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促进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以高产小麦洛麦26、洛麦28、洛麦29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不同品种和不同灌水处理影响显著(品种和灌溉次数显著影响小麦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二者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灌水处理下穗数均有所增加,穗粒数有所降低,千粒质量差异不显著,小麦产量显著提高,产量的提高主要来自穗数的增加;籽粒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在不同灌水处理下变化较大,不同灌水处理下的营养品质在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在不同小麦品种以及不同处理间的规律性相同。处理W5(越冬期+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和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改善产量三要素,从而提高产量;处理W4(拔节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利于提高营养品质;处理W3(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利于加工品质的提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拔节孕穗期灌水是获得高产、优质的最佳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不同肥水处理对晚播稻茬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淮麦3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肥水运筹对稻茬晚播麦生长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水处理均能促进稻茬晚播麦出苗,增加茎蘖数分化,提高茎蘖群体质量。稻茬晚播麦的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显著增加,产量增幅为8.8%~30.4%,其中,浇水处理增产最显著,达30.4%。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增加幅度为12.5%~29.5%,浇水处理的氮素利用率最高,达29.5%。总体效果为浇水处理>灌水处理>洇水处理>常规施肥。因此,肥水配施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其构成具有显著的促进和改善作用,施肥后配合适宜的水分运筹有助于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产量与产量构成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河南省 2018 年度主要推广的40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及产量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产量;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一致,其相关程度大小顺序均为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河南省小麦(半冬性品种)高产育种策略应注重对千粒重的选择,稳定穗粒数,挖掘有效穗数,同时一定要注意三因素间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对2013—2018年河南省审定的33个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三要素的变异系数大小为:穗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三要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产量三要素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且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近期河南省弱春性小麦的选育应在保证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上,增加千粒重,稳定穗粒数。  相似文献   

