人所重。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中国与日本不同品牌抹茶中氨基酸含量的差异性,采用OPA-FMOC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了16种贵州抹茶及6种日本抹茶中游离氨基酸和酸水解氨基酸的组成及含量;通过SPSS Statistics19和Origin 8.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制作指纹图谱,采用组间连接法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贵州抹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在0.60%~2.58%,水解氨基酸总量在20.31%~25.75%,整体含量较日本抹茶偏低,个别品种接近日本抹茶,但茶氨酸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日本抹茶。不同来源的抹茶,其呈味氨基酸的含量也有明显不同。说明游离氨基酸和酸水解氨基酸指纹图谱可以作为抹茶特征识别的依据之一,并为抹茶原料选择和加工工艺优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抹茶及其在食品和日化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抹茶是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或热风)杀青后、干燥制成的叶片为原料,经研磨工艺加工而成的微粉状茶产品。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诉求的增多,促进了抹茶产品的快速发展,抹茶在食品、饮料等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抹茶的工艺流程与感官、理化指标及其营养、保健方面的价值,简述了抹茶在食品、饮料及日化品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日本碾茶生产与加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碾茶是日本独特的绿茶种类,与其他茶类相比,具有不同的栽培、制造和饮用方法。为增加茶叶中的氨基酸、二甲硫和叶绿素等内含成分,栽培时要进行覆盖;为增加茶叶独特的风味,加工中蒸青叶不经揉捻,在传统的砖制干燥机中烘干。烘干后的碾茶,经石磨碾磨成粉末称为抹茶,抹茶可直接饮用或食用。笔者曾在日本留学访问,现将了解到的碾茶生产、加工情况作一介绍,旨在为我国茶叶生产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茶世界》2010,(12)
二十年前的美国,仅少数北美人听过抹茶这个名词,而尝试过它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如今,从日本来的翠绿色茶粉末;在国际流行风潮的趋势下,已经是大为普及,随处可见其踪迹,从身体乳液、鸡尾酒到茶饮,显示出抹茶已融入市场并占有一席  相似文献   

10.
色泽是衡量抹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抹茶初制加工中的蒸汽、热风等杀青技术能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原有的绿色,而干燥过程中的高温会导致色素氧化和叶绿素脱镁,从而使抹茶绿度损失,所以干燥方式的创新是提升抹茶绿度的关键。本试验选取3种茶树鲜叶,经蒸汽、热风杀青后随机取样作为冻干原料,取同品种用传统干燥方式加工的碾茶混样作为试验对照,采用冷冻干燥技术所得的冻干抹茶,较传统烘干加热干燥的抹茶叶绿素含量明显提高,绿度值提升了13%~25%,且氨基酸和茶多酚等内含物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审评发现冻干抹茶略带青味,但后续研究发现可通过再次短时烘干和拼配的方式加以改良。冻干抹茶无食品安全风险,而且于5℃保存1年后在绿度、内含物、微生物方面均基本保持稳定。所以,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冷冻干燥技术加工的抹茶产品绿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碾茶是抹茶加工的原料茶,是一种采用覆盖栽培的茶树鲜叶经蒸汽杀青后、未经揉捻直接由碾茶炉或辐射热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片状茶产品。文章对比介绍日本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和我国传统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审评碾茶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道文化。本文通过对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日本茶道文化的特征,以及其对我国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9月6日,首届"中国抹茶应用"沙龙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会议由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无锡太阳绿宝科技有限公司和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联合发起,旨在促进中国抹茶创新发展,深入探讨抹茶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增强抹茶生产和应用信息交流。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党委书记姜仁华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教授和多位  相似文献   

14.
抹茶品质与鲜叶原料有密切关系,文章就茶树品种以及覆盖遮阴、施肥技术这3个影响抹茶原料产量、品质的重要因素进行综述,同时提出了提升抹茶质量的研究方向,为我国抹茶园田间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抹茶是以特殊覆盖栽培的茶叶制成的蒸青绿茶为原料,经研磨而成的超微细粉。本文简述抹茶与绿茶粉的区别,介绍了抹茶原料茶园的品种选择与建设管理,抹茶加工工艺和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9,(11)
正近几十年来,人们对茶叶的认识大大加深,对茶叶功能性的物质本质也有了深刻的了解。"抹茶"作为健康养颜的代表饮品之一,其香气、鲜艳的颜色以及健康的功效在大众视野中逐渐凸显,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抹茶源于我国隋朝,兴于唐,鼎盛于宋,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唐朝,中国人就发明了蒸青散茶,还开创性的确立了当时审评茶色香味的方法。"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正是唐人饮用抹茶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茶是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一种饮品,相比于其他饮品,茶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茶文化,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已经完全融入到我国的历史发展中,茶文化不断完善,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古代中国,茶文化传入日本,在与日本文化相碰撞之后,形成了日本独特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8.
维生素E(即生育酚)属脂溶性维生素,不溶于煎茶的茶汤中。通常是饮用抹茶或将茶叶粉末加入食品后才能获得茶叶中的维生素E。这在日本型的生活和传统的茶道中,一直保留着这种具有保健效果的饮用方  相似文献   

19.
借助innojoy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对全球抹茶相关专利进行了检索分析,着重分析了抹茶专利申请整体态势、主要申请人、专利运营等方面情况,以期为我国抹茶行业发展和相关企业技术研发、市场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抹茶是一种纯天然超细微粉体绿茶,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绿茶的天然绿色以及营养、药理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市场潜力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介绍了抹茶的起源、现状及生产与加工技术,并从适制茶树品种创新、茶园管理模式创新、加工与制粉技术创新、品质安全与应用创新等方面展望我国抹茶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