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茶叶生产,以绿茶为最早。远在一千年以前的唐代,我国已采用蒸青方法加工绿茶。唐代绿茶制法,主要为蒸青团茶;到了宋代,进而改为蒸青散茶;到了明代,又进一步发明了炒青制法,利用干热来发挥茶叶的香味,从此绿茶品质有了更大的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绿茶制法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炒制技术,由手工方式,逐步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产量有了增加,品质有了提高,历史上名贵绿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还创造了不少优质名茶。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人在散茶冲泡之前,一般都是煮茶吃。现今所谓泡茶,唐代就是煮茶。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晚唐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写道:"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散茶品种日渐增多。但仍以陆羽所说的煮茶为主。唐·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所说的煮茶,实际上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先说烧水。《茶经·五之煮》载:"其沸,如鱼目,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前关于名茶采制的记述不多。司马相如《凡将篇》中将诧与中草药并列,茶鲜叶经烘干或晒干而为药用,这涉及制茶起源,三国张揖《广雅》所记载的,提及茶鲜叶烘干或晒干,制成茶饼再烘干,把散叶茶改为团茶,使茶叶的品质起了变化,因而扩大了茶叶用途,药用兼饮用...  相似文献   

4.
正蜀土茶称圣,茶以雅为美。四川洪雅自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产茶历史。洪雅茶叶也简称"雅茶",位列洪雅物产"十雅"之一。玉屏山(花溪)和宝子山(三宝)的颗子茶就是经过饼茶制法、蒸青制法(蒸青团茶、蒸青散茶)再到炒青制法(炒青散茶)、蒸压制法(砖茶),直至炒青绿茶(颗子茶)历程后,精炼和遴选的上品雅茶之一。一、饼茶制法(茶饼)始于魏朝(220—264),先蒸青成饼烘干,后碾碎冲泡。该法经青衣县(今雅安市名山区)蒙顶传  相似文献   

5.
蒸青绿茶杀青工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2003,(4):28-28
蒸青绿茶,是古老的茶叶种类之一。自唐代即盛行蒸青制作茶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蒸青绿茶制作工艺传至日本,日本制茶业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碾茶、煎茶、玉露茶等种类,并在栽培、加工、制作方面取得发展,煎茶成了日本绿茶的当家茶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条煎茶生产线,蒸青绿茶生产在我国悄然兴起。蒸青绿茶讲求三绿(干茶色泽绿、浸泡汤色绿,泡后叶底绿),讲求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海藻味的绿豆香。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就必须在茶叶采摘、鲜叶贮存、杀青、温度控制、加工工艺掌握等方面予以重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产茶兴盛的时期,自开元年间(8世纪上叶)起,特别是765年陆羽《茶经》问世后,“人间相学事新茶”,全国茶叶生产逐渐蓬勃发展,产茶州郡达80多处,茶叶品质不断提高,花色品目繁多。《茶经·六之饮》将唐代茶叶分为饼茶、散茶、粗茶、末茶四类,基本上都是蒸青绿茶,每类有多种多样的花色,茶的风味各自不同,体现了茶区人民无穷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的加工已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茶叶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践中摸索并不断地总结经验。历史上“贡茶”的兴起,以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的盛行,大大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发展。至唐代有史料记载的贡品茶就有14目,宋代增至41目,元、明、清代有了更大的发展。造型由原来的饼茶、龙凤团茶等演变扩大到形态各异的散茶。茶类也由绿茶演变为红茶、乌龙茶、黑茶等多茶类。近50年来,中国茶叶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茶叶生产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我国茶叶生产…  相似文献   

8.
茶叶历来为闽江上游山区的传统产品,武夷茶是茶中之精品.武夷茶生产可远溯唐代,至明代,茶叶生产虽有所停滞,但"(武夷)环九曲之内,不下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1].降至清代,茶叶商品生产有较大发展,鸦片战争后走向鼎盛. 一、福建茶叶生产的兴衰沿革 福建茶叶大规模种植开始于唐代.肃、代年间,陆羽著《茶经》记: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福建有武夷茶(建州茶)与福州茶,福州茶主要是方山露牙和正黄茶两种,《三山志》记方山茶:"唐宪宗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之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2].《膳夫经手钞》记正黄茶:"福州正黄茶,不知在彼味峭."直至唐末,建茶才开始出名,所谓"自建茶出,天下所产皆不复可数"[3].五代期间,建州茶生产更加兴盛,南唐统治建州时,还大规模组织人民种茶采茶于北苑,并制造团茶,用特制的龙凤模压印,谓之"龙凤腊面茶",简称"龙凤茶",为贡茶.作为建州茶中突起的名品——武夷岩茶也已普遍种植.福建茶叶除了茶品有名外,其产量也颇为可观.唐代时,福建茶叶产量已居全国第五位[4],为全国重要产茶区.  相似文献   

9.
黄桂枢 《中国茶叶》2008,30(1):37-39
清代、民国时期景谷茶庄商号 《景谷县志》载,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景谷街人李文相创办私营茶叶加工作坊,用优质晒青毛茶作原料,土法蒸压月饼形团茶。又名谷茶。光绪二十八年(1902),团茶运销下关,被私商“茂恒”、“永昌祥”仿制成碗形茶,经昆明、昭通运到四川叙府(今宜宾)、沱江一带销售。茶商大作广告“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质佳”。于是该茶畅销无余,并被誉名为沱茶。随后又以产地称为下关沱茶、云南沱茶。景谷团茶的加工,奠定了沱茶的雏形,景谷成为云南沱茶的原产地。“景关茶”又叫“谷庄茶”,系用景谷晒青茶作原料,在下关加工,故称“景关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著《茶经》于唐代(公元765年)问世,书中对湖南产茶地直接提到的仅“衡州”,间接点到的有茶陵和溆浦。据文献记载,唐代湖南茶叶的产地已遍及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说明当时茶叶生产发展已相当普及。显然,湖南茶叶产区,应当是在唐代以前或前几个世纪就已形成了。当然,这不能凭主观想象,应当由可靠的史料来证实。古书《荆州土地记》曾有“武陵七县通出茶,最  相似文献   