5.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豫北小麦12个品种的主要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0.773)>有效穗数(0.746)>株高(0.690)>穗粒数(0.689)=生育期(0.689)。产量构成因素间,生育期与其他各性状都较为密切。在豫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千粒重和有效穗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不同灌水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模拟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缺灌水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一时期的缺灌处理都会使产量降低,但不同时期缺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缺灌拔节水的处理B的产量较对照减产最多,主要是因为穗数和每穗粒数都较对照减少;缺灌分蘖水的处理C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穗数较对照下降;而缺灌开花水的处理D和缺灌麦黄水的处理E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粒重较对照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7.
探究灌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宝鸡地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裂区实验设计,以弱抗旱性小麦品种周麦27和强抗旱性小麦品种洛旱22为对象,设四个水分处理:CK(越冬期240 m3/km2+拔节期210 m3/km2)、W1(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W2(越冬期80 m3/km2+拔节期70 m3/km2、W3(越冬期0 m3/km2+拔节期0 m3/km2),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产量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灌水量的减小,整个生育期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不同灌水量处理下洛旱22各指标降幅均低于周麦27,且洛旱22在W1、W2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W1处理下,洛旱22产量下降不明显,说明洛旱22通过提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稳定了产量;(3)整个生育期周麦27在W1与CK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和孕穗期,周麦27在W1与CK处理下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积累与产量密切相关,使得W1处理下周麦27穗数下降不明显;(4)当灌水量为W3(越冬期0 m3/km2+拔节期0 m3/km2)时,小麦产量急剧下降,周麦27和洛旱22相较CK下降幅度分别为51.4%和40.6%。综合节约用水和产量问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灌水处理是获得小麦高产最佳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玉米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6年西南玉米联合体(楚雄试验点)试验的产量与12项农艺性状之间作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各个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为:单穗粒重>百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粗>出籽率>行粒数>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灰斑病>小斑病,其中,单穗粒重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为0.951 3,百粒重、穗长、穗行数、穗粗、出籽率、行粒数、株高、穗位高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0.8,灰斑病、小斑病与玉米产量的关联度低于0.5。说明单穗粒重、百粒重、穗长等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穗行数、穗粗次之,而灰斑病、小斑病是玉米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南麦小麦品种主要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对7个系列品种的12项性状参数进行了简单相关和系统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产量与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系数大小排序为生育期>有效穗数>株高>穗粒数>千粒重;产量与7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度系数大小排序为吸水量>粗蛋白含量>Zeleny沉降值>湿面筋含量>能量>稳定时间>降落值;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关联程度高,株高与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关联程度高,有效穗数与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关联程度高,穗粒数与降落值、稳定时间关联程度高,千粒重与吸水量、稳定时间关联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小麦不同灌水组合模式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设4种不同灌水组合模式,研究其对小麦产量、群体动态、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潍坊地区产量最高的灌水组合模式为抢墒+冬水+拔节水+开花水,单产达到9 222.0kg/hm2;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模式为:蒙头水+拔节水+开花水,达到24.8 kg/(mm·hm2);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生育状态影响显著,造墒水对小麦苗全效果明显,越冬水则可增加最大分蘖数,拔节到挑旗之间灌水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开花和籽粒形成期灌水可增加穗粒数,花后10~20天内灌水可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11.
水分和钾肥对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灌水次数和施钾量对高产冬小麦群体物质生产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06-2007、2007-2008年度在保定市和藁城市选用当地冬小麦推广品种(‘河农822’、‘石新616’)进行了灌水次数(0、1、2和3水)和施钾量(K2O 0、112.5和225 kg/hm2)的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2年中越冬期和起身期的总茎数、越冬期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方差不同质,其它各生育时期的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均方差同质。2年综合分析,4个灌水水平中以W2中后期的总茎数最多,而W3的总茎数下降;干物质积累量也随灌溉次数增加而增大,但不同时期不同灌水水平间干物质积累的差异显著性不同,总的趋势是不灌水的W0处理最低,W3处理最高;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产量及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值均有所增加,但各个参数增加的幅度不同。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总的看来,W2产量最高,W0最低。生育中后期的群体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均随施钾量增加而增加。不同施钾量水平比较,仅K0与K1的穗粒数差异不显著,而3个施钾量水平之间的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都是两两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见,增施钾肥可以全面改善小麦的群体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因素,从而提高产量。综合本研究结果,在保证底墒基础上全生育期灌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2次水,在氮磷配合适宜条件下施用K2O 225 kg/hm2,可以基本满足目前高产、超高产对水分和钾肥的需求,实现高产节水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缓控释肥对水稻甬优1540产量和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行不同类型缓控释肥料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产量、经济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田间大区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甬优1540产量为脲甲醛缓释肥处理>稳定性肥料处理>常规习惯施肥处理>水稻配方肥处理>木质素缓释肥处理,脲甲醛缓释肥处理和稳定性肥料处理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增产2.1%和1.2%。水稻株高以常规习惯施肥处理最高,有效穗以脲甲醛缓释肥处理最多,每穗实粒数以木质素缓释肥处理最多,千粒重以稳定性肥料处理最高。经济效益以稳定性肥料处理最高,667 m2效益可达465.6元。不同缓控释肥的施用对水稻生产有省时省工的作用,施氮量和缓控释肥氮素前期(水稻分蘖期)释放量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缓控释肥价格是限制其推广的障碍因子。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糯玉米浙糯玉14在不同密度下产量有显著性差异,667 m2密度为 4 000 株产量最高。密度增加对穗位、茎粗、功能叶 SPAD 值、单穗重和秃尖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密度下SPAD值、茎粗、穗位对单穗重呈正向作用;SPAD值、株高、茎粗对秃尖长呈负向作用。通径分析对单穗重直接作用大小为 SPAD值>茎粗>穗位,对秃尖长的直接作用大小为SPAD值>株高>茎粗。  相似文献   

14.
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杂交晚粳甬优538单季直播栽培的7个产量因素的效应。结果表明,影响产量的弹性系数值为结实率(X6)>有效穗(X4)>千粒重(X7)>每穗总粒(X5)>株高(X3)>最高茎蘖数(X2)>基本苗(X1);弹性系数中,03、b5、b7<1,即株高、穗总粒、千粒重3个因素量处于合理阶段,b1、b2<0,b4、b6>1,即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结实率4个因素量处于不合理阶段;有效穗、穗总粒、结实率、千粒重等4个因素的边际生产力较高,是栽培措施上应重点调控的因子。直播高产优化水平为基本苗、最高苗应控制在37.5万·hm-2和552.5万·hm-2以下,株高应在111.4 cm略上,有效穗应控制在292.5万·hm-2以上,穗总粒在261.8粒、结实率在83.9%、千粒重在21.7 g以上。  相似文献   

