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拜城滴灌春小麦生长及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寻找适宜生长及土壤养分积累的施氮量,为科学合理、高效施用氮肥、保护麦田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在拜城农业试验站试验田进行,以春小麦(宁春44号)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0 kg/hm~2,CK)、低氮(105 kg/hm~2,N1)、中氮(210 kg/hm~2,N2)和高氮(315 kg/hm~2,N3)4个施氮量水平,分析各处理对春小麦生长(SPAD值、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和不同器官氮、磷和钾的吸收和分配)和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积累的影响差异。【结果】(1)春小麦在拔节、抽穗、开花和灌浆期的SPAD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15 kg/hm~2较利于春小麦SPDA值的积累。(2)春小麦产量与穗长、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性相关性(P0.05),施氮量105、210和315 kg/hm~2的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7.2%、27.6%和42.1%,其中,施氮量315 kg/hm~2增产约114.08 kg/667 m~2。(3)不同施氮量春小麦籽粒、茎的氮、磷素分配量为籽粒茎(P0.05),而钾素的分配表现为茎籽粒(P0.05);施氮量的增加促进了春小麦对氮、磷和钾素的吸收,施氮量315 kg/hm~2较有利于氮素的吸收,施氮量210 kg/hm~2较有利于磷、钾吸收。(4)垂直方向上,各处理土壤养分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水平方向上,距滴管带0 cm,施氮量315kg/hm~2较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积累;距滴管带15、30 cm,施氮量315 kg/hm~2较有利于土壤速效氮的积累,施氮量210 kg/hm~2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积累。【结论】综上所述,315kg/hm~2可作为新疆适宜小麦生长的施氮量,为小麦滴灌施肥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宁夏引黄灌区连续减施化肥对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影响产量稳定性的因素,为化肥合理减施、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春4号春小麦为供试作物,2019—2022年连续4年开展化肥减施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常规施肥(CF,N 27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75 kg·hm-2)、减量施肥下限(RF1,N 180 kg·hm-2、P2O5 45 kg·hm-2、K2O 30 kg·hm-2,与传统施肥相比减N 33.3%、减P2O5 70.0%、减K2O 60.0%)、减量施肥上限(RF2,N 225 kg·hm-2、P2O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氮素化肥减施下翻压冬季绿肥对川东玉米地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设冬闲-玉米常规施氮为对照(NF),研究冬闲(RF)和冬种光叶苕子(V)、肥田萝卜(R)、黑麦草(L)、光叶苕子/肥田萝卜/黑麦草混播(B)并全量翻压还田在玉米种植时减氮20%下耕层土壤养分变化规律。【结果】(1)同常规施肥相比,减施氮肥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含量降低;而减氮基础上全量翻压绿肥后能有效增加土壤氮磷钾养分,其中碱解氮增加了2.14%(R)~68.94%(B);混播绿肥处理对全氮提升效果显著,于苗期和收获期较对照分别显著增加15.00%、30.43%;翻压绿肥后土壤有效磷于玉米收获期前显著降低,收获期较NF处理显著提高了2.88%(L)~29.25%(R);B处理速效钾含量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维持在较高水平,并于收获期显著提高75.05%。(2)翻压黑麦草在玉米收获期略有增加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各绿肥处理的土壤微量元素增减呈波动变化,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化肥减氮20%条件下,冬季混播光叶苕子、肥田萝卜和黑麦草且全量翻压还田,可有效增加玉米地土壤氮磷钾养分,是川东丘陵区春玉米化肥减施...  相似文献   

5.
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为研究区,先分析其1987—2018年的化肥氮素投入情况,然后从作物养分需求出发,以2018年为基准,评估东北三省的作物需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并对短期、中期、长期情景下的化肥氮素减施空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987—2018年,东北三省的化肥氮素投入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基于平衡法测算,2018年黑龙江省的氮肥利用率高达157.11%,土壤中的氮素严重耗竭,而吉林省和辽宁省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69.00%和69.27%,尚处于平衡状态。在短期、中期和长期情景下,黑龙江省的化肥氮素均无减施空间。在短期情景下,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有47.19%和46.99%的减施空间;在中期情景下,吉林省和辽宁省可保持现有的施氮量不变;在长期情景下,若采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吉林省和辽宁省的化肥氮素减施空间分别为26.07%和25.78%。  相似文献   

6.
