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几天在上海,我抽空到了嘉定的宜茶馆,想了解一下他们的经营方式。到了嘉定后,发现到处是咖啡馆,就在宜茶馆周围,不到3分钟路程就有上岛、迪欧、见地三家咖啡馆。在嘉定有规模的茶馆就宜茶馆一家,咖啡馆已经有十多家,茶馆在嘉定显得势单力薄。后来一了解,整个上海咖啡馆已经远远多于茶馆,咖啡已经开始与茶争夺市场,没想到来势还如此凶猛。发起这场战争的是咖啡。去年,咖啡企业就提出“把中国人的茶换成咖啡”,而且加大在中国的推广力度。茶与咖啡,两者都是无酒精饮料,一中一西,一可添水一不续杯,一者传统一者时尚,两者在市场上个性鲜明,但…  相似文献   

2.
林治:回顾我在茶行业里的从业经历,我种茶,管茶,开茶馆,从事茶文化的推广,可以说从茶的田间地头一直做到茶馆里面。好茶馆要具备什么条件?我归纳为两大要素:好茶与茶艺。必须要有好茶的道理很简单,客人到茶馆里来,你不能让他怀着对茶沉甸甸的希望而来,却抱着满腔的失望而去,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没有好茶,客人有什么理由第二次进你的茶馆呢?另外一个是茶艺,我对茶艺有自己的理解,首先它是艺术,不是表演,而且它不是茶艺艺术,而  相似文献   

3.
中国既是茶的家乡,更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人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到了唐宋两朝尤其是宋朝,茶就已经充分渗透到了广大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与中国人的饮食起居、社会交往密切相关。中国茶文化的具体呈现载体丰富多样,其中茶馆是茶文化的重要呈现方式之一。其将茶叶的物质属性和社交属性充分融合,并极大符合中国人对茶叶的需求。现在,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更高追求,现代茶馆近些年来竞相涌现。如何让现代茶馆更加符合茶文化的特性?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营养和灵感,将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茶馆的装饰设计当中,这既能提高现代茶馆的精神文化内涵,更能为茶馆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老舍先生喝茶竟然喝出一个《茶馆》来?这可不是耸人听闻!他一生嗜茶,尤喜是上品花茶。有一杯好茶,可以万物静观皆自得,引发起热烈的追忆。《茶馆》就是在他热烈的追忆下,用幼时就熟悉的茶馆为载体,写的三幕话剧。我看过  相似文献   

5.
吴玉敏 《福建茶叶》2016,(11):99-100
茶馆在经营过程中,结合其独特环境要素,往往会匹配一些艺术作品,比如茶画、相关雕塑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茶馆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播放一些音乐,通过融入音乐元素,舒缓人们的情绪和心态,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受到茶馆的韵味,同时也享受到茶文化的内涵和境界。而如何才能选择合适的音乐应用到茶馆的运用过程中,这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拟从茶馆运营过程中常用音乐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茶馆音乐的类型特点,根据茶馆选择古典音乐的原则和要求,将古典音乐合理应用到茶馆中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6.
有好茶喝,会喝好荼是一种“清福”;这是鲁迅先生品茶品出来的感叹。老舍先生所著《茶馆》,其茶文化内涵之丰富,达到了艺术升华的顶峰。茶馆,寓意着品茗休闲消遣的地方。茶叶,既是消费品,又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就有“宁肯三日无食,不愿一日无茶”的民谚。在人们现实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茶。旧时的茶馆:那是三教九流、富人商贾、达官贵人和上层社会人士出入的场所。而今白领丽人、公务员及市民百姓都是茶馆的常客。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其乐融融。茶馆成了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7.
品茶悟人生     
"品"茶是现代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一种享受。相信每一位爱茶之人,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我就常常独自品茶,边品边思,遐想甚多,我想着茶树、茶芽、茶的生长地……以及陈年六堡茶一杯。  相似文献   

8.
<正>绿雪芽是中国六大茶类新秀——白茶的标志性品牌。绿雪芽·茶生活馆则是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放下浮躁,亲身体验了解中国茶文化,为人们创造独特雅致的生活方式,在相对浮躁的快节奏环境下,增加一份更为恬静、淡雅的选择。茶馆于201 5年首次获得全国"百佳茶馆"称号。茶馆位于佛山穗盐路迎海国际茶都C2区的绿雪芽白茶华南营销中心,共有1000多平米的空间,分上下两层。以现代日系风格中简洁淡雅、闲适写意的意境,讲究空间的流动与分隔,运用简洁大方而流畅的线型设计,  相似文献   

9.
余宜娴 《福建茶叶》2016,(3):120-121
本文介绍了中国茶馆的演变,分析了当前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常见问题及文化营销对现代茶馆的意义,提出在现代茶馆开展文化营销的具体策略:从茶馆设计上体现文化内涵;增加艺术表演内容;普及茶文化知识,拉动茶产品消费;扩展茶餐饮项目。  相似文献   

