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茶季节性强,技术要求高而费工,随着茶叶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采茶用工多而外来采茶女工又日趋减少,利用机械采茶已势在必行。1机采茶园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1.且节省劳力,提高1效,降低成本笔者对本市冬瓜岩茶场、黄龙茶场、九曲精制茶场调查,三个茶场茶园面积计666公项,本引用机采前约须采茶工200人左右,引进机采后,只需采茶工50人左右。机采平均台时产量360公斤,平均每人每台时产量70公斤,而手采平均每人每小时只可采8公斤,机采比手采提高功效8倍多。机采平均每斤茶青包括机器损耗,油费等只需0.1元,而手采每斤茶育…  相似文献   

2.
在相同生产时间,对机采与手采鲜叶按连续化颗粒型加工工艺技术生产平水日铸茶,对生产的茶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种采摘模式下的加工方法、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鲜叶在嫩度与匀整度上明显低于手采鲜叶;可采用相同的初加工工艺与技术参数进行加工;机采毛茶品质由于含梗量与嫩度的原因在外形与叶底上感官审评得分略低于手采毛茶,但在香气与滋味上接近、有的甚至还稍优于手采毛茶,综合品质两者接近;精加工后两者品质更趋一致。在生产成本与得率上,每公斤机采茶的成本比手采茶低36.22%,得率低25.48%,经济效益高约21.30%。  相似文献   

3.
机械采茶以其具有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工效等优点已成为茶叶采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大中型国营茶场,茶园面积大而集中,采摘高峰期需要大量的人力,不仅费工费时成本高,而且采摘净度差,粗老采现象严重,使茶叶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机采的使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茶叶采摘高峰期劳力不足的矛盾,实行嫩采勤采,最大限度发挥茶鲜叶的经济价值。根据安徽省国营周王茶场的试验推广经验,机采同手采相比,增产10%以上,可适时掌握采摘期,鲜叶质量大有提高,级外茶的比例减少。机来每公斤采摘费为0.09元,只占人工手采的5…  相似文献   

4.
机采棉与手采棉品质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立杰 《中国棉花》2013,40(5):16-19
 为分析比较机采棉与手采棉在品质上的差异,随机选取了1200对棉花公正检验的机采棉与手采棉样本,这些样本来自不同地区的10个棉花加工企业,每个企业各抽取120包机采棉与手采棉样本;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组样本公正检验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机采棉与手采棉在品级、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反射率和黄度、断裂比强度等指标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但除了色特征值指标及品级指标,2组样本在其他指标上处于相同等级;2组样本在马克隆值指标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机械化采茶效益显著:兼论我省实现机采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化采茶(简称“机采”)比传统手工采茶(简称“手采”)提高工效21倍,降低成本30~50%,且能保证品质,提高单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目前,日本、台湾、阿根廷已基本全面实现了机采,印度、斯里兰卡、东非等国正在积极研究推广。我国五十年代开始研究,但进展缓慢。八十年代,机采普遍引起人们的重视,生产基层要求解决手采雇工难、工价高的愿望强烈,我省研究推广机采意义重大,实现机采面临的主要问题:制茶种类多,茶树品种多,老茶园、低产茶园多,丘陵山地茶园多;手采茶园的机采改造,机采茶园培育,机采技术及配套农艺技术等系列技术理论与实践尚未解决。解决的途径:提高认识,加快步伐;立题研究,协作攻关;先行试验,以点带面;系统解决,稳步实现。  相似文献   

6.
我场是以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国营茶场,共有茶园面积2000亩。因茶园面积大,所需劳力多,特别是因采工紧张,粗采滥采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茶叶产量与质量,1995年采用机采,使当年毛茶产量达250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1994年130吨增长92.3%,提高产量的同时也提高茶场的经济效益,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一、推广机采益处多1.机采可节省劳力,提高功效,降低成本。茶叶生产季节性强,采茶用工多,引进机采后,原来需200多人才可完成的采摘任务,现只需25人左右就可完成,可节省87.5%劳力。机采平均台时产量达400公斤…  相似文献   