针对北疆区域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磷减施保量问题,调研了农户施肥情况,以滴灌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氮、磷2因素4水平9种不同施肥处理方式进行试验,通过对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表明,化肥减施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为了预测滴灌春小麦氮肥(N)最佳用量、磷肥(P2O5)最佳用量以及氮磷肥适宜配施比例,构建了二元二次拟合曲线,建立施肥量和产量、经济效益的肥料模型。结果表明,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的氮、磷减施有利于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云南省勐海县典型人工台地茶园的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模式,为指导茶农科学合理施肥及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复合肥处理(T1)、减施30%化肥+土壤改良处理(T2)、控释肥替代30%化肥处理(T3)和有机肥替代30%化肥处理(T4)4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共计12个试验小区,进行为期两年的试验,测定土壤pH和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并记录茶叶品质和产量.[结果]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的土壤pH提高12.96%;T3处理的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提升最高,其增幅分别为22.63%、15.79%、13.95%、51.72%和28.34%,与T1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下同);T4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94%、13.50%、18.42%和21.43%,其他土壤养分虽略有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施肥措施下的茶园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表现为:T3处理(0.6749)>T4处理(0.6092)>T2处理(0.5677)>T1处理(0.5468).2019年T3和T4处理的春季茶叶产量(224.06和211.23 kg/ha)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4处理的茶叶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较T1处理分别增加14.34%、36.41%和28.00%,故T4处理的茶叶品质最优.[结论]相对于复合施肥处理,其他3种替施处理对提升茶园土壤肥力和提高茶叶品质均有一定效果,其中控释肥替代30%化肥处理对提升茶园土壤养分肥力效果最优,而有机肥替代30%化肥施肥处理对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减轻过量施肥对肥料的浪费及环境问题造成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比较5种不同施肥处理(FC、FO、FO+pAM、FO+BOF、FO+TEF)对苹果产量、果实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不同处理苹果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以确定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化肥减施可以提高苹果产量和纯收益,与FC相比,FO、FO+pAM、FO+BOF和FO+TEF处理纯收益分别提高11.79%、14.40%、14.96%和4.66%,减量化肥完全可行;其中,FO+BOF处理果实品质最好,糖酸比和维生素C较FC提高27.30%和12.10%。FO+pAM和FO+BOF处理提高了土壤表层0~20cm硝态氮含量;此外,FO+pAM、FO+BOF均可提高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所以,减量施肥可以提高苹果产量和纯收益以及土壤养分,其中以FO+BOF效果最优,FO+pAM处理次之。  相似文献   

9.
为通海县露地白菜生产中肥料的合理施用及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化肥减量施用与增施有机肥的不同施肥处理对露地大、小白菜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化肥减量条件下,大、小白菜的总产量仅减少0.3%~3.2%;在化肥减量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处理则增产1.1%~2.3%;大、小白菜N、P、K养分吸收量和N、P素利用率均以增施有机肥处理高于纯施化肥处理,其中,增施有机肥处理大白菜的肥料N、P素利用率分别为30.3%~33.4%和16.5%~26.6%,平均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9.4百分点和17.1百分点;小白菜肥料N、P素利用率分别为62.9%~70.5%和67.4%~104.6%,平均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7.9百分点和64.2百分点。集成通海露地白菜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技术:有机肥用量3 000kg/hm~2+全水溶性有机肥60kg/hm~2,大白菜施N 312.3kg/hm~2、P2O533.5kg/hm~2和K_2O 59.4kg/hm~2,小白菜施N 235.5kg/hm~2、P_2O_5 0kg/hm~2和K_2O 54.9kg/hm~2;有机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化肥分3次对水浇施,全水溶性有机肥于第1次和第2次化肥浇施时施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特征,为秸秆肥料化利用、化肥合理减施及农业绿色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文献资料数据,估算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及其养分资源量,分析秸秆和养分资源区域分布特征、养分资源当季释放量以及小麦生产中化肥减施量。【结果】通过文献数据加权估算,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草谷比分别为1.01、1.14和1.25。2014—2 018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年均产量为65 386.6万t,其中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产量分别占32.3%、22.7%和45.0%。秸秆资源量的73.3%分布在我国华北、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农区,其中水稻秸秆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农区(50.7%)、小麦秸秆主要集中在华北农区(59.0%)、玉米秸秆主要集中在东北农区(33.7%)和华北农区(30.4%)。我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秸秆氮素(N)平均含量分别为0.78%、0.64%和0.85%,磷素(P2O5)平均含量分别为0.42%、0.27%和0.53%,钾素(K2O)平均含量分别为2.31%、1.53%和...  相似文献   

11.
