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为了加强腹股沟管前后壁及内外环,防止斜疝的术后复发.方法:重叠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将精索移位至两层腹外斜肌腱膜之间.结果:43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术后出血、阴囊肿痛等并发症,随访的36例均未见复发.结论:重建的腹股沟管为环绕的腹外斜肌腱膜组成,既加强了后壁,又加强了前壁和内外环,使重建的腹股沟管更加严密和坚固.该手术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对防止斜疝的复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小儿疝气有腹股沟斜疝、脐疝之分,凡腹内脏器沿着腹股沟管斜行而自其外环突出者为腹股沟斜疝,凡自脐环突出者称为脐疝。中医认为本病与先天气虚、后天失养、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主张内外兼治,中医外治法有一定疗效。方一:蓖麻子7粒,去壳,加米饭或面粉适量,共捣为丸,贴敷于双足涌泉穴(左疝取右,右疝取  相似文献   

3.
应用改良Halsted法治疗腹股沟疝早有报道,有关该术式的适应症、合理性等方面仍存在不同观点,本文就近10年来我们应用该法治疗86例腹股沟病的一些体会作一分析报道。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本组86例,男77例,女9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65岁;30岁以下5例,均为男性。86例中斜癫66例(双侧者9例),直迹13例,股癫7例;复发疯11例(8例斜迹,3例直疝)。病程最长43年,最短半年。1.2方法按改良Halsted修补法[1]及步骤进行。改进方面有:(1)清除精索肥厚的脂肪肌纤维组织;(2)腹外斜肌健膜切开线比切口下移Icm,延长上叶…  相似文献   

4.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和股疝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降低疝修补术后的复发率。方法,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自制补片及采用巴德公司的Marlex补片或强生公司的Prolene疝系列补片治疗腹股疝和股疝30例(治疗组);对照组48例则采用McVay或Shonldice术式。结果:治疗组所有患者1周内切口疼痛消失,均获痊愈,2a内无复发。对照组有2例于出院后5个月内复发,2例于2a后对侧出现斜疝;46例(95.8%)于术后1周内有牵拉痛和切口疼痛。结论:该术操作简单.可明显降低疝修补术发的复后率,有希望取代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儿腹股沟斜疝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疗效.方法 94例作单孔腹腔镜手术的腹股沟斜疝患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采用大圆针或联用大圆针和疝气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术式改变、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术式改变、手术时间、术中血管损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孔腹腔镜手术中用大圆针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活体观察成年男性腹股沟区腹膜解剖学结构,探讨腹股沟斜疝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76例成年男性右侧腹股沟斜疝患者和76例配对正常对照者,用高清晰度3D腹腔镜活体观察右侧腹股沟区腹膜结构及其在斜疝形成前后的变化.结果 腹股沟区腹膜以输精管盆腔段为界分为前、后腹壁腹膜.腹股沟斜疝形成过程中,后腹壁腹膜自前腹壁腹膜后外侧嵌...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用美国巴德公司的定型产品,包括一个锥状网塞及平片状网片,对58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结果:58例于术后当天可下床活动,切口疼痛轻微(5例需口服去痛片);2例并发急性尿潴留,48例发热,无伤口感染、积液.阴囊积水等并发症,近期无复发。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环修补术有简单、易掌握、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与复发率低的优点,是一项完全符合人体生理解剖的治疗方式,是目前治疗腹股沟环效果较好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采用体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加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加强内环口腹膜薄弱区治疗儿童巨大型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2018-06月收治的74例身高120~166 cm、疝囊颈左右直径15 mm的单侧巨大型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2013-01-2015-06月采用传统开放手术的32例作为开放组,2015-07-2018-06月采用腹腔镜手术的42例作为腹腔镜组,对比分析2组患儿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开放组和腹腔镜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4.2)min和(19.4±3.3)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1±2.7)mL和(2.9±2.3)mL,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不能判断对侧有无隐匿性疝,腹腔镜组发现对侧隐匿性疝6例(14.3%),术后疼痛评分分别为(3.1±0.5)分和(1.5±0.6)分,发生阴囊(阴唇)肿胀分别为5例(15.6%)和1例(2.4%),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0±1.5)d和(2.5±1.4)d,术后1年复发分别为3例(9.4%)和0例,上述5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采用体内缝合疝囊高位结扎术加脐内侧襞瓣片覆盖加强内环口腹膜薄弱区治疗儿童巨大型腹股沟斜疝,并发症少,可避免或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耻骨结节为CT标志点对引起肠梗阻的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及股疝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引起肠梗阻并经外科证实的7例斜疝、5例直疝及4例股疝的CT平扫轴位图像,以每侧耻骨结节外上缘作为标记点分别划十字交叉线(X轴和Y轴),将每侧腹股沟区分为前外象限(Ⅰ象限)、前内象限(Ⅱ象限)、后内象限(Ⅲ象限)和后外象限(Ⅳ象限)四个象限,观察三组疝与X轴、Y轴的关系以及所处象限的组间差异。结果斜疝疝囊均位于X轴前方,可位于Y轴内侧或与之相交,疝囊主体位于前内象限或前外象限;腹股沟直疝疝囊均位于X轴前方、Y轴外侧,均位于前外象限;股疝疝囊均位于Y轴外侧,可位于X轴后方或与之相交,疝囊主体均位于后外象限;三组疝与X轴、Y轴的关系以及所处象限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耻骨结节是一个有价值的解剖标志点,可用于鉴别引起肠梗阻的斜疝、直疝与股疝。  相似文献   

