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的产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麦区1991~2005年审定推广的73个小麦品种在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结果表明:(1)品种间产量水平的差异很大,产量变幅为3 237.5~6 644.7 kg/hm2,平均产量4 945.9 kg/hm2;与对照相比,平均增幅6.66%。(2)不同省份间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安徽、湖北和浙江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分别比江苏小麦品种低3.45%、7.03%和34.90%。(3)“九五”和“十五”期间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分别比“八五”期间提高了21.89%和15.91%。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淮稻茬麦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但单产年度间差异较大。为了及时准确地筛出适合稻茬麦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于2014-2015年,笔者引进并开展试验研究部分小麦新品种并开展对比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合江淮稻茬麦种植的豪麦13、宁麦24、浩麦1号、扬25、苏麦10号、扬麦13等。  相似文献   

3.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现有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以该区近10年来审定推广的58个小麦品种为试材,对其主要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其中变异最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变异较小。2)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蛋白质含量13.3%±1.8%,湿面筋含量29.3%±5.7%,面团稳定时间(4.4±4.1)min。3)不同省份间小麦品种的品质有差异,安徽省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要高于湖北、江苏和浙江。4)该区绝大部分品种属中筋类型,扬麦10号和安农92484达到优质强筋二等标准,宁麦9号、扬辐麦2号、扬麦13和扬麦15达到优质弱筋小麦标准。同时,提出了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策略、品质区划以及重点推广品种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种适应性试验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小麦新品种(系)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2005~2006年由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小麦室组织,我们对该所小麦室提供的10个新品种(系)进行了品比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开封市是河南省重要的中筋小麦生产基地,为了筛选适合开封市种植的中筋小麦新品种,指导开封市小麦品种布局,以14个近年审定和即将审定的中筋小麦新品种为供试材料开展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适合开封市种植的中筋小麦新品种有4个,分别为豫农186、百农4199、中麦895和存麦16。  相似文献   

6.
<正> 扬麦13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熟期较扬麦158早熟1-2天左右,系春性,幼苗直立,长势旺盛,株85厘米,茎秆粗壮,大穗大粒,一般每亩有效穗28万左右,每穗结实粒数40-42粒,千粒重40克,容重800克/升左右。长芒、白壳、红粒、粉质,灌浆速度快,熟相好,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高抗白粉病,纹枯病轻,耐寒,耐湿性较好,耐肥抗倒,亩产量340千克左右。适宜在长江中下游麦区沙土-沙壤土地区及皖西地区  相似文献   

7.
按国家跨越计划《优质饼干小麦“宁麦9号”、“建麦1号”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及开发》项目的实施要求,由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布置,我们于2001年夏季,在弱筋小麦“建麦1号”的成熟期进行了不同收获期对产量及籽粒品质影响的试验。  相似文献   

8.
根据裕安区弱筋小麦生产实际情况,笔者开展了弱筋小麦氮肥肥效比较试验,为大面积弱筋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并依据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氮肥敏感性分析.[结果]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施氮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高氮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提高,沉降值、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指标也有增加趋势.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根据籽粒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程度,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分为氮敏感型(34个)、氮迟钝型(25个)和中间型(46个)三大类.15个生产应用弱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弱筋小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均可达到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的标准,其中宁麦9和扬麦15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施氮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宁麦13、鄂麦520、扬麦9号和宁麦20等品种对氮素较敏感.[结论]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差异,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品质与产量的协调和平衡.  相似文献   

10.
黔麦19号是贵州省旱粮研究所于2011年审定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适宜在贵州省大多数地区种植,具有产量潜力高、高抗条锈病、白粉病等特点,根据多年黔麦19号栽培过程,总结出了黔麦19号的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栽培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11.
"建麦1号"弱筋小麦播种量(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县是国家农业跨越计划《优质饼干小麦“宁麦9号”、“建麦1号”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及开发》项目实施县之一,在大面积示范种植“建麦1号”的同时,为对其栽培技术进一步科学性量化,在省农林厅的组织指导下,围绕弱筋小麦“建麦1号”,我们对其播种量(种植密度)进行了小区试验。  相似文献   

12.
扬辐麦2号(原名扬辐麦9798)系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用扬麦15 8与1 90 12杂交,F1种子经γ射线辐照选育而成。该品种2 0 0 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 0 0 3年5月获国家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为CNA2 0 0 2 0 12 2 .O ;2 0 0 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弱筋小麦扬麦9号的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多个方面对弱筋小麦扬麦9号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扬麦9号适合高产、超高产栽培以及棉麦套作和稻麦两熟高栽培,适宜制作饼干专用粉,适应市场对饼干小麦的需求,符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种植扬麦9号能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促进相关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白皮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川麦6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川麦66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以川麦42/98-266 F1为母本,川麦44为父本配制的三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法和异地夏繁加代相结合,历经5年9代,于2009年稳定成系。2010年和2011年进行产量比较筛选试验和病害鉴定;2012年和2013年参加四川省小麦区域试验,2014年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2014年底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2014 001)。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春性早熟常规品种;胚芽鞘淡绿色、叶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8-2019年试验结果,玮两优1019、荃优1606、Q两优1606、Q两优165等 4 个品种产量和品质表现突出,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区域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号的不同播期、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10月25~30日为播种适期,在此基础上掌握好适宜的群体起点,以210~240万/hm2基本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7.
弱筋小麦新品种宁麦13号不同播期、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弱筋小麦品种宁麦13号的不同播期、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10月25~30日为播种适期,在此基础上掌握好适宜的群体起点,以210~240万/hm2基本苗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安徽沿淮江淮麦区稻茬小麦新品种(系)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宜安徽沿淮江淮稻茬麦区种植的高产、抗病、抗逆和抗穗发芽的小麦新品种(系),于2006-2007、2007-2008两年度分别在合肥和龙亢试点安排了20个新品种(系)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宁麦13、扬02G13、荆00-3和扬03G12产量及抗性综合表现突出,适宜在沿淮江淮地区不同生态区稻茬种植;而阜麦936、濮麦9和皖麦53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但赤霉病和穗发芽抗性稍弱,适宜江淮北部及沿淮麦区种植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开展长江中下游稻茬麦中弱筋小麦品种筛选试验,筛选出适宜该区光温水条件及稻麦两熟协调高产的品种,明确其适宜种植范围,提出湖北省小麦主产区优质弱、中筋小麦品种布局体系。  相似文献   

20.
优质高产弱筋小麦宁麦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地龙 《农家致富》2009,(18):26-26
一、品种来源 宁麦13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从宁麦9号中经系统选择育成的优质、高产、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2001-2003年度参加江苏省弱筋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2003-2004年度通过江苏省小麦良种生产试验,并推荐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区域试验。2005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正式定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