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5种杀菌剂防治甜玉米小斑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甜玉米小斑病的毒力,筛选出7.5%欧宝、22.5%扑海因、43%好力克、25%敌力脱和70%甲基托布津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7.5%欧宝田间相对防效最好,平均防治效果为83.0%;其次是好力克,平均防效68.3%;70%甲基托布津和敌力脱防治效果较差.7.5%欧宝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茭白锈病防治结果表明,在供试的8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粉唑醇防效最佳,但结合对茭白的生长影响,推荐在茭白锈病发生初期使用的杀菌剂为吡唑醚菌酯和粉唑醇。  相似文献   

5.
松针锈病是松类针叶重要病害,在掌握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不同方法防治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冬枣锈病是一种危害冬枣树叶片的真菌性病害.属担子菌纲、锈菌目、锈菌属中的枣层锈菌,近年在沾化县域内发生比较普遍,对枣树的叶片危害较大,严重影响了冬枣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筛选出有效防治黄瓜白粉病的药剂,从而为以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30%己唑醇·嘧菌酯悬浮剂(SC)、5%己唑醇微乳剂(ME)、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WG)、25%乙嘧酚悬浮剂(SC)、20%四氟醚唑·醚菌酯悬乳剂(SE)为试验材料,新泰密刺黄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黄瓜白粉病不同药剂处理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且黄瓜生长良好,未发现药剂对作物产生不良影响,其中以20%四氟醚唑·醚菌酯悬乳剂防治效果最好,防效显著高于其他4种杀菌剂。建议在白粉病发生初期用20%四氟醚唑·醚菌酯悬乳剂,有效成分用量在135.0~150.0 g/hm2,根据田间黄瓜白粉病的实际发病情况,每隔7 d左右施药1次,施药2~ 3次,将药液均匀喷施于植株叶片正反面,可有效地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危害,同时注意轮换使用药剂。5%己唑醇微乳剂可作为其替换药剂进行使用,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5种杀菌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近几年中国南北方大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生面积急剧增加,危害日趋严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10.
7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大区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600倍液)、可杀得(600倍液)、靠山(500倍液)、甲霜铝铜(500倍液)等4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分别为86.3%、85.4%、85.1%、83.3%,且保叶增产作用明显,可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花椒锈病发生规律与化学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陕西省凤县十里店和白石铺2地的花椒叶锈病分别进行了流行规律和化学防治研究。结果表明,花椒锈病在7月中下旬开始发病,8月份进入普发期,病情日增长速度(r)最高值达0.08,9月中旬发病达到最高峰,病情指数最大值达74.5,9月下旬至10月初,树冠病情指数明显下降,该锈病流行的时间动态Gompertz增长模型;花椒锈病病害流行程度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末初秋高湿度、18~22 ℃气温有利于锈病流行。田间化学防治试验表明,15%三唑酮、43%戊唑醇2种药剂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9和76.82,对控制花椒锈病流行均起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梨锈病的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为景宁县梨锈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田间发生规律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探讨果粮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特点,筛选对小麦叶锈病防治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和小麦单作田,定点定期调查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药效试验参照小麦叶锈病田间药效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小麦叶锈病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始发生期及田间消长规律基本一致,始见期在5月中下旬,病情指数在小麦生长期内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年份叶锈病发生危害程度差异较大.核桃小麦间作田、红枣小麦间作田及小麦单作田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有一定的差异,枣麦间作麦田小麦叶锈病病情指数最高,其次是小麦单作田.药剂试验表明,药后10 d,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的防治效果均在76;以上,显著高于10;苯醚菌酯悬浮剂和25;乙嘧酚水悬浮剂.[结论]基本摸清了核桃小麦间作、红枣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叶锈病的田间发生规律及与小麦单作田的差异性.