10.
在兽医临床上,常见到小公猪腹股沟阴囊疝的病例,引起的原因可分先天性(因腹股沟环过大。)和后天性(因腹压增高,腹环撕裂)两种。病猪的一侧或两侧阴囊增大,触诊阴囊可摸到疝内的肠袢及睾丸。若倒提病猪的两后肢,可使阴囊内的肠管还复腹腔,阴囊体积缩小(可复性的),小猪期间,很少见到钳闭性疝的病例。该病只能通过  相似文献   

11.
猪腹股沟阴囊疝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腹股沟阴囊疝为猪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在两例猪腹股沟阴囊疝继发肠坏死手术治疗中,采取从腹股沟环处纵行切口,小心剥离粘连的肠管,切除坏死的肠管及组织,并进行肠管吻合,然后连续及内翻缝合纳入腹腔,闭合疝孔,倒入适量青霉素粉,结节缝合皮肤;术后一周内加强饲养管理,注意猪舍清洁、干燥、卫生,防止感染,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切开外环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3年3月至1998年10月,笔者采用不切开外环的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7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均为男性,年龄1~5岁,左侧疝16例,右侧疝21例。1.2 手术方式选用静脉复合麻醉。在患侧下腹横纹处作2~3cm横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向外上方拉开外环,切开提睾肌膜;精索前内侧找到疝囊并切开,横断疝囊后壁,剥离近端疝囊直至腹膜外脂肪显露,贯穿缝扎疝囊颈,剪去多余疝囊壁;远端疝囊剖开,用干纱布摩擦其内壁。彻底止血后,将精索及睾丸复位,切口缝合2针。1.3 结果术后阴囊水肿11例,未见近期…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斜疝急性嵌顿者原则上应以手术治疗,但在没有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或有并存疾病而不宜急诊手术者及时行手法复位,多能避免肠坏死的发生。笔者1990年以来对60例采用了改良的手法复位。1病例选择和复位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64岁,平均25岁。全组病例均满足下列手法复位指征:病内容脱出不能自行回纳,时间在6h以内;无腹膜炎表现,斜拥嵌顿局部无充血、水肿;病人无发热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中毒表现。1.2复位方法先用0.5%~1.0%普鲁卡因阻滞麻醉位于嵌顿性斜坏同侧的肢腹下和骼腹股沟…  相似文献   

14.
艾增 《油气储运》2007,(6):51-51
人们平时所说的小儿疝气,从医学上讲,主要是指先天性斜疝。因为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才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而形成斜疝。  相似文献   

15.
我院1998年将电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共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41例,采用电视腹腔镜手术7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滑疝的可行性。方法 60例腹股沟滑疝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下单孔法手术,对照组采用开放式腹股沟滑疝修补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腹部美容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发生积液、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 a均无复发病例。观察组腹壁无可见瘢痕。结论采用腹腔镜单孔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滑疝损伤小、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正>成人腹股沟斜疝合并隐睾临床少见,多数普通外科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缺乏诊治经验,若问诊及查体不全面则易漏诊,尤其对发生嵌顿的急诊患者更易忽视,术中偶然发现时颇感被动。我们收治1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急诊术中意外发现腹股沟管型隐睾,同期施行隐睾切除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现报道如下。1 病例介绍患者男,52岁,已婚,育1子。主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区可复性肿物52年,不能还纳伴疼痛1 d于2023-09-03日入院。  相似文献   

18.
在解剖一成年女性标本时,发现胸前壁中部在胸大肌筋膜与浅筋膜之间存在双侧胸骨肌,为积累资料,现报道如下:右侧胸骨肌起于第6肋软骨表面的腹外斜肌腱膜,沿胸大肌和胸骨缘浅面的筋膜上方逐渐斜向内上,止于胸骨角浅面的筋膜。左侧则起于第5胸肋关节表面的胸大肌筋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48例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患者中10例行手法还纳择期手术,其余38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痊愈出院。结论:腹股沟嵌顿疝的发生有其年龄特点,应防止误诊、漏诊;手术方法因人而定,关键是尽早处理以防肠坏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经腹股沟区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小儿腹股沟斜疝48例,鞘膜积液38例,经腹股沟区小切口行手术治疗。结果:本手术方法创伤小,操作简单省时,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本手术方法较其它传统方法有较多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