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鸭胚尿囊腔接种、盲传的方法从山东某地区以瘫痪为主要特征的雏鸭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并对分离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病毒与OenBank上已发表的坦布苏病毒核苷酸同源性均高于98%,最高可达99.7%;病毒的ELD50为10^-3.17/0.2mL,接种9日龄鸭胚,68h左右鸭胚死亡,胚体出血,肝脏肿大出血,尿囊膜增厚;病毒对胰蛋白酶、酸、氯仿和热敏感,0.5%的胰蛋白酶、pH〈5和4.8%的氯仿条件下可将其灭活,56℃水浴20min或60℃水浴15min可将其灭活,37℃处理24h毒力由10^-3.17/0.2mL下降至10^-1.8/0.2mL;Mg2+不能提高病毒在50℃60min的稳定性;病毒未经酸碱处理不具有凝集鸡、鸭、鸽等红细胞的特性。接种7日龄雏鸭,48h后陆续发病,表现为病毒性脑炎;剖检变化为雏鸭脑水肿,脑部毛细血管充血、肝脏出血、腺胃出血、肺出血水肿,临床表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坦布苏病毒。  相似文献   

2.
鸭坦布苏病毒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现的主要危害蛋种鸭的新发传染病,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成员,因为该属的病毒多为人畜共患病,从病原学、天然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等方面介绍了该病毒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鸭坦布苏病毒病也称为"鸭黄病毒病",2010年春季开始在我国主要蛋鸭养殖区传播,是一种新的禽传染病。该病临床表现为蛋鸭采食量减少,卵泡变形、变性,卵泡膜出血、充血。产蛋鸭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在5%~15%之间,给我国养禽业带来了严重影响。2015年以来,除蛋鸭发生鸭坦布苏病毒以外,产蛋鹅、肉鹅、肉鸭、野鸡和鸡也能发生该病,鸭坦布苏病毒对肉雏鸭的致病性主要体现在对雏鸭全身组织器官损伤,最终使雏鸭代谢和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采食下降、神经症状和腹泻等,有研究表明雏鸭死亡率高于20%。自本病发生以来,我国学者对该病病原学、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疫苗和抗体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我国首次暴发鸭坦布苏病毒病以来,目前已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已成为我国主要鸭病之一。本文从该病毒的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诊断方法两个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应用套式RT-PCR快速检测鸭坦布苏病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坦布苏病毒是新发现的一种可引起鸭产蛋下降、生长迟缓和死亡的黄病毒。目前尚无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用于该病毒的检测。本研究根据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重叠引物P1、P2和P3、P4,建立了检测鸭坦布苏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该套式RT-PCR比一般PCR敏感性高10倍。采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河北省、山东省、浙江省、上海市等地发病鸭场的63份样品进行了检测,阳性检出率为48/63(76.2%),而病毒分离率仅为13/63(20.6%)。由此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较,本试验所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优点,可用于鸭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为给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囊膜糖蛋白选择良好的抗原域和宿主表达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选取DTMUV QD株基因文库中的一个重组质粒并测序,结合NCBI的ORF Finder和BLAST工具发现一个全长为1488 bp完整开放阅读框架(Open Reading Frame,ORF)片段。将该ORF编码蛋白通过NCBI的BLASTP分析和DNAstar进化树分析,确定该蛋白与类黄病毒E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随后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Conserved Domains确定保守结构域、运用SignalP4.1预测信号肽、TMHMM 2.0预测跨膜区。应用在线程序NetNGlyc1.0预测糖基化位点,NetPhos2.0预测磷酸化位点、ProtScale进行疏水性分析。最后运用在线EMBOSS和自动蛋白同源建模数据库进行3D结构预测以及密码子偏爱性分析。结果表明,E蛋白与其它黄病毒衣壳蛋白具有相似的功能,没有信号肽切割位点,在451-468和475-492aa区域含有跨膜区,为相对低表达基因,含有较多种类的稀有密码子,与人密码子使用频率较为接近。这为进一步研究DTMUV E基因的体外表达和宿主选择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10年春,鸭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东南沿海暴发,该病由鸭坦布苏病毒引起并以鸭产蛋下降为特征,对养鸭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也引起了动物防疫部门及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论文从病原学、反向遗传学、病理学、诊断方法、疾病传播及公共卫生安全和疫苗研究等方面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有助于对鸭坦布苏病毒的进一步研究及对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山东省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的流行与变异情况,对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上半年泰安、济宁和淄博等地送检的临床病鸭样品进行了DTMUV病原学检测,并对阳性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及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102份样品中,共检测到8份DTMUV阳性,阳性率检出率为7.8%,从阳性病料中分离到3株DTMUV分离株;3个分离株基因全长均为10 993 bp,彼此间的氨基酸同源性为99.2%~99.3%,与24个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5.8%~99.9%,均属于中国株I型;与参考毒株相比,分离株的核衣壳蛋白C、囊膜蛋白E和非结构蛋白NS1的同源性相对较低,分别为86.1%~99.2%,95.0%~99.4%和92.3%~99.7%,同时存在数量不等的氨基酸突变位点,但关键的蛋白结构和潜在的糖基化位点无差异。结果表明,DTMUV在山东部分地区仍有流行,但流行毒株基因结构及致病特性与经典毒株相比无明显变化,但应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鸭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引发的鸭坦布苏病毒病从2010年开始在我国流行,并迅速蔓延至多个地区.该病主要侵害鸭的生殖系统,以产蛋量急剧下降为主要特征,肉鸭、雏鸭主要症状为站立困难,步态不稳.文章综述了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特征、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禽坦布苏病毒(avian Tembusu virus,ATMUV)是一种主要引起蛋鸭发病的新发病毒性传染病,该病毒自2010年4月以来给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养鸭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该病毒也可感染鸡、鹅等多种家禽发病.