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寒半干旱区低产农田培肥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冀西北坝上高寒半干旱中低产旱地农田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域主要农作物-春小麦,莜麦,马铃薯的高产方法,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培肥改造技术,客土培肥改造技术和聚垄集肥覆膜土壤改造技术,不仅能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大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而且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其中,有机无机肥配施使坡梁栗钙土莜麦增产209.4%-390.3%,旱滩草甸栗钙土春小麦增产79%-98.5%,坡梁栗钙土客土120-240t/hm^2培肥使莜麦增产10.8-26.6%,与施用有机肥15-30t/hm^2效果相当,聚垄+N120P90K90K60+M22500+覆膜使马铃薯产量实现翻番,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在宁南山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行性,2005~2006年在宁夏彭阳县就垄沟、传统、覆膜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的适应性进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3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状况、产量及农田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耕作可增加土壤蓄水保墒性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增产增效明显。对三种耕作方式下作物产量进行分析,覆膜耕作比传统耕作增产46%;垄沟耕作比传统耕作减产71%。覆膜耕作水分利用效率比传统耕作提高了33%;垄沟耕作由于在越冬期垄上冬小麦大面积冻死,不适宜在宁南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宁南半干旱地区春小麦农田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微集水种植方式,可有效地改善土壤供水能力,提高小麦量和水分利用率。经试验,土壤供水能力提高132.3%-181.0%,小麦产量提高55.0%-75.1%,水分利用率水分利用率提高2.04kg(mm.hm^2-3.59kg/(mm.hm^2),达到7.13kg/(mm.hm^2-8.89kg/(mm.hm^2();处理中窄 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该技术是适合于半干旱地区的一种能较  相似文献   

4.
半干旱偏区糜子沟垄径流栽培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4种沟垄径流形式,在半干旱偏旱区对糜子试验表明,沟垄径流栽培可聚只水分,促使水分下渗,改善作物根际水分状况,显著促进作物生长。此效应大小依次为,膜垄窄带〉土垄窄带〉土垄宽带。但增产效应与聚水效应不完全一致,为膜宽带〉膜垄窄带〉土垄宽带,土垄窄带不增产。  相似文献   

