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者以前曾设想利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的S^v型细胞质与1BL-1BS染色体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Toriyama等,1991,1993),在此设想中,雄性不育保持系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即回交法(Nonaka等,1993)和花药培养法。本文报道花药培养的结果。用1BL-1RS染色体携带者911-B-8-10(简称st.911)与13个日本品种杂交,用F1及B1F1植株的花  相似文献   

2.
玉米根系VAM真菌侵染的快速定量方法A.Fyson等 为了满足定量和定位孢囊丝枝状菌根(VAM)真菌[从紫花苜蓿中分离出来的Glomusversiforme(Karst)Berch或Glo-mussp.]侵染的需要,人们设计了一些清洗染色方法,这些方...  相似文献   

3.
利用了8个北美的条锈菌小种。在北美小麦不同条锈病鉴别寄主之间以及它们与已知抗性基因的小麦品种进行杂交。并对亲本,F1,F2和一些回交子代的幼苗抗条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中国166,HeinesⅦ,Fielder,Lee,Riebese147/51和Moro分别含有Yr1,Yr2,Yr6,Yr7,Yr9和Yr10抗性基因;Lemhi,Tyee中的一个基因。HeinesⅦ,Moro,Druchamp,  相似文献   

4.
标记高粱抗霜霉病基因──(P.S.B.Gowda等),UseofMolecularMar-kersinSorghumandPearlMilletBreedingforDevelopingCountries,1994,10(英文)高粱霜霉病是全世界高粱...  相似文献   

5.
1986年叶锈病在加拿大和美国广泛流行,有些品种比原来的抗性减弱。为了给硬粒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信息开展了叶锈抗性遗传的研究。就6个硬粒小麦品种的成株期对15个叶锈小种的抗性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的硬粒小麦品种(TriticumturgidumL.)有Lloyd,Medora,Pelissier,Quilafen,Stewart63和Wakooma,这些品种已被证明携带有苗期抗性基因。把每一个品种都与一个易感品系(RL6089)进行杂交和反杂,并于田间圃用15个生理小种鉴定4个F2群体和6个反杂交所产生的29或30个F2家系。鉴定结果与温室条件下苗期所鉴定同样材料的结果相比较。合并数据表明,具苗期抗性的每一个基因在田间条件下成株期也是有效的。BC1F2代的分离表明Lloyd携带1个显性基因,Pelissier具有1个隐性基因,它们仅仅在成株期有效。因此,所有的苗期抗性基因对硬粒小麦育种者来说都具有潜在价值。Lloyd和Pelisser所携带的额外成株抗性也应具有用的。  相似文献   

