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为寻找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生防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各地小麦孢囊线虫孢囊上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2株分离物,并进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结果显示,F03,F04,F08,F1I,F13,F15,F20,F25,F26,F33和F37等11个菌株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2008-2009年在河南许昌县的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F04,F08,F20,F26和F37等5个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防病作用,灌浆期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35%以上.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 PCR分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毛壳菌Chaetomium sp.、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茄匍栖霉属stemphylium sonali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2.
M-14复合生物肥料抗小麦孢囊线虫及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将复合生物肥料M-14与基质、常规肥料一次性施入各小区,采用对越冬期小麦根部胞囊线虫侵染情况统计、成熟期小麦基本生物学性状测量、收获期土壤小麦禾谷孢囊线虫有效孢囊数的筛查统计以及测产结果分析等方法对复合生物肥M-14在田间条件下抗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及增产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750 kg/hm~2复合微生物肥料M-14,不仅能有效增加小麦株高、茎粗、穗长、公顷穗数及千粒重,并且与空白对照相比增产14.3%,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且还能显著地减少胞囊线虫侵染率和收获时土壤中有效孢囊数,与空白对照、常规复合肥、基质处理组相比其侵染率分别减少43.4%、70.8%、65.9%,与对照相比有效孢囊数减少了97.59%,与其他各处理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从而降低小麦胞囊线虫发病级别和发病指数,有效地防止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因此,施复合生物肥料M-14既能抗小麦孢囊线虫病又能增产,为复合生物肥料M-14的推广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动态和种群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轮作是防治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重要农业措施,为了明确青海省春麦区不同轮作模式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控制效果,采用田间大区试验法对生产中应用的6种轮作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小麦与马铃薯、油菜、蚕豆轮作两年或以上能有效降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土壤中的孢囊量减少39.31%~84.39%,单孢虫口数量减少73.21%~95.35%,虫口密度减少83.76%~97.82%;不同作物间,小麦与马铃薯或蚕豆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74.39%~79.37%)显著优于小麦与油菜的轮作效果(虫口密度减少67.16%)。在同一地块相同条件下,种植油菜、蚕豆、马铃薯、小麦4种作物,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均能正常孵化,4月底土壤中的2龄幼虫(J2)量增加,5月上旬达到高峰期,5月中旬开始,土壤中的J2、孢囊量、虫口密度和单孢虫口数量均急剧下降,6月至7月份下降幅度小,趋于稳定;田间空孢囊率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急剧增加,7月份趋于稳定,8月份以前,4种作物田禾谷孢囊线虫的孵化动态和种群密度变化趋势一致,8月中旬,小麦田随着新孢囊脱落到土壤中,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开始上升,小麦收获后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增加28.62%,虫口密度增加41.30%;而油菜、蚕豆、马铃薯田土壤中的孢囊量比播种前减少32.27%~48.36%,虫口密度减少70.91%~81.73%,8月中旬至10月份小麦田禾谷孢囊线虫种群密度极显著高于油菜、蚕豆、马铃薯田。  相似文献   

4.