筛选出的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已唑醇悬浮剂和400 g/L氟硅唑乳油在试验浓度下可有效控制小麦叶锈病的发生及危害,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合理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选用5种新型低毒杀虫剂,采用拌种的方法对花生田蛴螬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花生播种时药剂拌种均能显著提高出苗率;毒死蜱微胶囊拌种虫果率最低、保果效果和增产效果最好,但与辛硫磷微胶囊效果差别不大,其次依次为吡虫啉微胶囊>毒死蜱·氟虫腈>毒死蜱·阿维菌素。在生产上适宜选用毒死蜱微胶囊或辛硫磷微胶囊进行种子处理,该方法简单、经济实用,是保护种子、幼苗以及花生荚果免遭蛴螬幼虫危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槟榔椰子坚蚜高效安全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5种药剂对椰子坚蚜的防治效果.[结果]5种药剂中,10%顺式氯氰菊酯、22%氟啶虫胺腈和10%吡虫啉对椰子坚蚜的室内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15.28、30.00和30.23 mg/L;10%顺式氯氰菊酯、22%氟啶虫胺腈和10%吡虫啉各浓度施药后10 d防治效果均达到90%以上,22%氟啶虫胺腈施药后5d的防效均达到100%.[结论]防治椰子坚蚜时首选10%顺式氯氰菊酯,其次是22%氟啶虫胺腈和10%吡虫啉,但应急防治时选用22%氟啶虫胺腈和10%吡虫啉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正>茄子作为蔬菜深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茄子的大面积种植,茄子上的蚜虫为害也日趋严重,由于菜农缺少植保知识,滥用农药,使蚜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因此一般防治蚜虫的药剂防效不佳,笔者于2008年5月进行了几种杀虫剂防治桃蚜的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检测了福尔马林、硫酸铜、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m硫酸铜∶m硫酸亚铁=5∶2)、敌百虫和高锰酸钾5种常用杀虫剂对壳高(1.5±0.2)cm方斑东风螺稚螺的24 h和48 h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以上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24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81.45,34.81,18.17,478.19和89.12 mg·L^-1;5种常用杀虫剂对方斑东风螺稚螺48 h的LC50值依次分别为64.72,5.81,12.68,407.48和43.38 mg·L^-1;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12.21,0.05,1.86,89.23和3.10 mg·L^-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防治火龙果桑白蚧有效的杀虫剂.[方法]以11种不同类型的杀虫剂、22种浓度处理对火龙果桑白蚧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药后14 d,22.4%螺虫乙酯SC 4 000倍液的防治效果最好,为95.24%,其次是22.4%螺虫乙酯SC 5 000倍液和农地乐EC1000倍液防效较好,防治效果分别为92.05%和90.86%,毒死蜱EC 2 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差,只有67.08%.在生产中防治火龙果桑白蚧,建议用22.4%螺虫乙酯SC 4 000倍液、5 000倍液和农地乐EC 1000倍液交替使用.[结论]该研究为果农防治桑白蚧科学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月季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方法]对武汉地区月季黑斑病的发生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调查,并研究了50%嘧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3种杀菌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圃地病残体是该病的初侵染来源,气温、降雨量及降雨次数与该病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3种杀菌剂在该病发生流行时对其均有不同的防治效果,其中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稀释800倍效果最好,达到64.5%,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稀释1 500倍的防效达到63.1%,且药后对月季安全,在发病前施药效果更好.[结论]试验结果为月季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几种杀虫剂对菜蚜和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九生  王静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081-1084
菜蚜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0%吡蚜酮和70%吡蚜酮WG对甘蓝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后3~10 d的防效明显优于对照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与对照农药3%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相当;持效期长,是防治甘蓝蚜虫的理想药剂,推荐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为81~117,84~126 g/hm2,在菜蚜发生初盛期及时喷雾施药。小菜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后2,5 d的防效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用药后7 d仍维持在90%左右,与对照农药1.8%阿维菌素EC的防效相当。建议在生产上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50 g/L茚虫威EC和20%氟虫双酰胺WG防治甘蓝小菜蛾,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以30~37.5,33.75~40.5,30~45 g/hm2为宜,在小菜蛾低龄幼虫初盛期及时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