7.
五月上旬,南平地区农业局在邵武市水北乡茶果场召开采茶机现场会。到会代表28人,会议历时两天,整个会议开得兴趣勃勃,圆满成功。代表们认真细致地观看了现场表演,普遍认为日本落合刃物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V8—Newz2—1000双人(弧型)往复切割式采茶机,重量轻,结构轻巧,性能可靠,操作方便,是现阶段较为理想的高效能的采茶机械。 供测试机采的茶树品种是:福云6号、福安大白茶和安徽楮叶种。机采台时工效250公斤,比手采人时工效提高10倍、机采鲜叶成本为0.025—0.03元,比手采鲜叶0.25—0.03元/斤减少开支10倍左右。机采质量与茶蓬芽叶萌展整齐程度有关,也与操作技术熟练程度有关,只要掌握适时合理机采,干茶可达到二级毛茶标准。  相似文献   

8.
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和手摘棉纤维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分析机采棉和手采棉的纤维品质,发现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长度较手摘棉差1mm,断裂比强度较手摘棉差1.08cN·tex-1,短纤维率高于手摘棉,棉花主体品级为3级,较手摘棉低1级。由此提出在新疆早熟植棉区应加强断裂比强度高、纤维长、马克隆值适中的机采棉品种选育,以提升新疆早熟植棉区机采棉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9.
基于AFIS测试的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全面了解机采棉和手采棉纤维品质差异,简单介绍了Advance fiber information system(以下简称AFIS)的测试原理以及测试指标,并利用AFIS PRO2单纤维测试仪对机采棉和手采棉进行测试,详细分析了机采棉和手采棉在棉结、适纺纱线支数及纤维长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机采棉棉结性能跟手采棉相似,长度略短于手采棉,总体上机采棉的纤维品质略差于手采棉,但差别不显著,为机采棉的推广提供依据,同时为纺织企业配棉、用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乌龙茶区的采摘标准为新消生长将成熟、叶片开度达80%~90%时,采摘驻芽带2~3片嫩叶。按这种采摘标准采摘,俗称开面采,很适合于机械采摘。地处闽南乌龙茶区的惠安茶果示范场,自1992年起采用机采,与手工采茶相比,每百亩茶园的采工由30个降至5个,每天工作时间从12h减至8h。工效的提高,不但可以避开采摘洪峰,还能多采午青、少采早晚青,提高鲜叶品质。每500g鲜叶的采摘成本也由0.12元降到0.08元。单位面积产量,机采后的头5年可以增加 15%~30%,其中国减少漏采而直接增产达10%。 采用机械…  相似文献   

11.
沈培和 《中国茶叶》1992,14(2):27-27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各地正在采摘或准备开采春茶。春茶采制名优绿茶比采制大宗绿茶经济效益高。据浙江省农业厅的统计,1991年全省春茶生产名优绿茶6049.96吨,占春茶总产量的10.26%;产值为1.46亿元,占春茶总产值的32.23%。以杭州西湖乡梅家坞为例,全村958亩茶园,1991年春茶生产名优茶23.3吨,产值190.9万元。每公斤均价  相似文献   

12.
江苏下蜀茶场机械化采茶技术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青 《福建茶叶》2003,(1):26-27
本文调查分析了江苏下蜀茶场机采的技术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机采的优点:(1)用工明显减少,可减少84.6%;比手采可节约费用66.6%(2)机采园鲜叶品质有所提高;(3)能提高茶园劳动生产率和茶农文化素质及专业技能水平。茶园667m^2产量提高38kg干茶,机采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名优茶走俏,发展很快,为了继续推进我国名优茶生产更快更健康地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从1990年开始主持全国名优茶开发项目,一年多来,项目工作进展顺利,初见成效,据统计,1991年共生产各种名优茶26847.64吨,比1990年17017.25吨增长57.8%,名优茶产量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比重由1990年的3.2%上升到5%,名优茶产值由1990年4.3亿元上升到7亿元,增长62.8%,其产值占全国毛茶总产值的20%,比1990年的14.32%提高了5.68个百分点,一年中就为茶农创造纯收益2亿元以上。  相似文献   