10.
茶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承载了丰厚的中华文化。茶,是中国茶馆艺术的载体,是中国茶馆文化中的主角。茶和中国茶馆两者是无法分离的。在当代社会,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在审美、饮食习惯等方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如何将传统茶文化的精髓与现代人的审美相结合,并在茶馆中体现出来,是现代的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根据市场调查,整合总结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和审美特征,结合中国茶的特点,在茶馆设计时,融入现代元素,才能实现创新设计茶馆,发扬中国茶文化以及茶馆文化。  相似文献   

11.
茶馆情结     
正茶馆是中国最时兴、最热门的行业之一,遍布中国城乡。也是中国人日常聚谈、交流、找乐子的场所。旧时,在城乡小茶馆,只要花几文小钱,到茶馆泡壶茶,可以坐半天,与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家长里短、海阔天空地随便交谈。茶馆也是摆谈天下新闻轶事,打探消息的最好的场所,一些孤陋寡闻之人,常到茶馆坐坐,就可以了解本城本乡的许多事,大长见识。所以茶馆是社会的一个侧面,一个小世界的浓缩。百姓们有什么痛快或不痛快的事,到茶  相似文献   

12.
关注证券市场风云的同时也开小差跑到茶叶网站上来转转,还真发现了一篇热门文章《茶馆靠什么留人》(大家可以通过百度搜到这篇文章)。让我没想到的是,刊载于《茶周刊》去年9月份的这篇文  相似文献   

13.
茶馆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韵味的生活空间,传统茶馆的装饰中较多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此营造茶馆独特的气韵。现代茶馆的家具设计既要符合现代审美,又要与茶文化元素相结合,在材料、造型和色彩等方面进行更好的展示。  相似文献   

14.
茶文三题     
(一)武夷识茶 很长时间,我对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茶,知道的不多,偶尔也坐茶馆,听朋友侃茶道,却没有人脑、人心,真正识茶,还得从去武夷山说起……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日前,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华东地区评审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茶界知名人士于观亭、倪闻、周文棠、陆尧等20余位星级茶馆评审专家、评审员出席会议。作为《茶馆等级划分与评定》行业标准的执行单位,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委员会于2015年4月30日起正式启动全国茶馆等级评审工作,并于6月24~27日完成全国首期星级茶馆四川站的评审工作。本次华东地区审评工作为第二站。此前,经茶馆企业自由申报、全国茶评  相似文献   

16.
《茶世界》2017,(5)
<正>历史上茶馆的出现与饮茶的普遍性有关,从三国两晋时期的茶摊、茶寮到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自邹、齐、沧、棣、渐至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有关茶馆的明确记载,延至宋代茶肆茶坊的兴盛,明代茶馆的雅致精纯,及至清代茶馆经营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从茶馆的流变中不难看出,茶馆在其自身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中,它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变化的一种体现,是民俗风情市井文化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茶文化思想还是茶道精神都源自于茶的意境阐释,可以说,茶的意境是茶文化、茶道精神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阐释茶的意境,进而引发出茶文化与茶道精神本质内涵;其次分析茶的意境在当代茶馆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及审美体现;最后总结茶的意境不仅是茶文化、茶道精神的基础,而且成为了茶馆室内设计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18.
《茶馆》这部作品是老舍重要的一部文学著作,作为出生于北京的作家,老舍注重在《茶馆》这部作品里以茶文化的兴衰,叙述北京各类文化的兴衰与变化。因此,从《茶馆》中的茶馆文化、茶客文化等特色茶文化出发,能够更好理解老舍对于茶的理解,以及茶对北京人乃至中国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这两年大家都在谈怎么让年轻人从酒吧、星巴克走出来,走到这个茶世界里。让年轻人爱上茶,这关乎茶行业的复兴,而当代茶业的传承与复兴正落在年青一代的身上。创造年轻"茶时尚"我们不能把他们硬拉进茶馆茶楼,应该给予他们一种喜欢的方式,既时尚又很有意义。我们应该做的是,让年轻人知道泡茶既可以传统,更可以时尚。白沙溪茶具公司研发的第四代智能茶饮机正好做到这点,其时尚的外观,典雅的设计,造型犹如一座毛笔架上悬挂了一支毛笔,故名"笔韵茶香",  相似文献   

20.
<正>陈国璋茶文化馆坐落于广州芳村大道东1850创意园内,是园主陈国璋自"茶艺乐园"、"百福"后的倾力之作,连续多年获得全国"百佳茶馆"及全国"十佳茶馆"称号。其室内面积约900平方米,上下3层,馆内每处都极具特色。步入陈国璋茶文化馆,沁人心扉的茶香扑面而来,举目皆是茶,近千箱的茶叶整齐地码成一排排蔚为壮观的茶墙。一张长6米半的半月形旧船木大茶台位于大厅,足可围坐十几人,颇有"茶园聚义"的气势。二楼为赏兰赏茶室,主要功能是馆主办公会客及茶人相互交流休闲的空间。馆内迷人的灯饰、青花的双喜罐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