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诏安县早稻-蔬菜模式改为早稻-再生稻-蔬菜模式,可多收一季再生稻,增产粮食3750~4200kg/hm^2。总结早稻、再生稻、荷兰豆高产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业科技》2011,(1):50-50
早稻-再生稻-蔬菜生产模式由于进行水旱轮作,具有病虫害少、培肥土壤、减轻环境污染、多产粮食、种植效益高等诸多优点,是蔬菜区轮作的最佳选择。以往诏安县蔬菜区用休耕制度,或种植一些其他低效益作物以减少蔬菜的病虫害发生。从2011年开始,该县将在梅洲乡超大基地进行大规模的早稻-再生稻-蔬菜生产模式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3.
早稻再生稻-莴苣粮经高效栽培模式在永安市已示范推广5年,该种植模式的早稻再生稻具有省工、省地、节本、避蚊、避寒、高产的优点,并且早稻再生稻比两季稻生育期缩短59d,特别是再生稻比晚稻提早26d,为冬季种植飞桥莴苣提供了条件。5年来永安市早稻再生稻一莴苣栽培模式累计推广4000hm^2,早稻再生稻平均产量15.3t/hm^2,莴苣(飞桥莴苣)平均产量47t/hm^2,平均产值7.3万形hm^2,纯收入5.04万形hm^2。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是指双季稻或较低海拔单季稻区培植再生稻的一种栽培模式。龙岩市近年来进行了对早稻—再生稻—冬种栽培模式的探索。1999年全市推广这种模式4062亩,头季稻平均亩产524.6公斤,再生稻亩产331.6公斤,两季合计亩产856.2公斤。连城县朋口镇天马村建立示范片518亩。  相似文献   

5.
早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具有省工、省种、低成本、充分利用光热资源的优势,在山垄田栽培更显优势。该文总结了早稻—再生稻山垄田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结合永安市洪田镇的栽培模式,推广早稻-再生稻-莴苣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市场资源为农民增产增收。2011-2015年在洪田镇洪田村等早稻再生稻区累计示范推广8 000亩,为本市种植再生稻的乡镇提供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早稻—再生稻栽培技术不但省工、省力、节省投资,而且操作简便易行、效益显著。总结了早稻—再生稻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实施油-稻-稻不足、一季稻-油菜有余的地区推广早稻+再生稻+油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方法]开展早稻再生稻栽培试验.[结果]陵两优268和陵两优104具有效分蘖多、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可作为早稻+再生稻+油菜3熟栽培优选品种,进一步开展试验示范.[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双季稻的比例同时促进油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杨冰 《福建农业》2014,(1):77-77
"佳辐占"由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用"佳禾早占"与"佳辐418"杂交育成,兼具米质优、再生能力强(低节位分蘖力强)两个特点。浦城县从2011年开始试验作早稻-再生稻栽培模式,获得很好效果,并将该县"佳辐占"作早稻-再生稻栽培模式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为在湘东丘陵区域的非双季稻区探索"早稻+再生稻+甘蓝型油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开展了"早稻+再生稻"栽培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陵两优268和陆两优996具有再生能力强、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等优势,且两季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产,可作为该湘东区域推广"油-稻"模式的优选早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近年内,早稻—再生稻—莴苣栽培模式在我市大面积示范推广,该模式茬口安排合理有效,既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又可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既达到水旱轮作减少病虫害的目的,又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再生萌芽期耐热性好、再生能力强、产量高、适合于右江河谷“早稻+再生稻+秋种番茄”生产模式的再生稻品种,以满足当地农民的种植需求.[方法]以6个再生稻品种为试材进行田间筛选试验,比较不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结果]除信丰优008和Y两优1号“早稻+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Ⅱ优63(CK),其他4个品种“早稻+再生稻”产量均高于Ⅱ优63,其中中浙优1号、准两优1141和Y两优5867三个品种“早稻+再生稻”产量分别为138896、13836.7和13382.1 kg/ha,分别比Ⅱ优63增产9.60% 、9.19% 、5.60%;深两优5814“早稻+再生稻”产量为12849.6 kg/ha,比Ⅱ优63增产1.40%; Y两优1号和信丰优008“早稻+再生稻”产量分别为11474.2和9979.2 kg/ha,分别比Ⅱ优63减产9.46%和21.25%.[结论]中浙优1号和准两优1141两个品种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早稻+再生稻+秋种番茄”生产模式下早播再生稻田主选品种;Y两优5867和深两优5814两个品种综合表现优良,可作为“早稻+再生稻+秋种番茄”生产模式下中、迟播再生稻田主选品种.  相似文献   

