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些日子,甲型肝炎在江浙沪一带流行,引起了社会上的极大反响。对疫病的起因众说纷纭,但似乎有一个共同的说法;“疫病起源于毛蚶”。一时间,美味的海鲜变成了可怕的瘟神,有的明令禁止上市,有的要把捕上来的毛蚶全部销毁。“城门失火,殃及  相似文献   

2.
近来,甲型肝炎在江浙某些地方流行,引起社会上极大关注。从报刊到社会传闻,都说“疫病起因于毛蚶”。刹那间,美味的海鲜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瘟神”。有的明令禁止上市,有的提出要烧毁。由于这一传闻正好发生在毛蚶旺产旺销季节—春  相似文献   

3.
春节前后,上海等地发生了甲型肝炎流行。据报道,患者大都与吃不洁毛蚶有关。一时间舆论哗然,人们谈“蚶”色变,惊恐不安。然而,究竟是海里的毛蚶被污染带有肝炎病毒,还是运输、销售、食用等环节污染所致,目前众说纷云,尚无定论。虽然这场“毛蚶风波”已趋平息,但它恰好发生在“六·五”世界环境日之前,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和有关方面的关注与反思,  相似文献   

4.
1988年春,由于食用江苏省启东不洁毛蚶引起上海市甲肝大流行后,毛蚶至今一直被禁止捕捞和销售,不仅浪费了毛蚶资源,也影响到海水贝类生产和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由此引起了各有关部门的关注。 本试验在上海卫生防疫站对保证杀灭毛蚶体内甲肝病毒加热温度、时间试验完成的前提下,结合罐头食品生产工艺,探讨制成安全、卫生食用调味毛蚶制品的可行性,达到利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的目的。 实验操作 毛蚶→人为污染甲肝病毒,暂养→蒸煮,剥壳→调味预煮→装罐→真空封罐→杀菌→冷却→毛蚶罐试样  相似文献   

5.
毛蚶是重要的海产经济食用贝类,资源丰富,经济价值比较高,上世纪70~80年代,毛蚶资源量和采捕数量都很大.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海洋的过度采捕和近海环境污染的影响,其资源量大幅度减少,为了尽快恢复毛蚶资源,我们从2003年开始进行了毛蚶人工育苗和中间暂养等技术方面的研究,初步探索出毛蚶人工育苗的生产工艺,现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毛蚶的苗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Lischke)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目,蚶科,毛蚶属,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以中国渤海、东海近海较多.以往进行的毛蚶增养殖所需的苗种全部依靠天然采捕.近几年来,毛蚶市场供不应求,毛蚶增养殖应运而生,而由此带动的苗种生产也取得很大的发展,本文着重介绍毛蚶苗种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 毛蚶是渤海湾重要经济贝类,资源丰富,为群众渔业生产的捕捞对象。河北省1976年毛蚶总产量曾达40,000吨,为历史最高水平,约占全省海洋生产量的四分之一。但此后毛蚶资源大幅度减少,产量突然下降;主要毛蚶渔场几乎失去了生产价值。为此我们对渤海湾毛蚶资源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现根据调查结果对渤海湾毛蚶资源波动状况  相似文献   

8.
《现代渔业信息》1988,(6):28-28
3月28日,省府办公厅向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发出了。关于当前毛蚶销售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防止污染的毛蚶继续引起肝炎流行,为了不影响未污染的毛蚶正常销售和生产,经省卫生厅、省水产局研究,现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9.
<正> 1988年1月,上海各报报道生食了启东吕四生产的不洁毛蚶引起了上海甲肝病的流行,此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来吕四调查研究毛蚶的不下20余家,有水产主管部门、有水产科研单位、有卫生防疫部门,有研究生物、病毒、细菌的专家,还有不少新闻单位亦相继来吕四了解情况.经过人们的大量工作,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毛蚶是滤食性贝类,1只成贝的毛蚶每天滤水可达10升左右,如果它的生存水域被污染,它有比较容易受污染的可能.现有的调查结论告诉我们,启东小庙洪一带水域的毛蚶,体内存有甲肝病毒.二、蚶科贝类在我国沿海广为分布,吕四毛蚶的蕴藏量估约在5万吨以上,蚶肉含有多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B_(13),  相似文献   

