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茶叶通讯》2015,(1):48
<正>2015年1月,《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一书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7万字,50多幅珍贵照片,作者赵国栋。该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视角西藏传统茶文化研究结项成果基础上充实完成。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维视角深入全面地展现了西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全书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一书于2015年1月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为西藏民族大学学者赵国栋。该书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视角西藏传统茶文化研究》结项成果基础上完善而成,共47万字,50多幅珍贵图片。全书运用多学科的交叉视角与社会学的有机视角相融合的研究方法,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维视角深入全面地展现了西藏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填补了西藏茶文化系统研究的空白,是对藏学研究的新拓展。附录中的《西藏察隅边境地区族群文化地理研究》一文先后获国家民政部全国地名文化理论征文活动优秀论文三等奖、国家民委优  相似文献   

3.
陆羽《茶经》与现代茶叶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陆羽《茶经》中的一些论述,联系当前我省茶叶生产,认为多与现代科技相吻合。这在一千多年以前,即有类似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兹就本人在木省茶区所见和感想,略达一_。一、良性生态环境是优质茶形成的基础《茶经》载有“上者生烂石,巾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阴崖阴格…··阴山坡谷者不堪采级”。所指“烂石”是指岩石经过充分风化后的沃土,土层深厚。营养元素丰富,透气深水性能好。“砾壤”不及“烂石”,但比结构不足,有机质贫乏的“黄土”仍较优。所谓“阳崖阴林—…烟山坡谷”则是指茶树适宜生长在多林木的向阳山坡上,而不…  相似文献   

4.
吴全生 《福建茶叶》2016,(3):375-376
《茶经》是我国的第一部系统描写茶事的典籍,在我国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茶叶从17世纪传入西方国家后,世界各国人民开始逐渐认识了中国茶文化,并逐渐建立其属于自己国家的茶文化体系。可以说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对世界文化体系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经》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茶文化典籍,更是被很多国家所关注,并翻译了很多版本。本文主要以《茶经》的英文翻译以及茶文化的传播进行几点论述。  相似文献   

5.
潘国培 《福建茶叶》2016,(10):349-350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有必要对中国文化的译介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保证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使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化。在此背景下,笔者仅选取了茶文化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化的载体的传播现状,以及其典型代表《茶经》的译文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茶经》是中国著名的茶文化典籍之一,而它的英文译本不仅可以较好地实现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还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有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为此,本文从典籍《茶经》的英文翻译策略的角度着眼,说明典籍《茶经》的内容并加以全面的、具体的分析,以更好地使外国人民感受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茶文化。  相似文献   

7.
继承和发扬我国茶叶文化:兼评《大观茶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陆羽是我国茶学和茶文化的奠基人。他撰著的《茶经》开创了茶学研究的纪元,促进了我国茶叶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宋赵佶以帝王之尊,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所撰《大观茶论》倡导研究茶学,所以有宋一代茶学、茶业经济、茶叶生产制造技术较之唐朝更有长足的发展。 (一) 宋朝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中国封建经济发展到宋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封建经济发展史上,宋朝完成了唐中期以来土地占有方式和剥削方式的改革。我国劳动人民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活字印刷的创造,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输出也成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其精神和内涵对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和人民都将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就茶学巨著——《茶经》进行了概述,并且分析了《茶经》的英译问题同时相对应地提出了语言学策略,最后阐述了《茶经》在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跨文化传播和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茶经》是我国著名的"茶圣"陆羽所编撰的一本茶学巨著,其作为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一本重要的核心典籍,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茶经》翻译的准确性对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需要对于《茶经》的英译工作重视起来,对于英译策略更应该认真地对待。本文中,笔者对《茶经》的英译策略及其茶文化传播影响简要分析,以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部经典茶作。  相似文献   

10.
《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典籍,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详细的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茶经》的英译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和继承都有着很大的价值,对中国茶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茶经》的英译策略,对于采用何种策略才能更准确地传达茶经里表达的意思进行了探讨。对于茶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赵铮 《福建茶叶》2016,(11):293-294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著名文学作品,也深刻地描绘了十九世纪的英国与欧洲文化,特别是欧洲的庄园文化。这部小说当中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充分透视了欧洲文化的特色。茶在《呼啸山庄》中作为贯穿文章的经纬线,将欧洲文化的特质以茶作为载体进行传递,并对比了欧洲的酒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欧洲文化范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经济发展和多元化文化的开展,我国商品贸易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促进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怎样将本国文化宣扬到全球是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就以商务英语教学对茶叶贸易及茶文化的传播产生的影响作出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从深层面发觉商务英语在教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茶经》是一部集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茶学著作,行文优美,内容深刻,富有极强的古典美学价值,通过翻译这座桥梁将该作品传播至国外,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介绍了中国美学的内涵并概括了《茶经》中所蕴含的美学特色,从质朴美、形色美、辞格美和意境美四个方面,分析了《茶经》的英译及其对传统美学的传达。  相似文献   

14.
童云 《茶叶》2006,32(3):170-170
无公害茶产品包括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3类,它们与普通茶叶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为什么要发展无公害茶产品?国内外对于无公害茶产品是如何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无公害茶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茶叶生产和经营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元618—906年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势强盛而统一、经济发展繁荣的封建社会,特别是前期的一百二十年左右,国内战事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比以前各朝代有较高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随着兴盛发展起来,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峰。饮茶的人已遍及全国,有的地方家家芦户饮茶,“穷日尽夜,殆成风俗”。茶叶生产地区分布长江、珠江流域和陕西、河南十四个省区的许多州郡,直至解放前后的一千多年间,我国茶区仍在这一范围内。了解唐代茶叶  相似文献   

16.
《茶叶加工学》是茶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核心课程。本文在分析《茶叶加工学》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茶学发展趋势和茶产业各环节对制茶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以巩固基础理论与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结合模式下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建议,以期为茶学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赵国栋 《中国茶叶》2012,(12):40-43
《西游记》全书100回,有61回提到了茶,可见其运用之多。首先进行简要概括,再从社会学视角对全书中茶文化的运用进行解析,重点在于解读其中的社会学涵义。全书对饮茶的种类与方法直接表达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香茶”,第16回有:“斟了三杯香茶。真个是色欺榴蕊艳,味胜桂花香。”这形容的是茶的色与味。  相似文献   

18.
一、研究《茶叶贸易学》的意义 (一)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按照三个产业的划分来说,第一产业是茶叶种植业,第二产业是茶叶加工业,第三产业是茶叶贸易业,或称茶叶商业。从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来看,凡是经济发达的,第三产业都发达,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全球趋势。据世界银行1984年统计世界126个国家中(按“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中国排在第107位,是很落后的;为此,国务院已明确通知全国抓紧开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茶文化历史久远且深厚,并且具备着灵活多变的表达形式以及非常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在中国千年文化文本《茶经》中,有着很多有关于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描述,进而其也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表达之作。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千年文化文本《茶经》的翻译修辞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林今团 《中国茶叶》2008,30(9):34-35
蔡襄(1012~1067),北宋兴化军(现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人。字君谟,号莆阳学士、端明学士、蔡瑞明、长乐太守、蓬莱仙,去世100多年后,皇帝诏谥曰“忠惠”(忠之实曰廉公方正,惠之实曰遗爱在民)。蔡襄19岁举进士甲科,后在漳州当小官,最后官至端明殴学士(三品正)。其间出任过开封、杭州、福州、泉州知府。他在闽为官计14年,此乃官绩显赫之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