小麦孢囊线虫病目前已在中国13个省(市区)的小麦种植区有发生与分布,其扩散与蔓延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安全,系统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涕灭威颗粒剂(aldicarb)、3%克百威颗粒剂(carbofuran)、5%硫线磷颗粒剂(cadusafos)、10%苯线磷颗粒剂(fenamiphos)和0.5%阿维菌素颗粒剂(abamectin)等5种杀线剂各3个不同剂量在小麦返青期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均对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各处理间的校正孢囊减退率差异并不显著;不同药剂处理后的小麦株高、单株根重和单株鲜重均优于对照,且小麦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其中0.5%阿维菌素颗粒剂 30 kg/hm2处理后的校正孢囊减退率最大值为55.13%,且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18.54%;而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后小麦株高平均值最大,为59.32 cm,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明显.由于0.5%阿维菌素颗粒剂能够明显抑制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同时促进植株生长并减少产量损失,因此,在小麦孢囊线虫重病田于小麦返青期施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 kg/hm2进行土壤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麦孢囊线虫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5.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9年5月对江苏省5个地区的22个县市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集76份含根系和根际土壤的样本,经分离与鉴定表明,小麦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CCN)在徐州、连云港、宿迁和盐城等地区都有分布,检出率为35%。徐州的沛县、丰县、邳州和睢宁等4个县市的小麦孢囊线虫病检出率超过90%。其中,丰县华山镇、沛县河口镇和丰县城东的田块孢囊密度较大,每100 mL土壤的平均孢囊数分别为161、159个和112个,每个孢囊的平均含卵量分别为187、190粒和174粒。这是小麦孢囊线虫病在江苏省发生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不同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150 g·L-1苯醚·阿维·吡等10种药剂拌种对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30 g·L-1苯醚甲环唑和60 g·L-1戊唑醇拌种处理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3.9%和66.2%,但二者对小麦孢囊线虫无防治效果;50 g·L-1阿维菌素和140 g·L-1阿维·吡拌种处理后,土壤中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58.4%和69.2%;使用600 g·L-1吡虫啉拌种对孢囊线虫未见明显防治效果,但吡虫啉能对阿维菌素的杀线作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复配剂150 g·L-1苯醚·阿维·吡和160 g·L-1戊·阿维·吡对小麦根腐病和小麦孢囊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二者对小麦根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5.6%和63.8%,校正孢囊减退率分别为71.3%和74.1%;从增产效果来看,150 g·L-1苯醚·阿维·吡拌种后小麦增产效果最好,平均产量为7 869.9 kg·hm-2,增产率为8.6%。综合药剂安全性、防病效果和增产效果,150 g·L-1苯醚·阿维·吡适合在生产上防治小麦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  相似文献   

8.
山东泰安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幼虫孵化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大量获得研究所需的小麦禾谷孢囊线虫2龄幼虫,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了预处理条件、孵化温度、低温预处理时间以及田间采样时期对山东泰安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幼虫孵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低温预处理条件下,孢囊浸水处理有利于幼虫孵出;低温预处理后,孵化温度为15℃处理的2龄幼虫孵出率高于20℃处理的孵出率;低温预处理时间为8周的2龄幼虫孵出率最高;6月和8月田间采集的孢囊幼虫孵出率显著高于7月和9月,其中8月采集的孢囊幼虫孵出率最高,为最佳采集时间.  相似文献   

9.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自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在沈阳汪家的试验中,处理4(复配菌株F1024,B482,A4+微量元素组合3+助剂)对大豆根外孢囊的抑制率达65.66%,与对照有显著差异。2008年对处理4进行了精细的试验设计,并在2个不同地点布置试验,结果处理5(复配菌株F1024,13482,A4+元素组合+助剂)在汪家和康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数量及根内线虫数量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抑制率分别为62.13%和46.45%,根内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2.50%和81.78%。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及危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田间用涕灭威作播前土壤处理抑制土壤中线虫虫口,测定分析田间小麦孢囊线虫对3个小麦品种分蘖期和孕穗期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孢囊线虫田间分布模型为聚集分布,土壤中其卵密度范围为0~42.8粒/g土,平均密度为6.5粒/g土,已达到危害水平以上。