6.
1986年叶锈病在加拿大和病因广泛流行,有些品种比原来的抗性减弱。为了给硬粒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信息开展了叶锈抗性遗传的研究。就6个硬粒小麦品种的成株期对15个叶锈小种的抗性遗传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采用的硬粒小麦品种有Lloyd,Medora,Pelissier,Quilafen,Stewart63和Wakooma。这些品种已被证明携带有苗期抗性基因。把每一个品种都与一个易感品系(PL 6089)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些抗白粉病广谱性有效抗源已在小麦中确定出来,但在许多品种中抗性基因的特性还未知.从1982年国际冬小麦白粉病与锈病圃筛选的10个冬小麦品系作为试材,研究了作用基因的数量与抗白粉病的遗传模式.每个品系都同敏感性品种Chancellor杂交,在温室内用127号B.graminis小种接种亲本、F_1、F_2、BC_1(Chancellor×F_1)及F_3代群体幼苗,评价了白粉病反应.除过ST1-25外,所有亲本都表现抗性。遗传分析表明,C39和SI5中的抗性受3个显性基因控制,A55-2、R107、GO4779、OK75R3645及BulkPV63-6中的抗性由简单的部分显性基因控制.Armada与Chancellor间杂交产生的F_2、F_3及BC_1群体抗性表现不一致,但至少表明Armada有1个抗性基因,很可能是以前指出的Pm4b.VPM1和ST1-25中抗性各由1个隐性基因控制.10个亲本中表现出3至11个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8.
水稻转bar基因恢复系选育初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恢复系密阳46为轮回品种,采用回交法转育抗除草剂(bar)基因,育成了一批对Basta具有稳定抗性的品系。用这些品系与珍汕97B杂交,所配杂交组合不仅对Basta有稳定抗性,而且表现出农艺性状好,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节节麦和偏凸山羊草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节节麦(Ae.squarrosa)和偏凸山羊草(Ae.ventricosa)对小麦叶锈、白粉、条锈、瘿蚊、根瘤线虫等病虫害以及冻害、盐渍等胁迫因素均有较强的抗性,是改良小麦品系的重要基因供体。本文即对这些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0.
作者以前曾设想利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的Sv型细胞质与1BL-1RS染色体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Toriyama等,1991,1993),在此设想中,雄性不育保持系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即回交法(Nonaka等,1993)和花药培养法.本文报道花药培养的结果。用 1BL-1RS染色体携带者911-B-8-10(简称st.911)与13个日本品种杂交,用 F1及 B1F1植株的花药进行培养,F1的胚形成频率高于亲本(日本品种),B1F1的胚形成频率低于 F1代。st.911和F1代较高的胚形成频率部分地得益于 1BL-1RS染色体.因为抗叶锈病基因Lr位于1RS染色体臂上,所以在再生单倍体植株上人工接种叶锈病菌(21B小种)可以选出抗病个体。用抗叶锈的加倍单倍体与带有1B染色体的(Sv)-中国春和带有1BL-1RS染色体的(Sv)-Saimon杂交,前者的F1表现出较高的自交可育性,而后者的F1表现出完全雄性不育,这说明,通过花药培养获得的抗叶锈病的加倍单倍体系可以用作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  相似文献   

11.
具有外源抗虫基因的作物,产量与品质常会受到一定影响。孟什都(Monsanto)公司的科学家培育了九个转基因陆地棉品系,它们都具有1-2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T)中Kurstaki的毒素基因、cryIA(b)或cryIA(c),这类基因可编码合成对鳞翅目有毒性的毒蛋白。我们从事的本项研究目的是确定这些转基因品系是否具有某些不良的农艺或纤维品质性状。在亚利桑那州(AZ)Maricopa,我们分别于1990、1991、1882年种植了5、4、3个转基因品系,同时在每年试验中都以亲本品种柯字312(Coker312)和当地抗议的、无蜜腺型高纤维强度品系──“Md5lne”作对照。体细胞无性变异,具抗虫蛋白基因以抗虫性的表达总体上并未导致皮棉产量、产量组成与纤维品质性状的下降。转基因品系在所测试的每一项性状上都有所变化。三年平均皮棉产量是转基因系135.4±4.5g/m2;柯字312为115.1±7.7g/m2;MD5lne为141.2±11.4g/m2。九个转基因系中有六个皮棉产量较柯字312显著增产(13-30%)。同是这六个转基因系产量与MD5lne持平(-10%~十7%)。与柯字312相比,九个转基因系中有4个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小麦和大麦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度对两个春大麦品种(Betzes与Marlonvasari50)和一个小麦品种“中国春”(CS)相互杂交后杂交种的结实和胚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评估.将分离的分蘖移置于人工控制环境下的营养液中进行授粉.该人工控制环境的昼夜温度分别为12℃、15℃、18℃、21℃,光照强度为300001x,相对湿度为80%。当以大麦做母本时,低温处理(12℃、15℃)结实率最高,而反交则相反.在中国春×大麦(CS×Betzes)杂交种中,最高温度处理21℃下杂交种的结实最好.低温处理使胚发育迟缓.发育成杂种株数最多的分别是18℃、21℃处理下大麦×小麦、小麦×大麦的杂交种.大麦×小麦的杂种胚萌芽成功,长约1.5mm;小麦×大麦的杂种胚也萌芽成功,长约1.0mm.大麦×小麦的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7mm长;小麦×大麦杂交种中,可发育成杂种植株的最小胚为0.51mm长.  相似文献   