5.
以建立黄土丘陵区地膜覆盖栽培的最佳模式,高效利用降雨资源为目的,于2011-2013年在庄浪县旱地进行了不同降雨年份地膜覆盖盖度、垄型、覆膜时期、垄高4因素马铃薯产量、经济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覆盖度、垄型、覆膜时期是全膜覆盖的关键因素,起垄高度在干旱年对产量影响明显。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次序为覆盖度>垄型>覆膜时期>起垄高度。覆盖度显著影响产量、效益和水分利用效率,全覆盖优于半覆盖,半覆盖优于露地栽培。全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21.2%,大中薯重提高23.63%,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6.19%,半覆盖较露地增产鲜薯16.1%,大中薯重增加10.91%,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6.62%。垄型对马铃薯产量影响明显,“凹”型双垄优于“弓”型单垄,其垄内0~60 cm的土壤储水量比“弓”型垄提高3.46%,其中20~40 cm增加10.58 mm,提高4.48%,增产16.9%,大中薯增加26.47%,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8.20%。“秋覆膜”、“顶凌覆膜”、“播前覆膜”3个覆盖时期,以秋覆膜最佳,比播前覆膜产量增加15.31%,水分利用率提高14.56%,顶凌覆膜次之,较播前覆膜增产9.54%,水分利用率提高8.98%。“低垄”、“中垄”、“高垄”3个起垄高度,在不同降雨年份表现不同,降雨偏多的年份高垄栽培利于增产,降雨较少的年份低垄栽培为佳,各年度平均显示,低垄型和中垄型分别比高垄型增产1.72%和1.7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61%和2.76%。在黄土高原旱作区马铃薯地膜全覆盖栽培以中垄型双垄垄播秋覆全膜栽培为最佳模式,较露地栽培增产49.16%,纯收益增加78.06%,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79%,较全膜垄作侧播增产23.07%,纯收益增加43.93%,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4.25%,实现了降雨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增强玉米抗旱力及增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法研究了耐密品种与稀植品种的水分生产率及节水增产,保水增产作用等,结果表明:耐密品种比稀植品种水分生产率高2.32%-12.55%,特旱年份,硅肥可提高水分生产率1.85%-29%,增产1.63%-5.92%,S95,MnSO4分别提高不分生产率1.48%,0.89%,增产1.48%,2.95%,石膏比对照节水-7.57%-21.63%,增产12.58%-44.31%,深松后,表层0-10cm,10-20cm,20-30cm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58.52%,121.59%,89.38%,增产15.83%,有机肥节水14.01%-21.81%,增产12.32%-21.16%,各单项技术采用区或土壤含水量高或水分生产率高,进而达到了抗旱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7.
试验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农科院宣化试验站(115°3′N ,40°63′E )进行,研究了露地平地种植、全膜平铺平地种植、沟植不覆盖地膜、垄膜覆盖膜侧沟植4种种植方式下地膜覆盖对张杂谷3号光合作用等生理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使平播及沟植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25%和6.64%,叶片水势提高0.16 MPa和0.09 MPa ,叶片光合速率提高10.87%和15.69%,蒸腾速率提高8.5%和15.95%,气孔导度提高0.0092 mol·m-2·s-1和0.0284 mol·m-2·s-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80%和1.80%。从以上结果得出:(1)地膜覆盖改善了植株水分状态,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均提高,植株生长旺盛;使叶片的光合等生理活动维持较高水平;植株水分利用效率提升,从而促进了籽粒产量的显著提高;(2)平播条件下覆膜的增产效果较平地播种、无膜沟植、垄膜沟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高寒半干旱区马铃薯聚垄集肥覆膜技术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河北张北小二台旱农试区研究表明,高寒半干旱区马铃薯聚垄集肥覆膜技术效应显著,生育前期具有明显的保水增温效果,且显著地促进了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发育和块茎与地上部比值的提高,但同聚垄覆膜处理相比,施肥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块茎与地上部比值的提高。同平种处理相比,聚垄集肥覆膜干薯产量提高185.3%~230.3%,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9kg/(mm  相似文献   

9.
旱作农田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耕地上,采取人、机结合修建“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法,辅以作物单作套种,覆盖保墒措施,优良品种配制等一系列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坡地生产力,使有限降水充分高效利用。在严重春早气候年份下,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保墒率提高12.5%-14.7%,雨季蓄墒期土壤水分比传统耕作增加24.4 ̄39.4mm,土壤蓄墒率达到45.1% ̄58.7%,比传统耕作法提高29.7% ̄54.7%。作物  相似文献   

10.
从西吉降水特点看宁南山区防旱抗旱综合增产途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多年旱作农业的实践和有关试验资料,对黄土丘陵区有代麦性的半干旱地区-宁夏西吉县1961-1994年的自然降水分布进行具体分析,阐明该县降水特点,并从干旱少雨多灾的实际出发,采取兴修水平梯田狠抓聚水;培肥土壤以肥调水;选用抗旱耐旱作物品种合理用水等防旱抗旱综合技术措施,深耕改土狠抓蓄水;抑制土壤蒸发狠抓保水;可以有效地提高大面积农作物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1.
晋东豫西(寿阳)旱农试区水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晋东豫西(寿阳)旱农试区,研究土壤水肥状况及施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前土体贮水量影响玉米的产量和生育期耗水量,适宜的土壤水分状况,有益于产量的提高,耕层土壤养分越充裕,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就越高,相反,则越低,适宜的土壤养分状况。促进玉米水分的吸收及其有效利用,各种肥料的优化施用,培肥土壤实行秋季施肥,是改变该区低产面貌,有效利用降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盐碱地上耐盐小麦复播玉米综合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在盐渍化地上直接种植耐盐小麦后复播玉米,既是作为快速改良盐碱地的技术措施之一,又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分等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在北疆条件下,本研究的结果为:土壤盐分(0-50cm)含量为1.07%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冬小麦并复播玉米,比一般的种植方式增产67%-152%,土壤当年的脱盐率达84%以上,光热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较高。这种种植方式有较高的生物产量,增加了农田的载畜量。同时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土壤结构。  相似文献   

