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为了探索现行成熟采茶机采摘一芽一叶及其以上嫩度的特等茶青的采摘效果,针对不同茶树品种,利用单人采荼机在不同试验茶园中进行了以特等茶青为采摘目标的机采试验。结果表明:在现行茶园的基础上,特等茶青下树率可以高达34.40%,其中独芽下树率为9.09%,一芽一叶初展下树率为7.28%,一芽一叶开展下树率为18.03%,充分说明结合机采特等茶青新型加工工艺技术,利用现行成熟采茶机采摘特等茶青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古树茶手工加工、小型机械加工过程中鲜叶投放量以及杀青温度对成品茶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手工加工时杀青温度为185~210℃、鲜叶投放量为0.75 kg/锅的综合品质最好;小型机械加工时杀青温度为290~300℃、鲜叶投放量为25 kg/h的综合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3.
将电磁微波共轭杀青工艺应用于乌龙茶杀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电磁杀青滚筒温度、转速以及微波磁控管开启个数、微波杀青带速等因素对乌龙茶杀青叶理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磁微波共轭杀青较佳工艺参数为:高温滚筒杀青温度310℃,滚筒转速为10 r·min-1,低温滚筒温度150℃,配套微波杀青,微波电磁管开启6个,输送带带速为0.14 m·s-1,且共轭杀青最佳含水率为35%左右。  相似文献   

4.
名优绿茶杀青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的杀青温度和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杀青温度和时间对杀青叶品质有较大影响;在温度低于160℃时杀青,随温度的升高,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下降;随杀青时间的延长,氨其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叶绿素和茶多酚则呈下降之势;当杀青温度超过160℃时杀青在任一时间内茶叶都会焦变。3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杀青的适宜温度是140℃,时间为35~55s。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控制连续杀青的次数,探索能够使杀青叶存放一定时间,同时又不影响其后续加工和干茶品质的杀青方法。结果表明,1次、2次杀青处理后的杀青叶,在存放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红变现象,3次杀青处理后的杀青叶,对干茶品质会造成一定影响。说明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控制1次杀青、2次杀青时杀青机的温度和杀青时间,以达到使杀青叶存放一定时间,又不影响后续加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为探讨不同杀青时间与烘烤温度对金丝皇菊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蒸汽杀青时间(1min、2min、3min、4min、5min)与烘烤温度(50℃、60℃、70℃、80℃、90℃)共二十五个组合处理。通过对金丝皇菊干燥花的CMYK色值、失水率及感官评价为指标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蒸汽杀青+烘烤的方式干燥金丝皇菊时,最佳的处理组合为蒸汽杀青3min+80℃烘烤。  相似文献   

7.
《山西农业科学》2017,(7):1162-1164
通过比较自然干燥、烘房干燥、滚筒杀青后干燥、蒸制杀青后干燥4种干燥方法对槐米中芦丁转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杀青温度、喂料量、滚筒转速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滚筒杀青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以芦丁和槲皮素含量为响应值,确定了滚筒杀青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杀青温度190℃,喂料量1 kg,滚筒转速14 r/min,槐米中芦丁含量为19.06%,槲皮素含量为0.89%。  相似文献   

8.
热风杀青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风杀青技术是通过高温热风穿透达到杀青目的,杀青时间短,杀青效率高,75型热风杀青机台时达150 kg,使用能源柴火或煤,能连续作业,工作效率高,劳动强度小,成茶品质优良,与滚筒杀青(气动自卸6CWS-85型)相比,节能0.65元/kg,茶青产量越大,节能效益越显著,该技术适宜茶叶生产企业使用,达到长期节能、降耗、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名优绿茶清洁化连续加工设备的推广与应用,针对名优绿茶一一筑阳翠峰茶展开了相配套的清洁化加工技术研究。首先研究了清洁化连续加工设备中专用的杀青设备6CST-40型滚筒连续杀青机清洁化杀青技术,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品质成分的检测分析,表明以杀青温度270℃、投叶量500g/min的条件进行杀青最有利于筑阳翠峰茶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通过绿茶加工工艺研制辣木绿茶制作的方法,探究加工技术中杀青和提香技术对辣木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杀青温度250-260 ℃,杀青4 min,提香温度100 ℃,提香30 min,茶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1.
杀青技术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杀青是绿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对绿茶的品质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绿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色、香、味、形4个方面。简述了国内外制茶技术的发展状况以及杀青的目的和要求,重点阐述了不同杀青方式、杀青温度和时间、鲜叶摊放时间和程度以及投叶量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对其进行了总结,以更好地提高绿茶品质及其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黄山毛峰茶连续化生产线加工工艺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黄山毛峰茶连续化加工质量,研制自动化加工控制系统,采用新型国产化的茶叶品质分级仪对茶鲜叶质量进行分等,通过对其生产线上在制品的含水率、加工耗时及叶温的检测与分析,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参数。试验结果显示,以特级、一级、二级、三级茶鲜叶为研究对象,喂料机皮带秤流量分别为160、210、250和230 kg.h-1,滚筒电流输出值分别为60%、80%、100%和90%,滚筒转速分别为24、24、26和28 r.min-1。利用高温数据采集仪检测了杀青、烘干过程的叶温变化,得到烘干过程的叶温测定结果与烘干机温控设定值大致相同。结果表明,采用高温数据采集仪在线监测在制品温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茶叶杀青温度的控制是保证茶叶杀青质量的关键,但目前茶叶加工中多采用的传统手工杀青及机械杀青过程中的杀青温度波动范围大,难以稳定,无法保证杀青品质的一致性。采用基于PID算法的PLC温度控制方法,设计出茶叶滚筒杀青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杀青温度的稳定控制。该系统工作稳定、茶叶杀青品质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对茶鲜叶机械组成的影响,从而了解茶园实行机采后茶青原料和品质的变化,为在贵州茶园推广机械化采摘奠定基础。[方法]在福鼎茶园设置3种施肥水平,分别采用3种不同的采摘方式,分析测定各采摘方式和施肥措施下茶鲜叶的机械组成变化。[结果]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优质芽叶的百分比上升,3倍施肥比对照的优质芽叶数量百分比提高了55.45%;在同一施肥水平下,机采比手采后优质芽叶的百分比提高。[结论]在贵州福鼎茶园,夏秋季使用机械采摘,可以减少劳动力投入,而且充分利用了茶青原料,能提高产业效益。  相似文献   

