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建设的需求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现状,分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科学研究的成就与发展趋势,提出该区未来需加强土壤侵蚀过程、机制及侵蚀模型、植被恢复的潜力及调控、大尺度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的格局与规律、水土流失及治理的环境效应评价理论与模型、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不同尺度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模式研究等重点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2.
基于RS与GIS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RS和G IS技术是开展水土流失快速、准确调查与监测的有效手段。选取河南省中部典型区域,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建立水土流失分级指标,运用RS和G IS技术获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实现了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管理,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经济等优势。采用该研究方法能够及时掌握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信息,为建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水土保持与水土资源利用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解析是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科学基础。社会经济转型期,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逐渐多样化,各类空间呈现此消彼长的权衡变化,显著区别于传统农区村庄生产居住空间的废弃和空心化。当前研究多将农村居民点视为一个整体,少有对其内在复杂空间的系统解析。该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权衡概念,基于"权衡类型—驱动力—效应"框架系统解析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关系,并据此提出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优化的思路。结果表明:1)根据生产居住空间组合关系,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类型分为居住—工业空间权衡型、居住—商业空间权衡型、居住-出租空间权衡型、多空间权衡型4类;2)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引发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的前提,农户依据其生产生活需求变化能动的改造农村居民点,直接决定了其生产居住空间权衡类型及变化,而土地利用控制及村庄规划缺位则加剧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过程;3)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提高了农户生计水平和农村发展活力,也引发了各类空间混杂和农村人居住环境恶化等问题;4)将农村居民点视为均质空间的重构模式与农户需求相差甚远,未来应通过农村居民点用地多功能复合及功能优化提升,满足建设用地紧缺背景下农户的多元需求和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优化的目标。研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生产居住空间权衡概念,为农村居民点转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解决农村空间与人居环境混乱,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影响岷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基础上,从水土流失现状和驱动力两个方面选择了10个评价指标,建立了岷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5个县中,松潘县水土流失处于轻度危险状态,茂县、汶川县处于中度危险状态,黑水县和理县因水土流失危险度指数综合值都比较大而处于重度危险状态。根据其发展趋势分析,松潘县、茂县和汶川县的水土流失程度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理县的水土流失程度会有所减轻,黑水县的水土流失危险度综合指数和现状强度指数相近,因而其今后的水土流失程度变化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5.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水土保持对位配置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根源,给出了水土保持对位配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的成果,并以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水土保持对位配置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富  余新晓  陈丽华 《水土保持通报》2008,28(2):195-198,210
系统地论述了水土保持对位配置概念产生的理论背景和实践根源.阐述了水土保持对位配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全面地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位配置研究的成果,并以实践为基础阐述了水土保持对位配置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土流失是矿产资源开发中出现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之一。以福建省马坑铁矿区为例,尝试通过RS技术监测和提取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及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运用GIS技术提取研究区的高程信息和土壤类型信息,然后综合运用RS技术和GIS空间分析功能,快速、准确、经济地实现了对1998、2004年两个时段内矿区水土流失范围与强度变化的定量监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新疆伊犁湿地资源现状与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湿地是陆地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在维护和调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和运用科学、实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湿地生态环境进行评价,是湿地利用、保护和管理的基础,可为制定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新疆伊犁湿地是多种珍稀濒危鸟类的迁徙和繁殖地,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作用显著,可是,多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面积急剧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通过对伊犁湿地资源现状进行全面调查,生态环境质量现状以及目前湿地实施的保护与恢复措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全面、系统的掌握了湿地面临的生态和管理问题,对提高研究与保护利用水平,确保湿地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土保持主要有减洪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减洪减沙效益是其它效益的基础,经济效益是各种效益的目的。蓄水保土的增产效益及减洪减沙对于水利、交通、工矿和城乡等生产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对各种效益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和意见。减洪减沙效益主要用水土保持法和水文法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并注意新的水土流失等因素的影响。计算分析经济效益时必须注意与农林牧等有关效益的划分。各种效益计算分析前要核实各有关数据,做到定性准确,定量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10.
