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秸秆固体成型燃料与颗粒饲料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为研究剩余秸秆的能源和饲料2种转化利用途径,对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和颗粒饲料性能和用途、加工原料和工艺过程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和颗粒饲料的原料成分、工艺路线和工况均不同,对成型设备的磨损不同,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的生产工艺路线较短,工况较复杂,关键部件达不到设计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成本。为缩短秸秆固体燃料成型机设计周期,可借鉴颗粒饲料使用的环模式成型机的成型原理进行结构和部件的优化。因此,颗粒饲料成型机不能直接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需对关键部件加以改进,并建议秸秆分级利用以适应饲料和燃料的不同用途。 相似文献
2.
蔬菜废弃物沤制液体有机肥的理化性状和腐熟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探索和推广蔬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试验选用白菜废弃物、西红柿秧废弃物为原料,根据不同原料和预处理方式共设12个处理,经过96天的沤制,形成液体有机肥,测量各项指标及GI值。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沤制时间条件下,叶菜类废料中磷、钾等营养元素相对于果菜秧更易转移到肥液中;切碎预处理对叶菜类废料的影响大于果菜秧;接种沼液和纤维素菌对沤肥各项指标影响不显著;曝气明显改变了沤肥的发酵状态,特别是加快了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增加了氮素的挥发损失,并可能使氮、磷等养分经微生物吸附而更快地向固相转移。 相似文献
3.
不同林分格木人工林目标树生长性状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格木人工林中个体间的差异,给格木个体选优提供理论基础,选取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白云试验场及哨平试验场的1982年定植的格木人工林中目标树为研究对象,测量胸径、树高枝下高以及林分中个体的分类等级,分析各林分中个体之间在各个测定指标中的离散系数和4个林分之间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4个格木林分中优势个体的分类等级及枝下高的离散系数较大,最高达到:0.220,0.360,树高和胸径的差异相对较小,分别达到:0.151,0.127;哨平试验场的格木的树高及枝下高生长分别极显著和显著大于其他3个林分,胸径生长与白云1相差1.71 cm,与其他2个林分无显著差异,分类等级无显著差异,说明哨平试验场的格木人工林在4个林分中生长最好。因此,加大格木林个体选优工作以及无性繁殖研究力度对解决格木个体生长差异大和资源稀少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赤子爱胜蚓堆制处理秸秆和牛粪混合废弃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蚯蚓堆制处理碳氮比为20,25,30的小麦秸与牛粪、玉米秸与牛粪的组合,研究堆制过程中蚯蚓的生长繁殖及培养基的理化性状,以期为合理的利用秸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牛粪和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按照碳氮比20,25,30搭配,按8 ind/100g风干物质种蚯蚓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分别于15 d,30 d ,45 d,60 d时破坏性取样,测定蚯蚓的生长繁殖及培养基的理化性状。【结果】 随着时间的增加,蚯蚓的均重、日增重、日繁殖倍数均降低,且不同时期、不同组合、不同碳氮比间均差异显著(P < 0.05),蚯蚓总数先升高后降低。不同碳氮比之间的日生殖倍数间差异显著(P < 0.05),以碳氮比25最佳,其次是 20、30,但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 > 0.05)。有机碳含量和碳氮比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不同时期、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P < 0.05);全氮含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时期和不同组合间差异显著(P < 0.05)。【结论】时期和组合对蚯蚓的生长繁殖指标和培养基的理化性状指标都有显著的影响(P < 0.05);以碳氮比20最有利于蚯蚓的生长,碳氮比25最有利于蚯蚓的繁殖;小麦与牛粪组合的生长繁殖均优于玉米与牛粪的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更加科学地开展小麦理论研究和提高育种成效,对‘鲁麦14’的构思设计与创制思路、突出特点和以‘鲁麦14’为亲本选育出的品种进行了系统分析。从2001年到2018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江苏、河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新疆、贵州、天津9省1市的89家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以‘鲁麦14’为亲本直接育成品种39个、间接育成品种92个,这些品种通过9省2市166次审(认)定和36次国家审定。‘鲁麦14’作为新一代骨干亲本,为全国的小麦生产和育种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豫麦56号是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1999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本文论述了豫麦56号的选育方法和体会,认为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重视拓宽亲本资源,合理进行杂交组配,对后代材料进行定向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7.