14.
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机械采摘试验,从1989年开始,经过三年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较满意的结果:(一)农艺方面,云南大叶种密植茶园从茶树生态、分技习性适合于机械采摘,以亩植4000~8000株为好,产量与手采比高2%平产或减产5%以内,云大种比水仙、福鼎亩产茶青分别高出13%和37.4%:垦区茶园茶龄较轻,在修剪强度上仍不宜重修剪,以在上年切口提高3厘米左右轻修剪为好,结合修边、洗蓬促使茶芽萌发整齐;开采期以一芽二、三叶标准芽叶占百分比结合间隔天数来确定,一般春茶标准芽叶占40~50%间隔15~18天,夏茶50~60%间隔11~14天,秋茶60~70%间隔18~24天为宜;采用叶片诊断,重施基肥,按轮次产补施追肥、叶面肥,使茶芽壮嫩整齐,在年施纯 N50~60斤情况下使茶树生长、产量为佳;(一)加工方面。机采茶收青标准以老叶、老梗占茶青重量百分比来分级,一级<5%,二级5.1~12%,三级12.1~15%,等外>15%简便可行;红碎茶加工工艺,通过增加拣梗、风选和一个片茶唛头,提高正茶提取率。绿茶在原工艺中,改进揉捻时间,初烘八成干(含水25%左右)采用“平、抖车、拣”相结合办法。剔除黄片、老梗。保证了产品质量。经多次化验、审评,其外观与内质主要指标与手采无明显差异;(三)效益方面:采茶机型以日本洛合产双人平型机适合垦区使用。配合5~6人为一个机组采管结合形式为好,比手采提高管理定额1.63~2.5倍,亩成本降低35%,采摘工效提高13~16倍,劳动生产率提高1.4倍,劳均年收入增加63%,按垦区目前机采面积1257.5亩计,共减少劳动力215人,节省开支53.75万元,经济效益、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综合配套技术是成功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黄岩县茶叶蚕桑学会1986年积极开展茶叶科技咨询服务,帮助茶农解决技术难,进行科技咨询取得显著效果。全县1986年比1985年增产15.27%,即增产75吨;每公斤平均茶价提高1.1元,茶农增收80多万元。科技咨询服务活动是从下面四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2010,(12):30-30
从福建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处获悉,今年安溪秋茶铁观音产量2.01万吨,较去年增长11%;产值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茶叶平均单价达到每公斤11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  相似文献   

17.
温正军  姜林朋 《茶叶》2002,28(2):100-101
通过机采与手采对比试验,从鲜叶质量、芽叶生产状况、工效、采摘成本、成茶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机采不但可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鲜叶质量和干茶品质。  相似文献   

18.
测试分析了2019年度阿克苏地区抽检的130批次(机采棉57批次,手摘棉73批次)细绒棉的棉结和短纤维率,并将手摘棉和机采棉进行分类比较。手摘棉与机采棉平均每克纤维棉结数分别为194、240,平均每克籽屑棉结数分别为39、46,平均每克棉结数分别为234、286;12.7 mm短纤维率主要分布在8%~12%,手摘棉在该范围的占比为61%,机采棉仅为36.8%;16 mm短纤维率主要分布在12%~18%,手摘棉在该范围的占比为76.7%,机采棉仅为59.7%。可知,2019年度阿克苏地区手摘棉棉结数和短纤维率均优于机采棉。  相似文献   

19.
邢银田 《中国棉花》2008,35(11):42-44
测试分析了2019年度阿克苏地区抽检的130批次(机采棉57批次,手摘棉73批次)细绒棉的棉结和短纤维率,并将手摘棉和机采棉进行分类比较。手摘棉与机采棉平均每克纤维棉结数分别为194、240,平均每克籽屑棉结数分别为39、46,平均每克棉结数分别为234、286;12.7 mm短纤维率主要分布在8%~12%,手摘棉在该范围的占比为61%,机采棉仅为36.8%;16 mm短纤维率主要分布在12%~18%,手摘棉在该范围的占比为76.7%,机采棉仅为59.7%。可知,2019年度阿克苏地区手摘棉棉结数和短纤维率均优于机采棉。  相似文献   

20.
槽型多功能炒茶机是一种新机型,用它炒制扁(条)茶为主的名优茶,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工本,提高工效,增加收入。1 槽型多功能炒茶机应用效益11 每公斤机制扁茶与手炒成本比较 据对淳安、建德、桐庐、余杭四县(市)调查,平均机制成本为865元,手炒为2135元,机制比手炒节省成本127元,节支595%。12 每小时炒制中档扁茶工效比较 四县(市)调查,平均每小时机制扁茶09kg,手炒014kg,平均提高工效5429%。2 槽型多功能炒茶机应用技术21 摊放 鲜叶采下后需经6-12h的摊放,失水率为15-20%。22 杀青理条压扁 机器锅体往复运动135-140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