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土壤栽培至少有1300年的历史,至今盆景展览会上几乎都是用土壤栽培,那么140年前德国科学家萨奇斯和克诺普研究无土栽培成功的经验,为什么与中国盆景栽培就那么无缘呢?这是很值得广大盆景爱好者深思的。荷兰用无上栽培技术,生产出的高质量花卉,举世皆知。我国花卉和蔬菜行业,也有规模的应用,而在盆景应用方面却不见动静。盆景出口日渐低落,朱士吾先生在20年前,就提出很科学的配方和应用实例,但至今推广仍然艰难。众人拾柴火焰高。笔者自不  相似文献   

2.
陈霖作品选     
为了向欧美、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先进生产力发达国家,出口植物(树桩)盆景或盆栽,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无土(无污染)栽培。1983年5月南京莫愁湖公园在全国首次举办无土栽培盆景和花卉的大型展览。1984年8月江苏无土栽培盆景(罗汉松、米冬、黄杨、雀梅、银杏等),在省农林厅组织下,首次出口意大利获得成功,为我国无土栽培盆景出口先进发达国家作出了范例。从此,一发不可收,全国各地盆景企业和进行出口工作的专业人士,纷纷学习、研究与掌握无土栽培技术,冲破了先进发达国家的海关壁垒(极为严格的植物检疫要求),推动了有生命力的植物盆景的出口创汇工作。这是中国盆景界的新鲜事,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一件大好事。  相似文献   

3.
盆景无土栽培的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盆景无土栽培比花卉无土栽培,相对来讲要容易得多。盆景树种耐寒抗暑力强,生命力特旺,耐粗放,不象鲜切花栽培管理要求很严。盆景无土栽培方法可参阅1986年《中国花卉盆景》笔者撰写的“室内植物无土栽培”连载讲座。 2.营养液浓度以稀淡为原则,必须应用离子平衡吸收的营养液,这是栽培关键。  相似文献   

4.
常温季节植物盆景无土栽培技术已有报道。为了探索高温季节植物盆景的无土栽培技术,我们于1991年夏季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成功。现将具体方法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5.
盆景的养护和培育,包括方方面面,诸如:合理施肥、环境检测、及时浇水、防治病虫害、适时修剪和科学管理等等。现就无土栽培技术的若干优越性谈些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探讨。 1、无土栽培技术的最先进的栽培方法无土栽培又称营养液栽培,是一种无污染科学栽培植物的方法。大家并不陌生,生豆芽、养水仙,都算无土栽培,只是它们靠植物自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2014,(3):64-65
源自中国的盆景体现着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东方神韵。为了让自己的盆景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技术力量雄厚的湖北江南春园林有限公司,特邀民间盆景艺人王万君师傅亲自指导员工制作造型优美、庄重典雅的树桩盆景。公司总经理罗虎元先生更是亲力亲为,特别注重造型技艺的锤炼和提升。公司的作品在历届盆景展览中屡次获奖。  相似文献   

7.
活动式植物无土栽培盘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无土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其运用推广的日益扩大,简要分析当前中国无土栽培技术特点和存在的缺陷,针对性地研究设计出一种可活动的植物无土栽培盘。对这种活动式植物无土栽培盘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细致研究,并全面阐述其创新点。最后选取3种叶用蔬菜与常规无土栽培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菜、空心菜、西洋菜其成活率分别提高了9.3℅、9.7℅和8.9℅,其栽种效果明显好于常规的栽培盘,既提高了间苗期的成活率,又降低了育苗期的材料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中国花卉盆景》2010,(11):41-41
<正>尊敬的各位贵宾们,尊敬的曾安昌会长、苏义吉会长、郑惠莹女士、郑志民董事长、罗伯特先生、威利先生、保罗先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首先代表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对"第八届粤港澳台盆景艺术博览会暨2006中国陈村国际盆景赏石博览会回顾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500年前,一个叫哥伦布的意大利航海家从美洲大陆返航后对西班牙国王和王后汇报说,地球是圆的。500年后,《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书里却对全世界说: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我觉得应用在我们盆景  相似文献   