采集内蒙古河套地区小麦样品并分析有毒有害及有益元素含量,对比小麦绿色食品重金属标准可知,前套地区小麦各种有毒有害元素Hg、Cd、As、Pb含量均小于国家小麦标准,为绿色食品;后套地区小麦中的重金属含量基本符合无公害食品卫生标准,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前套地区有害元素Cd、Hg在小麦中较为富集,但其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标准,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性;后套地区小麦中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Cu、Zn、Se、K,长期食用后套小麦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高产优化栽培的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两年的试验研究,初步阐明了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实现单产 6 000kg·hm~2以上优化栽培的光合性能、氮磷钾营养、产量形成等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综合农艺栽培措施组合方案,为指导本地区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东部地区春夏季沙狐的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5—7月、2004年5月和2005年7—8月,在内蒙古东部草原收集沙狐(Vulpes corsac)粪便148份(N03=46、N04=61、N05=41),采用频率法、相对剩余物干质量法,并以捕食痕迹和剩余物为辅助手段,对沙狐食性进行了定性及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沙狐以啮齿类动物为主要食物,鸟类和昆虫次之。啮齿类食物组分中,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和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在沙狐食物组分中超过50%,其它啮齿类动物:草原旱獭(Marmota sibirica)、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跳鼠科(Dipodidae)所占比例小于25%,鸟类主要为百灵科(Alaudidae),昆虫以蝗科(Acridiidae)为主,还包括红蝽科(Pyrrhocoridae)、步甲科(Garabidae)、虎甲科(Gicindelidae)、水龟甲科(Hydrophilidae)等。沙狐食物生态位宽度随季节变化有所变化,春、夏两季节间食物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综合考虑光、温、水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采用数学模型,计算了内蒙古东部农牧林交错区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从而对该区的作物生产能力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为进一步发展区域作物生产、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春小麦生产现状与持续发展技术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内蒙古自治区春小麦生产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归纳为缓慢、波动、快速、徘徊4个发展阶段。根据该自治区生产现状将全区划为7个一级区,并分析了每个区域春小麦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矛盾,明确主攻目标,提出分类指导和区域化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大气温度对土壤养分迁移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的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设22℃和28℃两种温度水平,并设N1P1K1,N1P2K2,N2P1K1,N2P2K24个肥料水平。结果表明,高氮时,28℃时春小麦地上部干物重,根干物重,干物质总量和根冠比率比22℃时平均分别下降27%,42%,30%,20%,根系氮、磷、钾浓度和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较22℃时也低。根际土壤pH约比土体pH降低0.2,温度对根际土壤pH值会产生影响,但不同氮肥用量处理表现不同,低氮时,22℃时根际土壤pH值比原土降低0.3,而28℃时根际土壤pH值并不降低;高氮时,22℃和28℃根际土壤pH值均比原土降低,但28℃时降低更多。高氮28℃温度处理根际土壤NO3^--N含量远比土体高,28℃时根际土壤NO3^--N含量比22℃时要高,氮肥用量高时更为明显。根际土壤速效P含量比土体速效磷低,28℃温度时根际土壤速效磷量较高。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东部区小麦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2006年在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等四里市进行了小麦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的专题调研.经过6年的调查研究,建立了小麦作物的降水生产潜力模型,分析讨论了各地区7个示范旗县降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17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00万hm2。目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用水量占农业生产用水量的95%,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4%,是黑龙江省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用水大户。黑龙江省社会用水总量已逼近全省水资源控制红线,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在这种水资源日趋紧张的严峻形势下,开展了水稻直播常规灌溉、旱作喷灌灌溉、旱作滴灌灌溉的作物需水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旱作喷灌灌溉节省10.99%的作物需水量,旱作滴灌灌溉节省17.76%的作物需水量,水稻旱作喷滴灌技术较现有常规灌溉可节省30%~50%总用水量,但是在现有喷滴灌技术水平条件下,产量水平低于现有常规灌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 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油松人工林的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内蒙古东部区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林龄的油松人工林各器官和土壤的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植被和土壤的固碳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均逐渐增加,各器官平均碳含量为502.49 mg/g,乔木层平均碳储量为39.59 t/hm2,土壤层平均碳储量为60.30 t/hm2,植被和土壤的总平均碳储量为99.88 t/hm2,相同林龄碳储量均表现为土壤层高于乔木层。气候特征、林分结构、土壤深度等是影响油松人工林碳储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边缘分布区与中心分布区的碳储量存在差异,这主要与气候梯度变化和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措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