10.
<正>附红细胞病是由附红体寄生于动物和人体的红细胞及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附红体病会对养猪业造成很大危害和重大经济损失。猪附红体病暴发流行态势一般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浓度梯度污染暴露室内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石油烃和Cd2+、Cu2+对毛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不同质量浓度的Cd2+处理毛蚶16d,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对照组无显著变化;而Cu2+处理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到显著的抑制;石油烃处理组,明显地诱导毛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结果表明,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对重金属Cd2+的变化不敏感;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受到重金属Cu2+抑制,但其最大抑制率低于50%;石油烃诱导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最大诱导率高于50%,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与石油烃的质量浓度显著相关。毛蚶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来评价水生态系统中石油烃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2.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 g/m2、150 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都低于对照组;毛蚶还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 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滤食性贝类毛蚶对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以9个陆基围隔进行南美白对虾池塘不同密度(0g/m2、75 g/m2、150g/m2)混养毛蚶实验,研究毛蚶对混养虾池的水质(总氮、氨氮、叶绿素α),底质(总氮、总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混养毛蚶处理组底质总氮、总磷的积累量都低于对照组;毛蚶还促进了水体氨氮的积累,降低了水体叶绿素含量;混养带来毛蚶产量的同时不影响对虾产量,毛蚶密度为150 g/m2的处理组养殖效益最佳。滤食性贝类毛蚶对虾池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虾池有机物积累,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正>禽类的曲霉菌病,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曲霉菌而致。在养殖业生产中,本病常发于舍养的幼禽,并且往往呈急性暴发式流行,危害比较严重。2005年6月,吉林省双辽市红旗镇李某家购进400只番鸭雏(也称麝香鸭或瘤头鸭),因管理失误而引起了曲霉菌感染,暴发了曲霉菌病,死亡了200多只雏鸭,经济损失很大。  相似文献   

15.
《渔业现代化》1978,(1):17-18
我国北方地区毛蚶资源丰富,河北、天津、辽宁、山东等沿海广大渔区的捕捞量很大,以山东省寿光县羊角沟一地来说,在生产旺季,每天的产量在100万斤以上。锦州市渔业公司的毛蚶日产量也达40万斤。由于手工操作,生产率低,不能及时完成加工任务,往往因加工不及时而变质,制定生产计划时往往不得不考虑约束捕捞生产。因此,能否及时加工去壳,就成为当前毛蚶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必然会影响到毛蚶捕捞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曲耀进 《畜禽业》2012,(9):23-24
<正>猪病是影响现代养猪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何有效的防治猪病的暴发与流行是保障养猪业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在有效预防疾病的暴发与流行的措施中如何正确地清洗和消毒猪舍对控制各种猪病的发生起着非  相似文献   

17.
<正>毛蚶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列齿目、蚶科、毛蚶属,为重要的海产经济贝类。在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其中渤海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但近年来,由于日益增加的捕捞压力及环境变化,毛蚶自然资源锐减,迫使沿岸各地水产部门加强毛蚶的增殖放流,本地土著苗种的大规模人工繁育迫在眉睫。自然状态下,毛蚶变态时附着于一定的基质,当体长≥45毫米、水温降至19℃,幼贝脱离附着基转入潜居生活。因此,传统毛蚶育苗须在幼虫变态期间投  相似文献   

18.
贝类养殖技术之六毛蚶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为双壳软体动物,俗称麻蛤、毛蛤、瓦垄子、蚶子,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以我国北方省份最为丰富。近年来,毛蚶市场供不应求,在此情形下唐山市丰南区把发展毛蚶增养殖、加快恢复毛蚶资源工作做为推动全区浅海滩涂贝类增养殖事业的重要举措,为解决毛蚶苗种问题,2003年~2005年我们进行了毛蚶人工育苗和中间暂养等技术方面的研究,现将我们的实验情况报告如下。一、基础设施实验在丰南区渤海水产资源增殖站育苗室进行。沉淀池为1个面积8亩的土池;砂滤池2个,每个砂滤池水体为80m3;使用室内水泥池14个,规格为4m×6m×1.7m,…  相似文献   

19.
<正> 贝类的人工繁殖育苗多在养殖中应用,主要为解决不断发展的贝类养殖生产上自然苗种的不足,我国已对多种经济贝类进行了人工育苗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并在扩大养殖生产,增殖资源上取得了一定效果。历史上毛蚶做为商品生产只靠捕捞自然繁殖生长的群体,由于捕捞强度的日趋扩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不良因素;毛蚶资源已受到严重摧残,目前存在着资源不足的迹象,增殖毛蚶资源已为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为了探索如同其它贝类采用人工育苗的办法增殖毛蚶资源1977年~1978年进行了毛蚶人工育苗试验,基本掌握了毛蚶人工催产的有效方法,并对后期幼体进行了一般性培养,本文将初步结果作一整理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温度突变对毛蚶鳃、外套膜和肝胰腺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毛蚶由11 ℃(对照组)分别转移至14、17、20、23 ℃ 4个温度条件下,在转移后的0、3、6、12、24、48、96 h进行取样,测定毛蚶3种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毛蚶鳃、外套膜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试验期间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20 ℃和14 ℃温度组外套膜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6 h到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外,其余温度组各组织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在3 h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24 h后各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毛蚶3种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不同温度下均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本研究探索了温度突变对毛蚶的存活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了毛蚶对温度突变的自身调节过程,为毛蚶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