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杉木是我区主要造林树种,山区群众素有经营习惯和丰富经验。50年代以来,各国有林场一直以杉木为主进行造林,至80年代,杉木人工林陆续进入主伐。第一代人工杉木纯林主成后,第二代林分如何经营,成为森林经营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为了提高迹地更新成效,对全区8个国有林场1988~1996年期间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成效进行了调查总结,本着适地适树、速生丰产、经济效益高的原则,对人工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出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经营二代林分的质量和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1自然条件池州地处皖西南、长… 相似文献
2.
杉木林迹地不同树种更新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杉木人工林连栽容易引起产量下降和地力衰退等问题,对杉木林采伐迹地采用火力楠、湿地松和马尾松进行更新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火力楠为更新树种形成的人工林生长快、蓄积量大,林下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得到较大的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快。火力楠是杉木林采伐迹地更新较为理想的树种。 相似文献
3.
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是我国特有的优良用材树种,在林业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以后,全国杉木造林面积达449万公顷,其中一部分已进入或即将进入主伐阶段。但是,在杉木采伐迹地上重新营造杉木,不仅造林质量低,而且生长缓慢,更新成本较高,严重制约杉木速生丰产林的发展。因此,杉木采伐迹地更新,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从198年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六年的努力,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试验地概况 相似文献
4.
根据调查研究和30多年的生产实践,我们认为在北亚热带南缘的太子山地区,在适合杉木生长的宜林地段,杉木采伐后仍然栽杉木。原不适宜杉木生长的土壤,第一代杉木长得不好的地段,杉木采伐后应改换其它树种。更新方式分为两种,一是大面积植苗造林,二是少数地区可以控制采用萌芽更新。 相似文献
5.
<正> 杉木生长快、材质好、经济价值高,是我省栽培广、人工林面积较大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早期营造的杉木林已达到近熟或成熟林阶段,生产单位根据生产和市场的需要,已陆续开展了小面积的采伐和更新。从1987年开始,我省先后分三批在20个园艺林场开展了有计划的经营采伐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7.
8.
杉木人工林迹地更新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上,对4个速生优质用材料树种(种源)进行了栽培试验。经过14年的试验研究表明:连栽杉木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较低,生长不如长一代林,更新困难;而使用秃杉(Taiwania flousiana云南种源)、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浙江天目山种源)造林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14年生单株立木材积分别比杉木提高178.0%和327.6%,这是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较理想 相似文献
9.
调查发现,临海市附近杉木大面积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后生长不良,其主要原因是连栽引起的地力衰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及有害物质积累,为此,提出适当施肥、深挖抚育、及时除萌及营造混交林等措施,并对较差立地则进行树种更换。 相似文献
10.
杉木迹地更新造林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山区的国有林场大多建于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早期营造的杉木用材林已进行皆伐利用。因此杉木采伐迹地的更新造林将是营林上的一大课题。旌德县庙首林场于1983年进行杉木皆伐作业以来,便进行了不同更新造林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或在不同更新方式的林分中,选择立地条件相近地段。随机抽样设标准地调查。现将试验结果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留萌种竹,实行毛竹与杉木萌芽林复合经营,更新杉木人工林皆伐迹地可以有效地解决杉木二代林生产力低、效益差、毛竹造林投入大、成林慢、收益缓的问题,提高了林地利用率,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和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出发,根据定位研究和群落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湖南杉木中心产区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迹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85科164属254种,其中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分别为53种、85种、39种和77种;皆伐和间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皆伐8a后迹地群落与皆伐2a后群落相似性较小,而与间伐8a后群落相似性较大;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种类成分变更快.提出了合理经营和保护杉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磐安县黄檀林场杉木迹地更新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采伐迹地用日本细叶花柏进行补到促进萌芽更新,其林分生长比杉木纯萌芽更新林分要提前1-2年都闭,且生长快,是杉木成熟林进行采伐迹地更新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据样地调查,该25年生杉木人工林群落的植物有41科84属120种,群落的外貌特征以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占绝对优势,叶特征以革质,单叶,中小型叶为主,由于该群落的幼树层以米储和木荷等占优势,若让其自然发展或杉木林采伐后不炼山,并排除其它人为干扰,该群落将向与常绿阔叶林采伐前的群落类型相似的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技术,选择了一片32年生杉木林设置固定观测试验地,对其采用4种不同疏伐强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分别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处理,随后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林冠下进行造林更新,形成复层林,同时设置对照(皆伐后造林更新形成单层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杉木迹地更新丰产技术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南山区是杉木主产区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本地区人工植苗造林1代杉木林面积达30万亩,目前各杉木林均已进入成熟采伐期。采伐后的林地如何更新才能充分提升潜力呢?笔者根据二代萌芽杉木、光皮桦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近10年的实践分析,提出了如下更新丰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作者应用临时标准地法,对赤松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日本落叶松纯林和与五角枫的混交林进行了林木生长量和土壤调查,初步认为,更新是成功的。日本落叶松幼龄期生长表现良好,比赤松林生长量提高2~3倍。但纯林有酸化土壤的趋势。因此,建议生产单位营造落叶松与耐荫灌木的混交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杉木采伐迹地秃杉造林试验表明,在杉木采伐迹地上种植秃杉,生长良好,且造林成活率为96%,保存率为(3年)94%,3年生树高达2.6m,胸径达5.2cm,没有病虫害,秃杉可作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换代的骨干树种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杉木是主要的用材造林树种,随着林龄增长,部分杉木进入了主伐期,这些林分林木老化,生产力下降,急需更新采伐。上世纪,杉木采伐迹地更新树种主要以马尾松为主,经过十几年的培育,其林分生长不好,效益不佳。如何营造人工杉木二代林的问题是我们林业急于解决的课题。2001年,笔者对30公顷杉木采伐迹地,进行不同更新模型试验,并对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进行了定期测定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