15.
茶园土壤和茶树叶片农药残留量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108个有代表性的茶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BHC)、滴滴涕(DDT)残留量现状进行调查,共采茶树鲜叶、土样和背景土样344个.分析结果表明:(1)BHC在茶树及土壤中分布均匀,且主要残留于土壤中,但均已自然降解到较低水平;DDT主要残留于树体,茶树与土壤中的分布有明显差异.BHC污染来自以往施药所致,DDT污染主要是80年代引起,DDT残留量高于BHC.(2)名贵品种种植园土壤DDT残留量比一般品种园高,但其叶片农药残留量却比一般品种园低.(3)各品种茶树叶片及其种植土壤农药残留量均与树龄、海拔高度、土壤深度等有一定相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茶鲜叶海拔高度判别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海拔高度的茶鲜叶为研究对象,扫描获取其近红外光谱(NIRS)并筛选特征光谱区间后,分别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SMLR)、主成分回归法(PCR)和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i-PLS)建立茶鲜叶海拔高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5 542.41~6 888.48cm-1区间内,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导数+3点Norris平滑预处理后,建立的SMLR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800 5和0.486;在4 929.16~6 965.62cm-1区间内,当主成分数为3时,对原始光谱进行一阶导数+3点Norris平滑预处理后,建立的PCR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803 6和0.472;当将光谱划分为18个子区间、因子数为13时,选用[5 8 11 17]4个子区间建立的Si-PLS模型预测集相关系数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944 3和0.295。经比较,Si-PLS模型预测结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厚荚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的造林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接种根瘤菌对造林质量的影响,筛选出适于造林生产的优良根瘤菌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处理、3重复的厚荚相思苗木接种根瘤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接种根瘤菌的苗木造林,利用生物固氮作用,可促进幼树的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增加幼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并从中筛选出ZG04为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8.
近五年茶鲜叶杀青工艺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青是绿茶加工重要工序之一,是形成绿茶特有"绿汤绿叶"性质关键所在。在概述鲜叶杀青工序前提下,主要介绍了滚筒杀青、热风杀青、蒸汽杀青和微波杀青等4种杀青方式以及杀青设备研制方面的进展,最后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杀青工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禤玉行  韦其泰 《广西农学报》2010,25(4):59-60,73
茶树原属亚热带植物,抗寒能力较弱,其能承受的最低温度在-7~-15℃,各品种间差异显著。白毛茶树是叶用作物,其1~2月份新梢萌发期极易受"倒春寒"的影响,轻则幼嫩芽叶卷曲、变褐、变焦,茶叶减产;重则茶树生长势衰落,枝枯叶落,甚至死亡。通过对白毛茶冻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单人电动采茶机为机具,研究了不同采摘时期下春茶的机采效果.结果表明,当茶树冠面以上标准芽叶比例接近70%时进行机采,单人电动采茶机的效果较好,其标准芽叶比例可达37.49%,其产量最高,分别比其他两个处理高3.24~8.36 kg/667m2,其机采鲜叶的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分别为4.55%、20.76%,品质较好,符合名优茶的制作标准,是最适合进行名优茶分级的原料;当树冠面标准芽叶比例接近55%时进行机采,其原料的比例组成与品质则较符合大宗茶的制作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