13.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Syros、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称为pm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 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 Michigan Amber/8Cc携有另一等位基因pm3f;叙利亚的一个普通小麦陆地品种的抗病性由pm1和pm3a基因共同决定;普通小麦亚种印度圆粒小麦的两个材料都具有pm3c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抗性基因,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选出抗病的品种,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亦可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麦区101个小麦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明确当前我国小麦品种(系)中抗白粉病基因的组成,利用基因推导法对来自我国主要麦区的101个小麦生产品种、区试品系和高代品系进行了抗白粉病基因推导。结果表明,近一半的供试生产品种对所有供试菌株表现感病;供试的大多数区试品系具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近1/3的高代品系含有有效的抗白粉病基因。供试小麦生产品种和区试品系及高代品系中具有已知的抗白粉病基因主要有Pm4b、Pm8、Pm2+Mld、Pm4a、Pm2、Pm2+6、Pm30 等。  相似文献   

16.
美国种植转Bt基因棉防治红铃虫美国西部抗虫棉育种的视野已转向红铃虫。这些品种是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一部分棉农目前战胜红铃虫的有力工具。1996年,亚利桑那州棉农AlbertRovey种植了486公顷棉花,但都不含有Monsanto公司的保铃(Bol...  相似文献   

17.
转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24个稻瘟病菌([i]Magnaporthe grisea[/i])生理小种的33个菌株,对受体品种南29及其4个转几丁质酶 β-1,3-葡聚糖酶串联基因水稻T5代品系进行了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不能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13个菌株也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可侵染受体品种南29 的20个菌株一般不能侵染转基因品系,转基因水稻对稻瘟病菌抗性范围较受体对照扩大,证明转几丁质酶 葡聚糖酶基因水稻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诱发条件下,转基因品系大田叶瘟病情指数为0~1级,穗瘟发病率为0.3%~10.23%,抗性较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表明这些品系在稻瘟病抗病育种中是有应用潜力的。  相似文献   

18.
给几个小麦品种(系)接种禾谷类白粉病菌小麦专化型生理小种,以鉴定新的抗病基因/等位基因。用对带有已知抗病基因的不同品系反应各异的13个生理小种进行试验,发现Kolibri、Ralle及其它几个欧洲普通小麦的Mlk基因是Pm3位点的等位基因,称为Pm 3d;澳大利亚小麦老品种W150的抗病性决定于一个单基因,该基因也是Pm3的等位基因,称为Pm3e;近源品系Michigan Amber/8^*Cc携  相似文献   

19.
借助于 Aвзис(四倍体-Aврора高大山羊草)代换的形式可以获得一系列含有减数分裂时 21的Aврора品系和某些高大山羊草特有的性状。对白粉病抗性不同的Aврора品种的8个品系是由其杂交而成的。杂种的染色体配对和对白粉病抗性的研究证明了所有代换系有一个或至少有一个同源染色体。但是,某些品系之间什么样的高大山羊草染色体代换小麦的同源染色体是有差异的、为了识别这些品系中的两个同源组与中国春代换系杂交的 1E(1D)、2E(2D)、3E(3D)、4S1(4D)、5U(5D)、6R(6D)、7E(7D)杂种染色体配对,研究结果证明了一个高大山羊草染色体代换了ABpope小麦中的6D染色体;从这些染色体能够了解6S1或6Ssh随体携带抗白粉病的显性基因,引起上层穗芒和茎秆表面花青素着色发育不全。  相似文献   

20.
对128个硬粒及软粒小麦品种的无性繁殖系的乙醇脱氢酶(AT)、谷氨酸脱氢酶(T)及谷氨酸-草酰乙酸酯转移酶(OT)进行了酯酶同功酶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硬粒小麦.还是软粒小麦的酯酶同功酶(Est—5)都存在变异性.软粒小麦品系A20/47的变频高手硬粒小麦品种的。染色体分裂中期用染色分析证明了基因和染色体组的突变不存在。本文对无性繁殖系变异性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