小麦新品种豫麦48号及选育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豫麦48号选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水、旱两种不同生态型的亲本组配,实现丰产与抗旱的有机结合,通过水、旱交叉选择,早代混系测产,高代多点鉴定的方法,选育丰产优质和适应市场需求的重惠型旱地品种,并提出要加强对稳定品系的鉴定。 相似文献
8.
豫麦2号在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作用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麦2号小麦的系谱及其育成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麦2号是一个丰产、稳产且品质遗传力高的种质资源,指出在今后的小麦贵传改良过程中,应重视该品种的应用,同时注意引进国内外种质资源,用以拓宽河南省种质资源的基因容量。 相似文献
9.
10.
11.
弱筯小麦新品种靖麦11号是通过人工杂交系统选育成的优质旱地小麦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连续两年在云南省地麦良种区域试验中居首位,增产显著。日前通过栽培研究,正采取合同预约生产、合同供种、以加工利用促进原料生产的技术路线推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西科麦6号是西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所,利用E?G?S?C选育技术,以抗病、白皮、大粒大穗的绵阳95-325号为母本,南京农业大学引进的具有6V抗小麦条锈病基因的生态远缘材料92R-135为父本进行杂交组配,经多年多地培育成功的集优质、丰产、抗病、籽粒商品性好于一体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分别比对照增产9.6%、9.7%。2008年9月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3.
14.
豫麦66是对小麦白粉病(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具有良好抗性的小黑麦后代品种。本试验通过抗病鉴定与遗传分析, 明确了豫麦66携带1个抗白粉病显性单基因, 暂命名为PmYm66。采用2个以豫麦66为抗病亲本的杂交组合(豫麦66/铭贤169和豫麦66/ND3509)F2代抗、感病分离群体和F3代家系, 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找到了与PmYm66连锁的分子标记XKsum193、EST48、EST83和EST84, 抗病基因和分子标记的顺序为EST48—EST83 (EST84)—Xksum193—PmYm66, 并通过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和缺失系将PmYm66基因及其连锁的分子标记定位在2AL染色体臂末端。多小种鉴定结果表明PmYm66(豫麦66)与2AL染色体臂上已有的Pm4a(Khapli/8Cc)和Pm4b(Armada)基因存在致病反应型差异。 相似文献
15.
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渝麦12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于2010年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选用河南小麦材料宛抗42作母本,自育中间材料97-3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选育而成。根据2007~2008两年重庆市小麦区域试验的资料,采用与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采用C.S.Lin和Shukla分析方法对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渝麦12号小麦丰产稳产性高、适应性较强,农艺性状好,品质指标除湿面筋外均达到中筋小麦类型标准(GB/T17892-1999),适宜加工面条、馒头、饺子等食品和进行产业化开发,渝麦12号(渝审麦2010001)是一个适合重庆地区大面积生产的丰产、稳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豫麦2号比较,豫麦39号灌浆期叶片的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强,丙二醛积累速度慢,功能叶寿命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及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且叶面积系数适当,光合性能,好灌浆速度快,持续时间长,为增加粒重,获得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飞防前提下有效药剂的安全使用范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常量喷雾方法模拟田间飞防操作情况下不同除草剂处理水平对小麦品种‘豫麦49’的生长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供试除草剂在推荐用量、2倍剂量和4倍剂量下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N含量、光合速率、株高、叶锈病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施用3.6%二磺·甲碘隆WDG2倍剂量和15%炔草酯WP4倍剂量下旗叶叶绿素含量和N含量不降反升。推荐剂量、倍量下小区试验产量显示增产效果;而当施用剂量达4倍剂量时,产量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8.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参加2001~2002年度山东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高肥甲组l3个品种(系)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综合描述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中烟475表现最好,其次为潍62036、烟278、荷26-5-39和聊9518。与等权关联度排序相比,加权关联度排序的评估结果更能反映品种(系)产量等多个性状的实际表现,构造参考品种和赋予不同性状以不同权重是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