15.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小麦生产中灌溉水次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采取了3个限水模式设计,明确不同限水条件对藁优2018基本苗、经济性状、品种的影响,为在藁城区大面积推广节水稳产高产技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苗期各处理地力相同,没有灌水,因而基本苗、越冬茎数及起身期茎数差异不明显;由于播期推迟,加上越冬返青期有几天极端低温天气,造成越冬期群体苗小、苗弱,冬前三叶大蘖少,所以1水和2水处理的成熟期穗数与0水处理相比增加不明显;春季浇水能增加籽粒中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尤其是浇2水增加较明显。综合产量三因素所得的理论产量,1水和2水处理均高于0水处理,增幅分别为4.82%和11.33%,实产增幅分别为17.52%和15.30%。因此,灌水对小麦藁优2018产量和品质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6.
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产量、667 m2单位面积内基本苗、最高茎蘖、667 m2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由回归分析得出,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大小为667 m2单位面积内基本苗>667 m2单位面积内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最高茎蘖>株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供试的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安农1206、TQ1203、山农10-2、中泛7039、国新麦5号、圣麦2号、涡麦06011、益科麦3号、嘉宝1号、皖麦52、安农1106、潘农6号、丰絮5号、皖宿0603、乐麦W102070、濉1216、安农大wh2012-6、徽研77;第Ⅱ类群为园田5号、sv-8、天润3167、太麦002、潘农5号、丰麦20、泛麦5063、阜06329、谷神麦8号、中涡14、皖科102644、安1227;第Ⅲ类群为龙科1211;第Ⅳ类群为西农2000、淮师1108、未来0501、紫09122、远丰558-4。本研究结果为高产小麦的选育和杂交组配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0个早籼稻品种的性状比较及其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当前早籼稻品种特性,筛选适宜本地栽培的品种及技术,2017年引进10个早籼稻品种进行农艺性状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主栽品种中早39相比,温926、甬籼975、嘉早37晚熟1~5 d,增产0.4%~2.7%;甬籼15、嘉早311早熟1~3 d,减产6.9%~13.8%。综合评价温926、甬籼975值得推广,嘉早37、甬籼15、嘉早311适合搭配种植。经相关分析,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要素对产量影响程度表现为有效穗>结实率>总粒数>千粒重,以有效穗最为明显,而有效穗、结实率与总粒数存在显著层级制约关系。早稻要实现高产,应采取增加有效穗为主,提高结实率、攻大穗为辅的栽培方式,667 m2产量达到460 kg以上目标的理想穗粒结构:667 m2有效穗数≥18.81万,穗总粒数≤105.6粒,结实率≥85.8%,千粒重≥28.6 g。  相似文献   

18.
水肥互作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小麦—玉米周年水肥利用效率,在通许县壤质潮土区开展了小麦—玉米周年水肥一体化研究,氮(N)肥设置0、180、90+90、135+45、270、135+135、360、180+180、180+90+90kg/hm28种运筹模式,灌水(W)量设置225、450、675 m3/(hm2·次)3个水平,以期为粮食高产和水肥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积极效果,与不施肥的相应对照相比,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以及玉米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穗长、5穗籽粒质量和百粒质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各生育性状以N180+90+90-W675处理表现最好,玉米各生育性状总体以N180+180-W675处理表现最好。在同等氮肥用量的情况下,分期施肥处理的产量和灌水利用率均高于一次性施肥处理。其中,小麦产量和小麦—玉米综合产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均以N180+90+90-W675处理最高,分别较相应对照增产25.42%和28.43%;玉米产量则以N180+180-W675处理最高,较相应对照增产33.21%。在不考虑土壤水和降水的情况下,小麦、玉米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均以小灌水量最高,其中小麦和小麦—玉米综合的灌水利用率分别较对照提高0.75~3.40 kg/m3和1.13~6.14 kg/m3;玉米灌水利用率除N180+180-W450处理较对照有所减少外,其他处理较对照提高1.72~11.14 kg/m3。  相似文献   

19.
以7个黑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普通白麦‘西农979’为对照,进行二因素裂区试验,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越冬期灌1次水(W1)、越冬期和拔节期各灌1次水(W2)3种灌水处理,研究灌水对黑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籽粒Fe、Mn、Zn、Cu和S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0相比,W1和W2处理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在3种灌水处理下,‘周黑麦1号’产量最高,表明‘周黑麦1号’可作为不同水分条件下黑小麦高产品种。与W0相比,W1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籽粒Se含量,W2处理对黑小麦籽粒Se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白麦籽粒Se含量,表明越冬期灌1次水可提高黑小麦籽粒Se含量。灌水处理对小麦籽粒Fe、Zn和Mn含量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增加灌水次数显著降低小麦籽粒Cu含量,黑小麦籽粒Cu含量下降幅度大于白麦。与白麦相比,黑小麦籽粒的Fe、Mn和Se富集能力较强。在3种灌水处理下,‘西农黑大穗’籽粒Fe、Mn、Se、Zn含量较其他品种高,是开发利用潜力较高的营养食品资源。  相似文献   

20.
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于2011-2012年在晋南小麦-玉米两熟制地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每次灌水450 m3/hm2)、秸秆还田处理对冬小麦需水、耗水特性、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贮水量呈现W0W1>W2>W3;总耗水量依次为W0W3>W1>W0;产量表现为W3>W2>W1>W0;不同时期灌水WUE表现为拔节水>越冬水>灌浆水;相同灌水处理下产量呈现S>N、WUE表现为S>N。综合考虑产量、贮水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浇冬水+拔节水秸秆还田处理是较好的节水丰产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