11.
一、蒸青绿茶概述蒸青绿茶具有汤色嫩绿、叶底清绿、干茶色泽翠绿和口感鲜爽、回味甘醇、苦涩味低、保质期长的品质特点,深受茶叶界人士和消费者青睐.日本人称蒸青绿茶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纯真天然风味茶.蒸青绿茶是我国一个古老绿茶品种,盛于唐宋时期,但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自元明以后逐步被炒青绿茶所取代,在国内长期处于濒绝状态.我国茶种和蒸青绿茶加工技术传入日本以后,蒸青绿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并成为日本的主要茶类,50年代末日本发明了滚网筒式蒸汽杀青机,把蒸青绿茶生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2.
马小川 《茶叶》2016,(2):117-120
茶文化起源于中国。西汉时期,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茶与佛教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到了唐代,佛教兴盛,寺院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喝茶的习俗已经十分普及,唐代茶圣陆羽就是自小在寺院里习得制茶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本文试图从茶叶的种植、制茶技术、饮茶风俗和茶文化的传播这四个方面探寻中国寺院里的茶文化,同时分析了"茶禅一味"的基本内涵,旨在说明佛教对中国茶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茶禅一味的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茶叶生产进一步发展,产茶府、州达110多处,产量增加,品质不断提高,许多茶区创制了不少珍贵名茶。两宋茶类与唐代基本相同,仍以蒸青绿茶为主,其中也以饼茶(又称片茶)饮用最多;散茶增加了许多花色,迎合消费者喜爱;末茶有两种:一是在初制时制成,一是将成品饼茶、散茶磨碎筛分的加工品。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由官营专卖机构在河南、山东利用水力磨茶机研制,磨茶坊达  相似文献   

14.
霞浦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从晋代至唐代的六百年间,霞浦先民依靠海上交通方便,造船业发达的优势,最先从苏、浙引进茶叶生产技术,开山种茶、制茶、饮茶,发展茶叶生产,成为唐代福州地区茶叶主要产区.从霞浦古县村出土晋代茶具;晋代药学家葛洪山炼丹,流传药炉茶鼎;到唐代长溪亦能采造"腊面茶";明代谢肇淛<长溪琐语>"环长溪百里诸山,皆产茶.……"的记载,都表明霞浦县茶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茶叶加工责任制也相应地建立起来了。目前浙江省在制茶加工方面,有以下几种生产责任制形式: 1.收青加工初制茶厂收购青叶,按等级及时付清茶款。这种类型象淳安县郭村公社有126个制茶厂,大多采取这种方式,实行结果比较好:①通过青叶评级收购,能够促进采叶质量的提高;②加强责任心,有利制茶质量的提高;③方便群众,茶农只要交售青叶,不必自己再去制茶,也不要自己去卖茶叶,省时省工少劳神,群众乐意接受。有的茶厂,考虑到收青评级没有经验或较难掌握,茶叶出售后,扣去必要的工本、积累、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从"神农尝百草"时期便已经开始,而茶叶作为一种中药材,它的起源同样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时期,我国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便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茶与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本文从药食同源思想以及茶文化对外传播来阐述茶的药用价值以及茶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今昔渠江茶     
渠江镇在安化县西南的连里乡,是资江上游支流渠江注入资江的入口处。“渠江茶”代表安化茶叶最早见于茶书。据唐代杨华撰(公元856年)《膳夫经手录》载。“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以上四处,悉皆味短而韵卑。”这里就提出潭州和渠江薄片茶。此书离陆羽著茶经(公元758年)不过百来年。  相似文献   

18.
正径山茶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专家研究考证,南宋时径山茶宴用的茶类是蒸青团茶(即龙凤团茶),或蒸青散茶碾磨而成的抹茶。南宋时径山茶抹茶"点茶",要注水七回,并要使抹茶与水融,茶汤表面显现雪沫乳花,即"沫饽"。这个过程约需数分钟。点完后,再茶汤分盛入盏供饮,一杓一盏,还要每盏茶汤的沫饽均匀。本人尝试一种现代径山原味抹茶(薄茶)一次注水的点制与喝沫饽方式,与大家分享。抹茶点制成沫饽的过程,与使用的茶碗大小,取抹茶的多少,冲泡水的温度,手握茶筅的方法,茶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锅式炒制机械,是采用半球形锅炒制茶叶的机械,用于杀青和炒干工序。早在公元13世纪我国改蒸青为炒青绿茶时,就利用铁锅炒制茶叶,因其品质优于蒸青,且当时农家取材方便,故一般都沿用现成炊事用锅炒制茶叶;其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机械设备应运而生,锅式制茶机械成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制茶发展史,从茶叶的原始加工和药用开始,由晒制的散茶,逐渐发展成压制的团饼茶,唐宋达到了全盛时期。明初,朱元璋的诏废贡奉龙团,提倡叶茶,标帜着我国制茶工艺飞跃的发展。绿茶、黑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红茶等茶类相继兴起,争奇斗胜,万紫千红。由于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茶叶分类学,常以产地名茶。有关茶叶史籍多出于士大夫阶层之手,他们多数不懂种茶和制茶,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