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耕作覆盖措施下延收对春玉米产量及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耕作覆盖方式和7个采收时期研究延收对籽粒产量、千粒重、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及其对应的产出量的影响,为玉米获得高产优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适时延收可使玉米产量及主要营养成分产出量明显增加,延收15 d ,产量增幅为10.19%~15.62%,千粒重增幅为14.70%~20.39%;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0.26%~1.29%,产出量增加117~230 kg·hm-2;脂肪含量增加0.05%~0.40%,产出量增加54~78 kg·hm-2;淀粉含量虽然降低0.5%~4.9%,但产出量仍然增加340~773 kg·hm-2。黄土高原地区春玉米延收15 d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籽粒品质产量的效果,但增幅因耕作和覆盖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区松墨天牛综合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自配PE-1号、PE-2号、PE-3号引诱剂比日本产的ホドロン: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数量分别提高28.57-34.62%、71.33-84.62%、102.05%;PE-3号引诱剂诱捕防治松墨天牛的效果达82.61%;PA-22号引诱剂防治松墨天牛的效果达77.46-79.84%;PA-22号引诱剂与1:1的氧化乐果并用,对松墨天牛的诱杀率为71.93-89.86%;林间防治效果达81.64%;  相似文献   

3.
针对季节性干旱制约川中丘陵区春玉米生产的问题,以不覆盖为对照,研究全膜覆盖、半膜覆盖和麦秸覆盖对春玉米产量、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以期为春玉米抗旱丰产栽培提供技术选择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不覆盖处理相比,全膜覆盖处理显著提高春玉米全生育时期的单株绿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总量提高了54.06%~95.05%,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提高了5.56%~11.02%,成熟期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提高了12.61%~16.28%。全膜覆盖通过协同提高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能力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量而获得较高产量,且比对照增产15.02%~15.85%。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毒饵防治家栖鼠类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选用碎粒玉米、稻谷、小麦粒、红薯块、大米5种不同饵料,用0.5%溴敌隆母液配制成0.005%毒饵,通过对住宅区优势种黄胸鼠的适口性试验和杀灭效果观察结果表明,以大米、小麦粒和红薯块的取食率最高,分别为35.23%、32.42%和30.8%,而碎粒玉米、稻谷毒饵取食率次之。前3种毒饵的灭鼠效果分别为92.74%、88.65%和86.91%,后两种毒饵的灭鼠效果为79.68%和77.09%。由此看出毒饵取食率的高低与灭鼠效果有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同覆盖处理对旱作玉米生育与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比较研究了地膜覆盖,地膜加秸秆及秸秆覆盖处理对旱作玉米土壤环境、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旱作玉米土壤环境,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经济产量比对照增加23.8%,比单一地膜覆盖增加8.0%,比单一秸秆覆盖增加15.8%。地膜加秸秆覆盖是旱作玉米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旱塬地集雨节水灌溉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1998~2000年设置了天然降雨下渗与径流模拟试验,以比较本田集雨、全覆盖集雨、旱井集雨等集雨方武的效果。试验表明,本田集雨仅能收集降雨量的2.3%~5.9%,所以只能作为集雨的辅助措施,而场院、道路、山坡或全覆盖条件下能收集降雨量的50%以上。利用地头旱井收集径流雨水,在小麦和玉米生育期使用现代化滴喷灌技术补灌,不仅可以显著增加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复种指数。据1998年试验,小麦、玉米每666.7m^2总产达733.3kg,比对照增产38.2%;1999年试验,小麦、玉米总产达440.7kg;2000年,总产432.7kg,增产67.5%。  相似文献   

7.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新乡严重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在新乡严重发生玉米细菌性茎腐病(Erwiniacarotovoraf.sp.zeae),60年代在我国普遍发生,近年来少见报道。1997年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玉米田首次发现该病,发病面积1.5hm2,一般病株率10%,个别地块达50%以...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渭北旱原种植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八五期间试验,在渭北旱原:(1)优势作物是红薯和花生。干旱年、平水年二者均有较高经济效益。玉米的种植,生育期降雨不足400mm时不可种植。烤烟,棉花效益不好,近年不宜扩大。中药材具有一定开发潜力;(2)对作物产量影响较大的处理是麦草覆盖、增施农肥和豌豆轮作等项措施;(3)本试验水分生产率最高、耗水系数最低的轮作制是:玉米→玉米→玉米和(小麦+绿豆)→(玉米+大豆)→小麦。在不同轮作制同一个周期里,玉米生产潜力最大(干旱年例外),其次依次是小麦豌豆,油菜,绿豆和大豆;(4)蒸发量最大是(小麦+绿豆)→(玉米+大豆)→小麦,最小是玉米→玉米→五米和麦草覆盖等轮作处理。夏收后在休闲期,以麦草覆盖增补水最多,油菜裸露地最少;(5)油菜、莞豆是理想的肥地作物,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9.
淮安市2004年玉米种植面积8.53万hm^2.有30个左右的玉米品种,以农大108、澄海11号、郑单958、登海9号、白玉109、掖单4号为主体种植品种。200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1.9万hm^2.占种植面积的55.36%,其中春玉米40%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5.6%,夏玉米61.5%面积发生粗缩病,病株率平均15.9%。以农大108、登海11号、郑单958及西玉3号抗病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土供与肥供的N,P2O5,K2O总量的利用率,单位养分粮食生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均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并指出,高产夏玉米在750~1050kg/亩范围内,N,P2O5,K2O的利用率分别为52.23%~55.52%,36.78%~37.76%,85.26%~89.16%,水分生产效率1.54~1.75kg/亩。  相似文献   