13.
日本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旱地总耕地面积的45.6%,主要分布于火山灰土地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旱地农业研究与开发受到重视:(1)依据土壤水分动态和作物对水分胁迫敏感程度确定灌溉方案,并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设施的多目的利用;(2)注重不良性土壤的化学改良,并通过磷酸质资材的施用和既肥的连用进行土壤培肥;(3)采用深耕、混层耕和耘客土耕等土壤耕作措施进行层改良;(4)机械电子化,自动化、电脑化和农业情报化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盖、深松耕可把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76.2mm,蓄水率达50%以上;在夏闲期多蓄水的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住,加之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热条件明显改善,达到既增产增收,又保水保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渭北地膜覆盖小麦最佳种植模式及微生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以露地小麦为对照,对膜上穴播和膜侧沟播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两地多年试验结果表明,起垄覆膜沟播模式在小麦生育期具有聚水、保墒、增温、透光等作用,是符合渭北自然条件的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最佳模式;其微生境效应,除冬前增温效果没有膜上穴播模式明显外,其它诸如聚水保墒效果、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吸收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均好于膜上穴播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旱地中采用周年覆盖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对汛期降水蒸发的抑制率可达30%-50%,比春覆膜多保蓄200mm以上的降水;覆膜的垄与麦沟形成微型集雨区,降水易向人径流,可多聚水100mm以上。两者合计300mm以上。冬春两季10cm地积9曙,垄上与垄底分别增加约400℃与200℃。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旱区土壤板结严重和耕层深度变浅等问题,于2021年在宁夏暖泉农场开展大田试验,以传统旋耕为对照(CK),设置不同粉垄耕作深度30 cm(FL30)、40 cm(FL40)、50 cm(FL50)和60 cm(FL60),探究粉垄耕作对玉米田土壤关键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粉垄耕作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容重且提高土壤孔隙度,FL50处理表层土壤(0~20 cm)容重降低11.55%、孔隙度提升12.17%,FL40处理中层土壤(20~40 cm)容重降低8.57%、孔隙度提升9.14%,FL60处理深层土壤(40~60 cm)容重降低11.61%、孔隙度提升12.75%;粉垄耕作对玉米各生育期土壤蓄水量具有显著影响,FL40处理土壤蓄水量提升24.86%,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数量(0.25~5 mm)提高9.63%;较传统旋耕,粉垄耕作可达到疏松土壤与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的效果,粉垄耕作通过改善玉米的生长条件和土壤环境提高了籽粒产量,其中FL60、FL50、FL30处理分别较CK处理增产57.14%、15.48%、8.79%。研究成果可为改善旱区土壤多年板结及水土资源可持...  相似文献   

18.
陕北黄土丘陵区春谷亩产200-250kg的限制因子是地力不足,管理粗放,密度偏低,降水利用率过低,而不是降水量不足。通过采用增产潜力大的旱地春谷品种,适期播种,科学施肥,防止生长后期脱肥,结合沟垄,水平沟,丰产沟等水土保持耕作法,推广宽行小株距种植,增加种植密度,以水,肥,保密,使旱地春谷亩产71-150kg提高到200-250kg,并达到稳产。  相似文献   

19.
设置传统耕作(CK)、深耕(DT)、粉垄30 cm(F30)和粉垄50 cm(F50)4种耕作措施进行试验,分析了粉垄耕作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叶片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土壤水分含量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耕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其中F50处理土壤含水量最高,分别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较处理F30...  相似文献   

20.
在陇东旱塬覆盖黑垆土的土壤上,通过3年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及不同施肥处理对旱塬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深耕配施有机无机肥有利于作物高产和提高WUE;免耕年限增加不利于产量的增加;随着耕作年限的延长,传统耕作和免耕配施有机无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传统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试验前的11.75 g/kg提高到13.0 g/kg,提高了10.6%,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试验前的11.75 g/kg提高到13.93 g/kg,提高了18.6%。从产量、WUE和土壤养分等方面综合分析,在陇东旱塬以传统深耕配施有机无机肥有利于增加作物产量,提高WUE,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因此,传统耕翻配施有机无机肥是目前陇东黄土旱塬培肥土壤和抗逆减灾最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