文章综述了ATMUV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基因组学、诊断技术和疫苗研发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为进一步研究ATMUV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抗病毒药物对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 DTMUV)的作用,作者对5种常见的抗病毒药金刚乙胺、脱氧若卡素钠、病毒灵、利巴韦林、阿昔洛韦进行抗鸭坦布苏病毒体外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巴韦林药物浓度为0.156~0.625 mg/mL时在DF-1细胞中能抑制鸭坦布苏病毒的增殖,利巴韦林在体外对鸭坦布苏病毒具有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利用RT-PCR方法扩增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奉贤株(FX2010)的结构蛋白E基因,并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将其转化受体菌E.coli 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IPTG诱导进行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试验检测结果表明,E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并且可与抗DTMUV的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E基因的成功表达为DTMUV的诊断试剂盒、疫苗等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根据GenBank已发表的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基因组(登录号:JX273153)保守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以DTMUV重组质粒为阳性标准品模板,建立了快速、准确检测DTMUV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特异性好,仅能在DTMUV样本中检出荧光信号,与其他病原不发生交叉反应;敏感性高,最低检测限可达25 copies/μL;不同梯度定量模板的拷贝数的对数值与CT值之间的线性关系表达式为Ct=–3.323×Lg(conc)+43.70,相关系数R2=0.997,扩增效率E=100%,DNA在2.5×101~2.5×107个拷贝数内检测曲线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对来源于江苏省和安徽省的29份疑似鸭坦布苏病毒感染的病鸭组织进行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有27份呈现阳性,阳性检出率为93.10%,比常规RT-PCR的敏感性高。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灵敏、特异、重复性好且能实时定量检测,可用于DTMUV的临床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鸭坦布苏病毒感(Duck Tembusu virus, DTMUV)染麻鸭的组织嗜性和排毒情况,应用RT-PCR方法检测鸭坦布苏病毒在麻鸭体内各组织的动态分布及和泄殖腔棉拭子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最早在感染第1 d于心脏、脾脏、肺脏、气管、胰腺、直肠可检测到鸭坦布苏病毒核酸的存在;至第7、9 d时,在各组织脏器中均仍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至第21 d时,仅能在脑、胰腺和直肠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病毒在脑和直肠中时间最长(25 dpi),胰腺(21 dpi)和肝脏(21 dpi)次之。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泄殖腔棉拭子检测结果显示,于感染第1 d即能检测到该病毒核酸,25 d后即检测不到该病毒的存在。以上检测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感染雏麻鸭后能迅速入侵麻鸭各组织脏器,主要侵染肝、肺、肾、胰腺和直肠,并可通过粪便等途径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鸭胚灭活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鸭病毒性肝炎病毒Ⅰ型ATCC毒株接种健康鸭胚,收集致死的全胚组织作制苗材料,用福尔马林灭活,以麸氨酸钠终止其作用。先后试制疫苗11批,在试验室免疫雏鸭71只,经强毒攻击后,总的保护率为90.4%。本疫苗免疫雏鸭3天后可产生较坚强的免疫力,在室温至少可保存11天,在4℃可保存254天。经在江苏、安徽、广东等省推广应用200000头剂,均安全有效,颇受用户欢迎,对控制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新发的一种以蛋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仍没有疫苗可预防和控制该病。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FX2010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 broblasts,CEFs)上连续传代培养180代,获得1株致弱毒株(FX2010-180P株),利用该弱毒株研制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本研究为了测定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毒种的保存期,将-80℃条件下保存了16个月的原始种子批和基础种子批各取3支,进行纯净性检验、鉴别检验以及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各批次毒种在保存16个月后,病毒纯净无污染,病毒滴度没有明显下降。把基础种子在CEFs上增殖后,低剂量接种鸭子,检验毒种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用毒种增殖的病毒免疫原性良好,101.5和102.5 TCID50的剂量可以为接种鸭提供90%和100%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作为动脉炎病毒科成员之一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是一种严重危害世界养猪业的传染病病原。PRRSV如何侵入宿主细胞是病毒学的一个基本但却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明确该过程对优化设计PRRSV疫苗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拟就PRRSV入侵细胞过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概述,重点展示细胞受体和病毒结合蛋白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产蛋减少症(暂定名)的病原分离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2010年在成年蛋鸭中流行的以产蛋下降为特征的未知疫病病原进行了初步鉴定。病原能在鸭胚、鸡胚和细胞上复制增殖,对鸭胚、鸡胚的致死率达100%。鸭胚病毒分离物不具有血凝性,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直径为50~100 nm、有囊膜带突起的病毒粒子。病毒对酸敏感、能耐受pH9的碱性环境,50℃1 h可使病毒失去感染能力。SPF鸡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感染鸡生长缓慢、致死亡率低、能回收病毒。说明引起鸭产蛋量下降的疫病病原是病毒性的,并导致鸡感染发病,我们将此病暂称为鸭传染性产蛋减少症。  相似文献   

19.
猪非典型性瘟病毒(APPV)是近两年来新发现的猪病毒性病原,引起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可导致仔猪站立困难、吮乳受阻甚至死亡,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APPV的发现与流行现状、病原特征、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及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APPV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