11.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旱作农田沟垄覆盖集水技术是农田上开沟起垄,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增加作物生长地段的地傅集水量。莜麦地膜沟垄全生育期平均增墒值达1.3%-1.4%,相当于平均每次降水后增加3.8-4.1mm降水,比对照平均增墒10.3-11.97%,在春它各生育时期墒,增墒值平均为0.7%-1.8%,最高达2.7%。不同种植方式推广的位次为地膜玉米,地膜莜麦,小麦,土沟垄玉米,莜麦,小麦,仿砂田和平铺膜效铺膜效益代于  相似文献   

12.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体系及其评价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从1990~1992年,在山西省6个试验点,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和覆盖方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筛选了出耕作方式与覆盖方式的最佳组合,即免耕整秸秆半覆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其配套的除草剂,肥料,播期,播种方式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等一系列试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免耕整秸秆半覆盖技术体系,与常现耕作相比,采用本技术,在正常水年份,玉米可增产26.0%,严重春旱年份增产22.0%,春夏连旱年份增产16.5%,夏秋连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抗旱性冬小麦品种花84(抗旱)和冀麦24(不抗旱)幼胚来源的愈伤组织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分别模拟不同强度的水分胁迫(10%PEGW/V,-0.87MPa;20%PEGW/V,-1.92MPa),进行24h短期液体培养基培养(胁迫),测定其质膜ATP酶和5′-核苷酸酶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两品种中,两 麦的活性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均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即轻度胁迫时,酶  相似文献   

14.
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适应于Vero、Pk15等传代细胞株生长繁殖的PEDV—G1株建立直接免疫荧光法。用该法检测4头人工发病仔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20h、36h、48h及72h分别取小肠粘膜压片,各6个样品,合计24个样品,均能检出PEDV。用该方法检测来自有严重腹泻、呕吐和死亡的6个猪场155份仔猪肠粘膜样品,检出率为52%(81/155),并用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该6个猪场的PED抗体,证实被PEDV感染过。同时,应用哈尔滨兽研所的荧光抗体方法比较,阳性符合率达95%(19/20),阴性符合率90%(9/10)。并不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细小病毒、轮状病毒和大肠杆菌等发生交叉反应。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生物可降解地膜在河西干旱灌区的增温保水和增产效应,于2014年3-10月在甘肃省黄羊镇甘肃农业大学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材料(普通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秸秆和无覆盖)对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表层土壤温度较无覆盖分别提高1.2℃和0.9℃,秸秆覆盖较无覆盖降低0.4℃;玉米生育期土壤贮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玉米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68%、28.04%和9.33%,玉米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4.84%、13.70%和8.35%,WUE分别提高25.52%、22.26%和13.75%.综上所述,从增温保水、增产和环保方面长远考虑,生物可降解地膜环保无污染,有利于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适合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不同土壤中淋溶行为的生物测定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磺酰脲类除草剂在不同土壤中淋溶行为的生物测定技术P,GUNTHER.W,PESTEMERA.RAHMAN.H.NORDMEYER前言生物测定是对土壤或水中除草剂进行定量分析的有效工具。早期开发的磺酰脲类除草剂(如绿磺隆、甲磺隆)在土壤中残留期长,特别...  相似文献   

17.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18.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经作者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近年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一些玉米产区发生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20%~60%,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人工接种鉴定不同品种(系)抗性不同,Mo17、黄早四、丹340、478、5003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3~4级)。西玉3号、京早10号不同生育期抗性不同,以3~4叶期为抗病类型(0.5级)、7~8叶期、10叶期和抽雄期为中抗型(2级),13叶期为感病型(3~4级)  相似文献   

19.
旱地玉米整秆加秋盖地膜保全苗壮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确保旱地玉米春播达到苗全苗壮的目的,在旱地玉米整秆覆盖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中,1998年-1999年进行了整秆加秋盖地膜保苗全苗壮的试验。结果表明:这种覆盖方法有效地达到蓄水保水作用和苗全苗壮的目的。整秆加秋盖地膜经持续干旱数月后,在播种前进行测定:耕层0cm-10cm、10cm-30cm、30cm-50cm土壤含水量比不覆盖(CK2)、整秆覆盖和整秆加春盖地膜分别增加8.79、4.51、3.53;5.32、2.79、0.42和4.71、2.06、0.83个百分点,保证了玉米苗期的土壤水分需求,整秆加秋盖地膜的田间出苗率分别比不覆盖(CK2)、整秆覆盖和整秆加春盖地膜增加66.5、60.4和3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田调查摸清害鼠发生种类及其害鼠密度五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沿淮地区夏大豆田害鼠种类有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和小家鼠,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夏大豆田鼠密度与大豆产量损失率呈直线正相关,二者之间数量关系可用回归方程式:Y=0.5221X-0.703表示,建立了夏大豆田防治指标的估算模式X=(100C.F+0.753Y.P.E)/0.5221Y.P.E,根据这一模式结合安徽沿淮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