13.
在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我镇总结出3种稳粮增收的水旱轮作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年推广面积2000多亩,年亩可生产稻谷550—800公斤,经济作物类产值3000—5000元,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将3种栽培模式介绍如下: 一、模式结构 1 西瓜—单晚—蔬菜,2.蔬菜—早稻再生稻—蔬菜,3.早中稻—马铃薯—蔬菜 二、模式效应  相似文献   

14.
深两优5814是利用Y58S与丙4114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2010~2012年永安市引进作早稻—再生稻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稳产、再生能力强、抗性较强。介绍了深两优5814在永安市作早稻—再生稻示范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早稻-秋花生-冬香葱栽培模式实行合理的水旱轮作,粮、油、蔬菜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本文对早稻-秋花生-冬香葱栽培模式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2004年至2008年在田阳县田州镇进行了“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稻菜轮作吨粮万元田的试验示范,试验结果:早稻+再生稻产稻谷1000kg/667m^2以上,产值2000元左右;番茄产4500-5000kg/667m^2,产值8500元左右,合计产值达10000元/667m^2以上。本文从品种布局、田间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超级稻-再生稻-秋冬菜”稻菜轮作模式的技术要点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绿色经济生产模式是新时代的选择,合理利用耕地、农业资源,利于农民增效增收、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及药肥双减、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大局。为此,在近5年试验示范基础上,以南方稻区经济效益较高的稻薯轮作模式为对象,重点研究早稻—再生稻—马铃薯高效栽培模式的优点、关键技术,为农民提供重要的生产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了确保粮油安全,对近年来赣北地区不同种植模式的产量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超级稻-再生稻、马铃薯-早稻-晚稻、马铃薯-水稻、马铃薯-玉米-玉米、大豆-大豆-马铃薯5种种植模式适合赣北地区,每667 m~2纯收入均突破千元,可为赣北地区大田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索生态可持续的稻作模式,对比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和再生稻稻作模式的产量潜力和CH_4排放特征,以此为选取绿色、生态经济可持续的稻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依托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宏硕生态农业农机合作社科研基地,设置了双季稻和再生稻2种模式,对比分析了产量潜力、稻田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和稻田生态系统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规律以及评估了单位产量稻田CH_4排放。【结果】试验期间,从产量方面来看,双季稻早稻产量为7.37 t·hm~(-2),再生稻头季产量为8.84 t·hm~(-2),头季相比早稻增产19.95%。双季稻晚稻产量为6.82 t·hm~(-2),再生稻再生季产量为3.39 t·hm~(-2),再生季相比晚稻减产50.29%。综合两季,双季稻总产量为14.19 t·hm~(-2),再生稻总产量为12.22 t·hm~(-2);从生育期间CH_4排放动态来看,双季稻在分蘖期和齐穗期左右排放较强峰值,再生稻除了在分蘖期和齐穗期有较强的排放以外,其在施用促芽肥时也出现了小峰值。但总体双季稻的排放范围(-0.06—1.30μmol·m~(-2)·s~(-1))要高于再生稻的排放范围(-0.01—0.70μmol·m~(-2)·s~(-1));从稻田CH_4季节性累积排放来看,双季稻CH_4累积排放要高于再生稻。再生稻头季累积排放范围在23.90—266.59kg·hm~(-2),再生季累积排放范围在0.00—46.14 kg·hm~(-2)。双季稻早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35.57—251.29 kg·hm~(-2),晚稻季节累积排放范围在为10.74—321.59 kg·hm~(-2)。双季稻CH_4季节累积排放A-B(两叶一心至分蘖后期)段B-C(分蘖后期至齐穗期)段C-D(齐穗期至成熟期)段,且全生育期双季稻累积排放达922.35 kg·hm~(-2)。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B-C段A-B段C-D段,且全生育期CH_4累积排放为609.74 kg·hm~(-2),即相比对照双季稻,再生稻CH_4累积排放降低了33.89%;最后通过评估单位产量CH_4排放可知,早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9 kg·kg~(-1),头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2 kg·kg~(-1),头季相比早稻减少了10.14%;晚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1 kg·kg~(-1),再生季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18 kg·kg~(-1),再生季相比晚稻降低了70.49%。综合两季,双季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65 kg·kg~(-1),再生稻单位产量CH_4排放为0.050 kg·kg~(-1),再生稻相比双季稻降低了23.08%。【结论】从单位产量下CH_4排放角度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双季稻的主产区扩大种植再生稻是为良策。  相似文献   

20.
一季稻+再生稻栽培模式可充分利用一季稻区富余温光、土地资源,变一季为两季,在不影响头季稻产量的前提下,可增加再生稻产量,该模式产量与早稻+中稻的产量基本相当,可节省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