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燃烧的物质基础,开展森林可燃物的研究是森林火灾预防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的森林可燃物研究对我国现代森林防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森林可燃物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新形势下我国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及森林火灾灾后管理的策略:1)在进行森林防火工作时,可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加强生物防火工程建设,并采用先进的生物防火技术,对可燃物进行科学管理;2)对农、林、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降低森林燃烧性;3)推广使用清洁的生物能源,减少森林可燃物积累。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我国森林防火科学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森林防火 ,从森林经营的角度来考虑 ,应视为从森林形成至森林主伐为终止这一森林经营的全过程中 ,每一环节发生的森林火灾 ,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森林质量 ,甚至导致整个森林经营的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 ,森林防火务必贯穿于森林经营全过程。1 以火源管理为中心 ,火源管理与可燃物管理相结合以往的森林防火工作在强调加强火源管理的同时 ,把“可燃物”相对地忽略了 ,并没把“可燃物”与“火源”等同起来加以管理。国内各大林区发生的几起大的森林火灾 ,不一定仅仅是火源管理不严造成的 ,茫茫林海也不可能根除一切火源。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  相似文献   

3.
<正>森林火灾的发生取决于3个因素:(1)林内外可燃物;(2)合适的气象条件;(3)野外火源,这3个因素同时具备就有林火发生,缺任何一个因素林火也烧不起来。森林防火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设法破坏这3个因素,使森林不具备燃烧的条件。就我国目前防治森林火灾的形势来看,依然存在着发生大火的潜在危险。1森林可燃物超载,提供了森林大火燃烧的物质基础自1987年“5·6”特大森林火灾后,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森防指挥部的领导下,经林区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森林火灾得到有效控制,火灾次数、火灾面积都降了下来,多年来很少着大火。但事  相似文献   

4.
黄山风景区森林防火工作特点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黄山风景区的森林防火工作特点.通过对黄山风景区森林防火工作的分析,提出今后应加强景区森林防火工作基础性研究的内容.针对森林可燃物管理与利用.提出重点运用生物与生物工程的方法减少可燃物积累,并简要介绍了几种生物与生物工程技术防火方法,旨在为黄山风景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是在全国范围开展的一项重大项目,风险普查采集大量不同类型森林和草原可燃物样品,科学处置保管这些样品,能够保证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实验室测定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这些样品也可用于其他森林和草原防火科研项目研究。本文补充了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相关标准规范中未涉及的可燃物样品处置方法,详细介绍了鲜样保存、建设可燃物样品库、可燃物样品入库和出库技术方法与流程,可供森林防火科学实验研究及未来开展第二次森林和草原火灾风险普查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春节以来,受冰雪灾害影响,林内可燃物大幅增加,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加上近期气温回升,农事用火明显增多,致使全省人员伤亡事故不断,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巨大,森林防火形势空前严峻。为此,省政府接连召开全省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相似文献   