小麦中前期生长调查表明,小麦孢囊线虫没有对分蘖期小麦生长造成显著影响;孕穗期小麦孢囊线虫的危害能造成小麦每株穗数减少13.8%、鲜重降低14.5%,但对株高没有影响;孕穗期小麦品种对孢囊线虫的反应差异显著,受小麦孢囊线虫危害后,新麦12和皖麦50的单株鲜重量分别降低23.3%和22.5%,孕穗数分别减少了25.9%和11.1%,但徐州8562孕穗数减少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2009-2012年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Z字形取样法,取根际0~20cm土壤,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g土样的孢囊数量,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线虫。从甘肃省12个地区50个县区,134个乡镇共采集到463个小麦田间土样。结果表明,孢囊平均检出率为47.9%,其中冬麦区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1.5%,春麦区平均检出率为34.2%,冬麦和春麦混播区为52.3%,冬麦、春麦及冬春麦混播区平均孢囊数分别为3.5、6.8和3.9个/100g土样。其中平凉市灵台县和兰州市永登县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个别地块每100g土样中孢囊数超过40个。根据孢囊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将甘肃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甘肃省麦类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途径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扩散传播途径,调查病区农用机械、麦田翻耕后田间及其周边流水中小麦孢囊线虫的孢囊数量.结果表明,收割机、旋耕机和播种机上土样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27.1%、51.6%和44.0%,麦稻轮作的病田中,浪渣的孢囊检出率为58.3%,翻耕后麦田积水、沟渠和小河流中的孢囊检出率分别为33.3%、22.7%和7.7%.说明农业机械的跨区作业和水流是小麦孢囊线虫病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安徽省萧县不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禾谷类孢囊线虫(cereal cyst nematode,CCN)发生和分布规律,2007-2010年间进行了田间调查.利用随机调查法采集土样360份,用漂浮法分离孢囊,计算雌虫、孢囊的数量以及CCN发生率;每取样点选30个孢囊测计卵密度,利用频度法分析卵密度发生量(egg density occurrencequantity,EDQ)频度,以及不同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EDQ差异.依据孢囊阴门锥形态和de-Man法鉴定种类.结果表明,萧县马井镇麦区线虫种类为Heterodera avenae,调查田块中87%田块发生CCN,中等海拔(31~40m)田块的EDQ显著高于低海拔(21~30m)的EDQ (P<0.05);沙土地田块中,前茬为大豆时的EDQ显著高于前茬为玉米时的EDQ (P<0.05),不同土壤类型田块EDQ差异不显著.本文首次揭示了安徽省萧县禾谷类孢囊线虫发生和分布规律,为当地相关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自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在沈阳汪家的试验中,处理4(复配菌株F1024,B482,A4+微量元素组合3+助剂)对大豆根外孢囊的抑制率达65.66%,与对照有显著差异。2008年对处理4进行了精细的试验设计,并在2个不同地点布置试验,结果处理5(复配菌株F1024,B482,A4+元素组合+助剂)在汪家和康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数量及根内线虫数量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抑制率分别为 62.13%和46.45%,根内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2.50%和81.78%。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河南省主要禾谷类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生分布,明确孢囊线虫对不同作物的危害情况,于2017—2020年对河南省18个市50个县(区)的小麦、玉米和水稻作物的孢囊线虫种类和发生分布进行随机取样调查,采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进化树分析技术鉴定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种类,并根据土壤中孢囊基数和单孢囊卵数明确不同作物孢囊线虫的发病严重度。结果显示,共采集土壤样品308份,其中224份样品检测到孢囊,孢囊检出率为72.7%。小麦孢囊线虫发生分布范围覆盖40个县(区),其中15个县(区)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侵染,23个县(区)为菲利普孢囊线虫H. filipjevi侵染,南阳市西峡县西坪镇和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为禾谷孢囊线虫和菲利普孢囊线虫混合侵染发生区;玉米孢囊线虫H. zeae在濮阳市清丰县韩村镇、许昌市长葛市董村镇和禹州市范坡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旱稻孢囊线虫H. elachista在信阳市潢川县魏岗乡、来龙乡和新乡市获嘉县亢村镇检测点首次被发现。孢囊线虫发病严重度数据表明,小麦田平均孢囊含量高达17.3个/100 mL;玉米田平均孢囊量为11.0个/100 mL;水稻田平均孢囊量为4.4个/100 mL。表明河南省孢囊线虫高发地块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东和豫中平原区。  相似文献   

16.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禾谷类作物上重要的病原线虫之一,严重影响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是一个新的致病型,其在小麦上的致病力强于其他多个群体,危害更为严重。本研究旨在建立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的快速、准确的分子检测体系,为Heterodera filipjevi许昌群体的监测和防控及抗病品种的选育利用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序列特征扩增区域(SCAR)的方法,对黄淮麦区5个重要小麦孢囊线虫致病型共9个线虫群体进行RAPD分析和SCAR标记转化,并通过增加除黄淮麦区外的线虫群体验证所获得的致病型相关分子标记的特异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共筛选了331条RAPD引物,筛选出2个菲利普孢囊线虫许昌群体相关的RAPD标记,引物S86可以扩增出1条约550 bp的多态性片段,引物S178可以扩增出1条约1 200 bp的多态性片段,并将这2个RAPD标记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SCAR标记的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这两个SCAR标记只在许昌群体上有特异性扩增,可以用于许昌群体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