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多年研究,综合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技术、小麦季深翻技术、玉米季多层施肥技术内容,集成并制定了小麦-玉米周年高效耕作技术规程。通过本技术规程实施可持续提高耕层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增加耕层深度,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供肥能力,提高肥料养分利用效率,达到地力稳步提升、作物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7年齐河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土壤养分化验结果和小麦、玉米平均单产,与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得出了耕地地力变化情况以及当前耕地地力现状,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的原因和当前耕地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培肥地力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3.
德州市秸秆还田对提升耕地地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秸秆还田对德州市耕地地力的影响。利用土壤普查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连续4年在小麦、玉米收获后进行秸秆还田试验示范研究,每年采集耕层(0~20cm)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提出适当比例秸秆+化肥为德州市秸秆还田最佳模式,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理化性状、协调水肥气热等因素、提升耕地地力、增加作物产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北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麦玉米轮作是该区域主要种植制度。本文选取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为研究区域,从农业部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数据库中甄别遴选了23 862个评价样点,采用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组合叠置确定了17 945个评价单元,选取了降水量、积温、地貌类型、耕层厚度、耕地质地、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盐渍化程度、灌溉能力等11个指标,运用特尔斐法、模糊评价、层次分析等方法对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1~6级耕地面积分别占总耕地面积的11.29%、19.30%、28.06%、21.57%、11.99%和7.80%。在定量分级的基础上,将本次评价数据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深入对比,结果发现:该区域耕地地力总体水平上升,主要表现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明显上升。评价结果将为华北地区地力培肥与土壤改良、科学布局作物生产、提升耕地生产能力等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旱作种植条件下基础地力贡献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耕地基础地力是其生产潜能的重要指标。探究耕地基础地力区域差异、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耕地地力提升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家级长期定位监测点试验平台,按照种植区域、监测年限、土壤类型和土壤理化性状分别进行分组,分析小麦和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特征,并采用随机森林模型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究小麦/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总体上,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48.9%和53.4%(中位值)。东北地区玉米季(60.8%)和西北地区小麦季(57.0%)的基础地力贡献率最高;而西南地区小麦季和玉米季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均最低(分别为35.8%和21.3%)。近30年我国基础地力贡献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0s比1980s增长了约15个百分点。在全国尺度上,土壤类型、土壤pH是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对于不同区域小麦而言,有机质是影响华北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第一要素,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则为有效磷;而在玉米季,影响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是有机质,华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基础地力贡献率的主要因素则分别为速效钾和pH。【结论】我国耕地基础地力贡献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区域间差异明显。就全国尺度,土壤类型和土壤pH是小麦与玉米季基础地力贡献率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类型、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区域尺度上耕地基础地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玉米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是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在实践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腐熟的关键技术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粮食生产安全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为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永康市从2013年开始,对辖区内8个乡镇(街道)的626.3 hm2标准农田进行地力提升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连续4年的地力培肥,土壤水溶性盐总量下降,土壤容重降低,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及阳离子交换量大幅提高,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同时修补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各区块地力指数达0.80~0.82,地力等级均提升至一等。  相似文献   

8.
对杨柳点长期定位培肥试验和相关小麦施肥试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力贡献与小麦施肥产量、地力贡献率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高产田块地力贡献在小麦施肥产量中占主要地位。砂姜黑土地力贡献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的影响,速效钾含量尚不是限制因子。长期连续施肥条件下.不同的土壤养分指标受有机无机配比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和氮素养分含量偏低的土壤,要通过增施有机肥加以培肥,磷素或钾素养分偏低的土壤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或化肥来培肥。  相似文献   

9.
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综合技术和政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质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是土壤中除土壤矿物质以外的物质,它是土壤肥力的基础。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是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依靠综合技术和政策措施来迭到土壤有机质地力提升的目的,有机质地力提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永康市以1 370 hm2标准田为对象,从2009年开始连续4年实施地力提升,通过采取一系列地力培肥措施来提升综合地力指数。结果表明,经连续4年地力培肥,1 370 hm2标准农田基本达到了提升1个等级的目标,土壤容重下降、耕层厚度增加、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提高,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土壤质量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蔬菜地耕层地力调查与定量化评价工作,明确了藁城市蔬菜耕地的土壤质量和蔬菜地耕层地力状况;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对藁城市菜地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基础地力可分为5个等级,其中一等地占41.90%,二等地占32.81%,三等地占15.37%,四等地占4.45%,五等地占5.47%。菜地土壤肥力质量从其耕层养分总体水平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高于1980年全省平均水平;微量元素中有效锌有明显提高。设施菜地土壤肥力明显高于露地菜地。本研究结果对耕地土壤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城郊农业生态园区发展、土壤可持续利用及测土配方施肥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 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产力是小麦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基础。从地块土壤肥力状况来看,实现小麦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地块,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都在1.20%以上、土壤全氮0.09%以上,碱解氮79毫克/公斤以上,速效磷25毫克/公斤以上,速效钾90毫克/公斤以上。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选用增产潜力大的高产良种,实施良种良法配套的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可以获得亩产小麦600公斤以上的高产。  相似文献   