9.
无土栽培花盆通常需要一个储液池,且要求所储营养液不妨碍透气。《中国花卉盆景》去年第5期上的《无土栽培花盆的演变》一文,也提出一个理想的设想:把现有的单层无土栽培花盆和双层无土栽培花盆的优点合二为一,使之既不造成污染,又透气不烂根。笔者自行改制了一种简易的双层无土栽培花盆,可基本解决这个问题。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中国盆景的发展,在艺术的造型、风格方面有优势。但在技术尤其在树木盆景的培育上也存在许多不足,与日本、美国等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韩国盆景艺术家范成永在参观我国几个主要盆景园后,向赵庆泉先生恳切建议:中国盆景在用土、施肥、栽种方面必须进行改革,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方法。盆景权威论培育先辈耐翁在23年前所著的《盆景技艺》  相似文献   

11.
赵庆泉先生在本文中指出“不少盆景爱好者往往重造型而忽视培育”的问题,确实普遍存在。本刊在编发稿件时,对成功的盆景培育经验的介绍、推广很不够。这方面的来稿也少。我们愿与广大盆景爱好者和业内人士一起,重视盆景培育技术这个问题,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如何在用土、施肥、栽种、养护等方面进行改革,欢迎大家结合自己的实践,不断总结,共同探讨,踊跃来稿。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0月在北京出席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会期间,陈庆惠先生受“厦门盆景花卉协会”委托,赠与我《厦门盆景》一书。捧着这本书不能不让我想起厦门盆景界的元老——为弘扬我国盆景艺术贡献了毕生精力的耐翁先生。耐翁是当代中国盆景界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之一。他潜心研究盆景凡70年,对盆景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独到的见解和突出的贡献。早在10多年前,我就拜读过他  相似文献   

13.
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高级顾问,广州盆景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岭南盆景艺术的一代宗师陆学明先生,因病于2006年5月11日17时23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陆学明大师告别仪式定于5月14日(星期日)下午3时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陆学明大师的亲属、朋友以及各地盆景协会的盆景同仁共2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上由广州盆景协会代会长庾锦辉先生致悼词并代宣  相似文献   

14.
岭南盆景名家吴成发、陈昌、黄就伟先生为了促进南北盆景交流,推动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联袂在首都北海公园举办个人盆景展。  相似文献   

15.
沈冶民先生现年70岁,是我国盆景界知名度较高的老一辈盆景艺术家。1982年,他编写的《五针松盆景》一书,曾引导过无数盆景爱好者走上盆景艺术家的道路。沈冶民先生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16.
说起盆景艺术,大家马上会想到久负盛名的苏派盆景、海派盆景、川派盆景……众多的盆景流派及盆景成果遍布全国各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盆景业也呼唤一个共同交流、集中展示并进行贸易的空间,于是中国盆景艺术文化村(以下简称盆景村)应运而生。盆景村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它对盆景业有着怎样的作用?将怎样建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盆景村的品牌创始公司——上海朱家角盆景艺术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洪俊先生。记者(以下简称记):盆景村的概念是如何提出的?洪总(以下简称洪):盆景村的概念是2001年提出的,当时中国盆景艺术界的几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欧盟及北美国家规定盆景必须种植在未使用过的人工介质或经过熏蒸处理等适当热处理的自然介质中。因此,只有采用无土栽培、找到适合于出口盆景的专用基质才能适应出口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花卉盆景》2005,(8):40-41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树木园,有一座收藏盆景艺术珍品的园中国,这就是著名的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盆景博物馆又包括日本园、中国国和美国园三个部分,风格各异,分别用以陈列这三个国家的盆景作品。日本园中陈列的作品,系1976年美国独立200周年时日本盆栽协会赠送的53件树木盆景。这些盆景以松柏类为主,其中最珍贵的是一件350年的五针松和另一件来自日本皇室的180年的赤松。1986年,香港永隆银行伍宜孙先生赠送了31件树木盆景给美国国家盆景博物馆,树龄从15年至200年不等,以杂木类为主。后来伍宜孙先生又出资在盆景博物馆内建造了中国园——文农学圃。近些年来,中一国园又陆续增加了一些收藏。笔者数年前在美国中大西洋盆景大会示范表演的作品三角枫水旱盆景,也陈放在中国园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2008,(8):62-63
庆七一,迎奥运,展“鲁风”,在举国翘首迎奥运的时节,山东省盆景艺术家协会“首届(鲁风)盆景、赏石精品展”于2008年6月28日至7月2日在碧海蓝天、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日照魏园隆重开幕。应邀参加本次展会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同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苏本一先生,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吴庆刚先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张世藩先生。  相似文献   

20.
盆景《大江东去》(见右下图),近看是石,远看似浪,汹涌澎湃,气势奔腾。作者是“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定武先生。作品在第一届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上荣获一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