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塑料污染和养殖尾水超标排放已成为全球重要问题。在同一系统中,同时研究丝状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和对微塑料的拦截效果尚未见报道。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藻类净水除杂系统,并研究其拦截微塑料和去除水体氮、磷的能力。研究使用水绵(Spirogyra)、浒苔(Enteromorpha)和刚毛藻(Cladophora)3种丝状藻在净水除杂系统中进行微塑料拦截实验,结果显示,实验时间为10 d时,3种丝状藻对纤维状微塑料拦截效果最佳(水绵88.50%,浒苔79.50%,刚毛藻75.50%),对颗粒状微塑料拦截效果最差(水绵67.50%,浒苔53.00%,刚毛藻55.00%)。与其他2种藻类相比,水绵对微塑料具有更好的拦截效果,因此,使用水绵进行水体氮、磷去除实验。将单位面积的藻量分为0、2、4和6 g/dm2,在15 d的实验中,水绵对总氮的去除率最高为91.88%(4 g/dm2),对总磷的去除率最高为90.33%(6 g/dm2),对PO43--P去除率最高为90.38%(6 ...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安全高效调控丝状绿藻生长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开展了两次生物操纵实验。首先研究了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子陵吻鰕虎鱼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和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底栖丝状绿藻—水绵(Spirogyra sp.)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中华鳑鲏处理组的固着态水绵生物量从实验前期的90g/m2下降到实验末期的34 g/m2,相对于其它生物操纵对象,中华鳑鲏对浮游态和固着态水绵抑制效果尤为显著。进而,我们深入探讨了中华鳑鲏对多种底栖丝状绿藻,包括水绵、水网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刚毛藻(Cladophora sp.)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鳑鲏处理组中,固着态水绵生物量(146 mg/m2)显著低于对照组(8423mg/m2),固着态水网藻生物量(49mg/m2)略低于对照组(56mg/m2),固着态刚毛藻生物量(486mg/m2)也低于对照组(1516mg/m2),结果进一步表明支持中华鳑鲏对水绵、水网藻、刚毛藻均存在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水绵抑制效果具有显著性。中华鳑鲏在抑制底栖丝状绿藻生长的同时对水体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作为控制丝状绿藻的潜在生物操纵对象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正>一、"苔藻双杀"的特点"苔藻双杀"专门用于清理青苔、浒苔、钢丝藻,具有用量少、效果好的特点。通过阻断有害杂藻的光合作用,达到杀灭和清理养殖池塘中的青苔、丝苔、刚毛藻、水网藻、水绵、"泥皮"以及网箱、虾蟹贝体表附生的丝状藻等有害藻类。使用"苔藻双杀"后,可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池塘中青苔等有害藻类,减少池塘中藻类营养成份的消耗,使池塘中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类繁殖生长,培养良好的水色,使用后水质清爽、嫩绿。  相似文献   

4.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等。这些藻类适宜生长在浅水沟及池塘的浅水处。一旦遇到合适的生态条件即会大量繁殖,初期藻体颜色较深,为深绿色,呈丝状附于池底,以后渐变黄绿色悬于水中,衰老时如旧棉絮浮于水面。青泥苔在鱼虾池中的主要危害一是缠住幼虾、鱼苗,致其死亡;二是消耗水中的养料,使池水变瘦,影响天然饵料和鱼虾的生长;三是衰老死亡的藻体腐败,影响水质,破坏池水的生态平衡,造成缺氧和泛池;四是青泥苔漂浮于水面或附生在池底,易缠住饵料,影响鱼虾的正常摄食。2001年6月20…  相似文献   

5.
洪家春 《内陆水产》2006,31(8):16-16
养蟹池一般水位浅,水质清,光照条件好,池边浅水处常常易生青泥苔。在春季,随着水温的升高,青泥苔开始在池中萌发,并着生于浅水底部及水草丛中,颜色深绿,以后则悬浮水中,长成一缕缕的细丝。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的总称,属丝状绿藻类。它在蟹池中大量生长,不但会消耗水中  相似文献   