7.
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给南方地区的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受灾区域的森林防火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以云南省盐津县冰雪灾害损失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冰雪灾害后森林火环境变化和林分质量下降对森林防火的中长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森林防火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冰雪灾害对南方森林可燃物及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冰雪灾害后,实地调查湖南省娄底市、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等受冰雪灾害影响的马尾松、杉木、枫香、樟树和毛竹林及新发生的森林火烧迹地,设置野外样地,采集样品.室内测定分析含水率、可燃物载量等因子,计算火蔓延速度等火行为参数.结果表明:冰雪灾害造成森林内大面积灌木和草类冻枯冻死,森林中有效可燃物负荷量在短期内成倍地增长,可燃物厚度增加,连续性变强.在调查的7个样地中,最低载量为12.23 t·hm-2,最高达到了50.26 t·hm-2.森林火烧迹地火行为非常复杂,火强度在1 500~9 000 kW·m-1之间,平均火强度超过3 500 kW·m-1,具有高强度火灾的特征;蔓延速度为111.67~972.71 m2·min-1;火烈度都超过50%,具备大火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实现森林可燃物可持续管理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点.应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森林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计划烧除、营造防火林带等措施达到减少可燃物、控制和降低森林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森林防火林带的设计涉及防火树种、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气象条件、可燃物、火行为计算、防火林带宽度确定、网络布局等方面.本文针对华北林区的实际情况,对森林防火林带设计的关键参数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可以为防火林带规划和防火林管理提供依据,也可为可燃物管理,扑火安全防范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子午岭水源涵养林区横跨陕、甘两省,其中在甘肃省境内的面积有511 933 hm2,集中分布在甘肃省庆阳市。通过对庆阳市境内子午岭林区森林可燃物以及管理单位历年来对森林可燃物清理的统计分析,提出计划烧除的可行性建议,以最小的投入解决林地可燃物给森林防火造成的隐患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受冬干春旱、复杂火源、可燃物剧增、基础设施欠账多、境外火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冬明春,云南省森林防火工作呈现"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困难突出、责任重大"的特点.云南省森林防火指挥部将以贯彻落实本次会议为契机,切实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越来越多的人把森林作为渡假游憩的好去处,显示了森林旅游业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一方面给林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森林防火产生有利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森林旅游导致火源复杂多样,也给在林防火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根据森林旅游区的特点,提出了解决风景区森林防火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可燃物含水率与气象要素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火灾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可燃物的含水率,而可燃物的含水率与当地的气象要素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实际上可燃物的含水率是各种气象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森林燃烧等级的划分,以及计划火烧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研究方法1.不同可燃物类型的选择我们在大兴安岭韩家园子林区共选了7种可燃物类型(见《森林防火》杂志1992第2期第8页)。2.可燃物种类和含水量实测本研究将森林可燃物分为两大类;枯死可燃物和活可燃物(见表1)  相似文献   

15.
佛坪自然保护区森林燃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燃物特性、火环境特点、火源状况的分析,得出佛坪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含有很多易燃成分,群落的抗火性差。林内可燃物的逐年积累,使森林火险程度增加,保护区内存在着火险季节,时间相对较长,引起森林燃烧的火源存在,该地地形有利于林火的曼延扩展。应克服盲目乐观、松劲麻痹思想,增强防火意识,确保森林安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越来越严,林农对森林保护、林业经济发展、林业产业致富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昌宁县近11年来虽未发生过重特大森林火灾,但全县绝大部分林区林下可燃物持续增加,森林防火工作压力逐年增大。针对不利因素,总结了昌宁近年来森林防火经验做法,对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森林易燃可燃物及其垂直连续性界定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了6组12种类型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得出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模型。利用云南松林部分样地实测数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森林易燃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模型合理可靠,可应用于森林防火和灭火中林火类型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在确定了可用于制备植物煤的地表可燃物范围的基础上,以我国人工林面积最大的杉木人工林为例,调查测定了其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和生物质潜能,并测算了地表可燃物制备植物煤的产出量,分析了其产业化的前景。结果表明,利用森林地表可燃物制备植物煤是变废为宝,一举多得的森林防火良策。  相似文献   

19.
森林可燃物负荷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何忠秋  王天辉 《森林防火》1993,(3):11-13,18
森林可燃物为森林中一切可以燃烧的有机物质,是森林火灾发生的物质基础,是火灾传播的主要因素,是森林防火灭火的理论依据。由于森林群落的复杂性。可燃物存在地域性、区域性的差异,需要将可燃物进行分类和划分。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均形成了各自的可燃物分类方法和研究方法。可燃物类型综合表现了植被类型所处的生境条件,及适应于环境形成的林分结构特征,决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干旱定义和对干旱等级的划分,从持续干旱对森林可燃物、火源和林火行为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持续干旱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干旱会降低可燃物的含水率,使可燃物载量和分布发生变化,对森林可燃物有较大影响;持续干旱还会影响火源,使林火强度增大,林火蔓延速度加快,火烈度增大,提高森林火灾发生的几率和森林火灾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