周璐红    杨光绪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40-447
[目的]探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障碍因素的识别,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合肥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状态空间法模型、耦合模型、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测算分析了合肥市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及演变过程并识别了制约两者的障碍因素。[结果]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值均呈现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2011—2020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数值在0.48~0.50之间,类型属拮抗状态,耦合协调度水平处于0.42~0.65之间,呈现上升趋势,经历了从轻度失调到低水平协调再到良好协调发展的过程。从障碍因素识别来看,制约合肥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障碍因素主要来自要素层环境容量要素,制约合肥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障碍因素主要来源于经济实力和经济结构要素,这三个要素也是制约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结论]通过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研究及其障碍因素的准确识别,增添了合肥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京津沙源区草场沙退化综合整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尽快落实中央政府关于做好京津周边地区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继续沙化和沙漠蔓延扩展,加大草原沙化、退化治理力度,减轻风沙对京津周边地区危害的战略布署,开展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浑善达克沙地草场沙化、退化形成演化规律,探索解决畜草矛盾的途径和草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水-草-畜持续发展的模式,研究开发和引进一批草场沙化、退化综合整治和水草资源合理利用的技术,并通过治理工程将各种技术组装集成示范推广,使新模式实体化,从而为我国草场防沙、治沙生态保护及区域群众脱贫致富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河流健康的角度出发,结合长江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特点,综合分析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平衡关系。介绍了水土流失治理率概念的由来和内涵,阐述了水土流失治理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长江流域8个代表性水土流失类型区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资料,通过计算对这8个典型区的水土流失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盐渍土研究:历程、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盐渍土研究是以盐渍土和盐渍生境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盐渍土和盐渍化的发生与演变过程、环境要素和人类活动对盐渍化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盐渍土的治理、改良和利用的理论与技术为主体的研究领域。我国盐渍土面积巨大、种类繁多,盐渍化问题突出,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盐渍土“水盐调控”“水盐平衡”,“淡化肥沃层”和“障碍消减”等理论与技术方法,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土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资源等发挥了积极作用。近期我国在土壤盐渍化演变过程的监测与多源数据融合、土壤水盐运移过程模拟与尺度转换、盐渍农田养分循环与减损增效、盐渍障碍的生态消减、盐渍障碍微生物修复、盐渍农田灌排优化管理与边际水安全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建议今后深入开展盐渍土精准控盐的高效和安全用水、土壤盐渍障碍的绿色消减与健康保育、盐渍农田养分库容扩增与增碳减排、土壤盐渍化与区域生态的耦合响应和协同适应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应面向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和行业,致力于拓展理论和新技术的研究,为国家农业升级、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生态安全、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盐渍土研究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西藏地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途径,以茶巴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和信息提取。结果表明:与西藏地区主要侵蚀类型为冻融侵蚀不同,水力侵蚀是茶巴朗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面积为51.80km2,占流域面积的66.05%;其次是冻融侵蚀、风力侵蚀,分别占流域面积的5.74%、3.66%,且侵蚀强度以中度为主,并依海拔梯度呈现出条带状分布特征。茶巴朗小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 087 t/(km2.a),主要分布在流域内的中山区和河谷区。针对该流域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开展生态移民,控制牲畜规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科学布局小水电站开发项目,构建以电代柴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完善工程项目水土保持管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藉河流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定量评价天水藉河示范区一期和二期的水土保持效益,结合国家标准和示范区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用该指标对该区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水土保持的综合效益,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示范区通过两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调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影响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有效开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的不足,水土保持管理组织必须转变观念,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充分利用,以保障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进行。水土保持项目可开发利用的社会资源包括财力资源、物资资源、人力资源、组织资源;水土保持项目可用于交换的资源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考虑到资源主体的差异与资源类型,可将社会资源的利用方式分为资金募集、志愿者招募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水土保持项目与企业的合作方式包括与交易关联的推广、共同主题的联合推广、授权或许可、信托以及BOT等。  相似文献   

17.
为从数据采集的硬件设备和信息处理分析的软件上支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示范”工作,根据现代空间技术、测绘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结合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的新需求,在全面分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的数据及其管理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监管业务定制创新、软件硬件集成创新及其应用创新,研制开发了“基于高分影像和云数据管理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系统”,实现了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基础数据管理、监管信息采集与分析、生产建设活动合规性判别与预警、空间数据GP服务、数据一键导入与导出以及信息发布与共享服务.2年多的测试和推广应用表明,系统为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内业与外业工作的流程化和规范化,开展生产建设活动的时空合规性和量质合规性即时分析和监督检查的动态管理与历史分析,为实现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情况的网络联动与交互性可视化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对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效能、推进生产建设单位积极主动落实水土保持方案等发挥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释义》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定义,分析了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所发挥或蕴藏的有利于保护水土资源、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促进社会进步等作用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现状,界定出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概念。采用生态经济学计量方法,结合实际调研情况,分析各个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了水土保持功能价值评价模型。按照国家水土保持区划一级分区,适当考虑二级分区和三级分区,以及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站网分布概况,收集39个典型县(市、区)2016年度的土壤、水文、气象等观测资料,测算出其水土保持功能价值,进而推算至全类型区,再从8个水土保持一级分区的水土保持功能价值推算出2016年度全国水土保持功能价值,并在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Ind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New Delhi during three crop cycles from 1996-97 to 1998-99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corporation of wheat and rice residues with and without a culture of cellulolytic fungi Trichrus spiralis on grain and straw yields and NPK uptake of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and organic C,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content of soil. Incorporation of residue of wheat, rice or bot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dividual grain and straw yields and N and P uptake of rice and wheat,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otal grain and straw yields and N and P uptake of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 Cellulolytic culture had no additional advantage over crop residues. Incorporation of residue of wheat, rice or bot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 uptake of both rice and wheat as this practice resulted in recycling of 90% of total K uptake by rice and wheat crops. Incorporation of crop residue also resulted in building up of organic C, available P and available K content in soil.  相似文献   

20.
李怡凤  王继军    马理辉    连坡  马玲娜  温昕    岳辉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3):470-476
[目的]明确“进则全胜”的生态经济学基础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能够在已取得的水土流失治理成效上进一步推进长汀县水土流失高质量治理。[方法]基于人类需求处于由生活发展需求后期向身心健康需求转化阶段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的需要,明确了“进则全胜”的提出具有必然性;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等为“进则全胜”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及现实基础。通过明确“进则全胜”对水土保持的规制,揭示了“进”的要素规制水土流失的治理过程,“胜”的要素规制水土流失的治理效果。[结果]水土保持与“进则全胜”两者相互促进,能够实现水土保持的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结论]该研究能够促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推动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