13.
施用不同菌渣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小麦季施用不同菌渣、牛粪配比的菌渣肥(JZA(纯菌渣)、JZB(菌渣∶牛粪=1∶2)、JZC(菌渣∶牛粪=1∶1)、JZD(菌渣∶牛粪=2∶1))在3 000(JZ1),6 000(JZ2),9 000(JZ3)kg/hm~2这3个施用量水平上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土壤养分的影响,以不施菌渣肥为对照(CK-JZ0)。结果表明,与CK-JZ0相比,在菌渣肥施用量为3 000 kg/hm~2或6 000 kg/hm~2时,JZA,JZB,JZC,JZD配比的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提高不明显,甚至减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也较差;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养分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影响不显著;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对耕层土壤养分逐渐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规律不明显。菌渣肥施用量为9 000 kg/hm~2时,JZB,JZC配比菌渣肥对小麦、玉米产量以及轮作系统总生产力的提高较大,可持续性和施用效果较好;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中当季小麦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能提高玉米季成熟期土壤全氮含量;降低当季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高下茬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或提高玉米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施用次数和时间的增加,施用JZB,JZC菌渣肥能显著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氮含量(P≤0.05);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趋势变强,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玉米成熟期土壤速效磷含量(P≤0.05);能够明显提高或改善小麦成熟期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4.
土壤耕层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较高,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条件。玉米所需的养分有60%~80%来自于土壤原有养分的供应,只有20%~40%来自于当季投入的肥料。玉米高产田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要高,水稳性团粒结构多,潜在肥力大,各种养分配合比例协调。因此,争取玉米高产必须从培肥地力人手,广开有机肥源,实行秸秆还田,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及微量元素肥料,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耕地基础地力是实现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基石,明确我国主要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变异特征,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 基于1988—2019年国家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网络,选取每个监测点自建点开始前1—5年不施肥处理的空白区与农民常规施肥处理的常规区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我国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产量以及基础地力贡献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多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和耕地基础地力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增加趋势,作物产量年增长速度呈无肥区<常规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规律。玉米、小麦、水稻无肥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2 370、1 712、3 111 kg·hm-2增至2019年的4 852、3 258、4 167 kg·hm-2,增幅分别为104.7%、90.2%、34.0%;玉米、小麦、水稻常规区产量分别从1988年的5 356、3 296、5 970 kg·hm-2增至2019年的8 859、6 515、7 825 kg·hm-2,增幅分别为65.4%、97.6%、31.0%。我国三大粮食作物2015—2019年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2.7%,相较1988—1994年的45.4%显著增加了7.3个百分点。其中: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4.3%,比1988—1994年的42.1%显著增加12.2个百分点;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3.3%,比1988—1994年的46.6%显著增加6.7个百分点;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随年份整体呈增长趋势,且相较玉米和水稻整体偏低。三大粮食作物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东北区、黄淮海区较高,分别为56.5%、54.1%,西南区、华南区次之,分别为53.7%和52.9%;甘新区和青藏区最低,分别仅为38.7%和40.4%。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三大粮食作物系统中影响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土壤因素进行重要性分析,其中:土壤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容重是影响玉米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麦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土壤pH、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结论】 30多年来,我国三大粮食作物耕地基础地力不断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准;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pH分别是影响玉米、小麦和水稻基础地力贡献率空间分布的最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国友 《农技服务》2011,28(8):1149-1150
为探索箭舌豌豆套种对作物(小麦、玉米)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采用分带轮作套种绿肥箭舌豌豆(以下统称绿肥)研究绿肥对当季小麦和下季玉米产量,以及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钾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带套种绿肥对当季小麦产量没有影响。绿肥翻压后种植玉米能明显提高玉米单产,其增产率达10%以上的显著水平。种植绿肥后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氮素养分含量。土壤中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则相反,有明显的减少,说明在种植小麦、绿肥和玉米时,必须适时,适量施用速效磷、钾肥料,达到增加绿肥鲜草产量和作物产量,保持土壤养分的动态平衡,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依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养分调查样点测试数据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对兴平市2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养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基本摸清了当地粮地氮、磷、钾养分的区域分布和丰缺状况,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今后兴平市耕地地力改良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依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养分调查样点测试数据及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对兴平市2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养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基本摸清了当地粮地氮、磷、钾养分的区域分布和丰缺状况,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今后兴平市耕地地力改良工作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古浪县西靖镇进行了施用不同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有机肥后土壤养分含量和玉米产量都有所提高。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77~9.75 g/kg;土壤速效N含量提高1~20 mg/kg;土壤有效P含量提高2~7 mg/kg;土壤速效K含量提高35~287 mg/kg;耕层pH值降低0.02~0.22个单位。通过试验得出,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pH值,提升耕地质量,从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阜阳市国家级耕地地力监测点8年来的作物产量、肥料施用情况和土壤主要养分属性状况分析,可以看出无肥区和农户常规施肥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下降趋势;无肥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和粮食产量下降较常规施肥区更为明显;农户在施肥中存在盲目性,施肥结构不合理,耕地地力退化,作物对肥料的依赖性增大。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20年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必须提高农户的用地养地意识,注重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做到有机肥、化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