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生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单穗生物量的主 相似文献
2.
3.
该文对桐麦间作系统中小麦各部分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外小麦种子生物量差异显著,系统外的小麦生物量高于系统内;同一间作模式内生物量分布受距树行远近影响,处于模式中央的小麦各部分生物量都是最大的;影响小麦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和穗密度,间作模式和距树行远近对小麦种子生物量有一定影响,但对小麦总生物量影响较小.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差异较总生物量的差异小;影响小麦种子单穗生物量的主要因子为小麦品种,其次为距树行远近,而间作模式和小麦穗密度对其影响甚小;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一致,在桐麦间作系统麦田东边,豫西832各部分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减小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减少5%;矮早各部分的生物量都有比西边增大的趋势,秸秆生物量平均增大6.5%,小麦种子生物量平均增大3.5%. 相似文献
4.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光合生理适应性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试验期间系统内小麦平均光能利用率是系统外的133.3%,光能利用率在11时~13时之间最低.整个时段平均光合速率为系统外对照点的87.6%,其中,小麦抽穗开花期为97.9%,灌浆期为86.3%,成熟期为78.6%.桐麦间作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在灌浆期与成熟期.光合速率在11时~13时之间是最大的,呈单峰曲线.桐麦间作系统对小麦叶面Bal Bery指数的影响,表现在灌浆期末期和成熟期,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没有影响.从抽穗开花期到灌浆期和成熟期,小麦光合作用与光量的关系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6.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的对比研究表明,系统内外小麦叶面蒸腾速率从开花期至成熟期均有所增加;开花期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分别为5.84,5.72mmol·m-2·s-1,差别不显著;从灌浆期到成熟期,系统外对照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系统内高,系统内外小麦叶面平均蒸腾速率比为0.81;11时之前,系统内泡桐东冠下点小麦叶面蒸腾速率比西冠下点高,11时之后则反之.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从上午到下午是递减的,且开花期高于灌浆期,灌浆期高于成熟期.开花期内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差别不明显.从灌浆期至成熟期,系统内泡桐冠下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低于冠外点.从开花期至成熟期,系统内外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空气中水分饱和差的增加而降低,小麦每天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与每天空气中水分平均饱和差相关系数为-0.88. 相似文献
7.
桐麦间作系统内光量分布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各点光量与小麦产量对比研究表明:对照区的入射光量和小麦截获光量一直大于系统内各点,系统内各点离树行越近截获的光量越小.小麦截获光量与入射光量的比值在系统内各点变化不大,在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系统内的平均比值分别是078,069和045,系统外分别是094,088和063.就小麦产量来讲,系统内平均比系统外低512%,系统内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点平均低19%,东冠下各点平均较西冠下各点平均低244%.单位面积小麦种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系统内较系统外平均分别低355%,253%,冠下各点平均较冠外各点平均分别低113%,74%,东冠下两点平均较西冠下两点平均分别低131%,134%.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可用其开花期至成熟期的截获光量进行预测.单位面积小麦的种粒数与开花期截获光量,种子千粒重与灌浆期所截获光量的相关关系十分紧密. 相似文献
8.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 相似文献
9.
桐麦间作系统小麦群体光合量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桐麦间作系统内外小麦的对比研究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差异不明显;成熟期小麦旗叶的最大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并且系统内低于系统外,西冠下低于东冠下.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与其接收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开花期系统内外各点小麦群体总光合差异不明显,灌浆期和成熟期差异较明显,其中灌浆期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40%~66%,且冠外点明显高于冠下各点,西冠下点又稍高于东冠下点;成熟期总光合量较小,系统内各点仅为对照的20%~55%.系统内外各点小麦产量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群体光合量关系十分密切.各点干物质产量与作物产量比值(ξ)在0.52~0.77之间,其中,对照区与系统内冠外点ξ值比系统内冠下各点要低,而东冠下各点稍大于西冠下各点,ξ值的变化与种子数量呈反比.千粒重与灌浆期总光合量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共采集到根瘤样品228份,包括野生和栽培豆科植物23属31种,采集的根瘤94%着生在侧根或须根上,根瘤的形状主要有球状、棒状、掌状,少数珊瑚状、三棱状、不规则状;颜色多为土黄色、粉色,少数呈白色、绿色、棕色.调查研究发现,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结瘤及根瘤特征,除了与寄主植物的遗传特性、发育时期有关外,还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水分、土壤结构、土壤pH值等)有密切的关系.抗逆性试验结果表明,根瘤菌对NaCl、pH值及重金属Hg2+、Cu2、Pb2+等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这与豆科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6.
应用动态规划和层次分析法研究了桐粮间作的动态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动态间作模式能够有效地调节林粮之间的矛盾,具有较高的综合生态经济效益。而最佳的动态间作模式还要取决于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条件,取决于对粮食生产、经济收入和木材收获的侧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郑忠明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1995,(4)
豆麦间作高产高效辽宁西丰县农技推广中心郑忠明辽宁省西丰县天德乡农科站,经过1992~1994年连续三年试验示范,实行豆麦3:1或2:1的间作种植形式,通过不同年份四个典型地块、140亩的测产调查,豆麦混合亩产平均302.6公斤,增产幅度44.6%~9...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