6.
黄永芳 《齐鲁渔业》2004,21(7):32-32
青泥苔是鱼池中常见的丝状绿藻的总称,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青泥苔对养殖青虾、扣蟹的危害不容忽视,轻者,大量藻体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和商品价值;重者,可引起池塘中鱼类缺氧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7.
锰对盐藻生长与物质积累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耀  杨晓玲 《水产科学》2008,27(3):148-150
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锰质量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盐藻细胞的生长与物质积累。培养基中锰质量浓度为4.0 mg/L时,盐藻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与β-胡萝卜素积累最多。当培养液中锰质量浓度较高(8.0 mg/L)或较低(2.0 mg/L)时,单个盐藻细胞中的蛋白质与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但此时,因培养液中细胞密度较低,盐藻细胞积累的物质总量仍然较少。在锰质量浓度较高或较低的逆境条件下,盐藻可能通过适应性反应形成了逆境蛋白质与胡萝卜素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锰离子、铜离子、锌离子和铁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质量浓度分别为0~25μg/L、0~5μg/L和0~12 500μg/L时,抑食金球藻的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均随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增加,随着3种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的继续升高,抑食金球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不同质量浓度锌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选取锰离子、铜离子和铁离子进行正交试验,分析其综合效应。试验结果显示,3种重金属离子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程度为铁>铜>锰。对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影响最大的组合为62 500μg/L铁离子、1μg/L铜离子和5μg/L锰离子,但铜离子和锰离子所对应的细胞密度的■值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抑食金球藻细胞密度、相对生长率和叶绿素含量与3种重金属离子吸收量的相关性得出,铁离子与上述参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45、0.577和0.870;铜离子和锰离子吸收量与上述3个参数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因此,铁离子是影响抑食金球藻生长最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西水产科技》1976,(3):10-10
青泥,苔包括水绵、双星藻和转板藻三属丝状绿藻,喜生长在水沟及浅水的鱼池中。每当春季转暖,就象毛发一样铺附池底,以后逐渐悬挂水中,漂浮水面,颜色由浅绿转为黄绿,鱼池染生青泥苔后,池水日益变瘦,影响鱼苗正常生长。早期夏花鱼种钻进青泥苔后,往往缠游不出,造成死亡,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微量元素锰、钼的不同质量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生长与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培养液中适当锰钼质量浓度的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有促进作用,而锰钼质量浓度过高或过低则都是相对不利的.在试验的9种锰钼质量浓度组合中,以培养液中4 mg/L锰和60 μg/L钼质量浓度组合对盐藻细胞的生长和物质积累促进作用最好,它可使培养液中的盐藻细胞密度、蛋白质积累量和β-胡萝卜素积累量均达到最高.培养液中6 mg/L的锰和80 μg/L的钼质量浓度组合可使单个盐藻细胞中β-胡萝卜素、蛋白质积累量最高,但可能仅是在锰、钼过多的逆境条件下,盐藻细胞的适应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2015-2019年连续5年采集了衡阳市湘江流域河流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及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湘江干流及四条主要支流沉积物普遍存在Cd污染,部分河流As、Hg、Pb、Cu、Zn、Mn有一定程度的污染,V、Cr多为无污染或无污染到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As、Cd、Hg、Cu呈现出中等生态危害至极强生态危害程度,9种重金属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表明舂陵水、耒水、湘江干流均为很强生态危害程度,蒸水、洣水为强生态危害程度。两种评价方法均表明衡阳市湘江流域各河流沉积物重金属以舂陵水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耒水、湘江干流,蒸水、洣水污染相对较轻;舂陵水、耒水、湘江干流3条河流沉积物重金属2017-2019年污染较2015-2016年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2.
以流溪河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水库建库以来底泥重金属长期变化特征,结合已有历史资料、水质、水文及人类活动数据,分析了该水库底泥对人类活动的响应记录。于2013年3月在流溪河水库采集泥柱,测定泥柱重金属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地积累指数和NYSDEC标准评价表明流溪河水库底泥早期重金属并未受污染,而在后期流溪河水库重金属污染逐渐加剧,部分达到中度污染程度。流溪河水库底泥对其流域内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做出了较好响应记录,与历史资料、文献记载具有较高吻合。底泥记录了水库5段重金属历史时期,第I时段较小的工农业规模不足以导致重金属污染;第II时段工农业规模相比前一时段有所增加但仍没有很大体量,也不足以导致水体大规模重金属污染,但底泥中重金属由于自然和人类活动长期输入开始缓慢富集;第III时段指示了人类活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已开始显现出来,各重金属含量开始有较大增长。第IV时段初期底泥记录了一个显著的重金属含量上升过程,指示该时段重金属自然源已有限,重金属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排放。底泥重金属在该时段含量变化比较大,指示该时段是污染最严重时期;第V时段指示了重金属污染得到较好控制,但由于前期污染积累,某些重金属含量仍要高于建库早期时段。该时段进入水库中的重金属主要仍是降低程度的人为污染及大气输送。古湖沼学方法能为水库水质有效管理提供长期数据支持及生态退化的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13.
连云港近海沉积物重金属历史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连云港近海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探讨不同功能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演变规律、来源及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合理规划用海提供科学依据。选择连云港海域临洪河口河心浅滩、西连岛潮下带和灌河口北岸潮滩这3种不同的功能区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在每个功能区各采集了1个沉积物柱状样,进行了测年和重金属Cd、Cr、Cu、Mn、Ni、Pb、Zn含量测定来分析重金属污染历史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累积指数和主成分分析说明了连云港近海不同功能区重金属污染水平和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1)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柱状样重金属污染水平出现明显的波动。2005年之后,临洪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灌河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水平则呈波动上升趋势。2)根据地累积指数,连云港近海沉积物多数重金属污染水平处于轻度-中等污染水平,少数处于无污染状态或中等污染水平。3)重金属富集系数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临洪河口重金属来源较为多样,其次为连岛,灌河口重金属来源则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三峡库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为制定库区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11月,在三峡库区流水区合江江段、回水区江津江段、静水区巴南江段和长寿江段采集21个沉积物样品,通过连续提取法对重金属Cu、Pb、Cr、Cd、As、Hg总量及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研究江段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Cr>Pb>Cu>As>Cd>Hg,其中Cu、Pb和Cd的含量高于长江流域沉积物重金属背景值,静水区江段重金属含量最高;重金属形态占比具有明显差异,研究江段Pb的铁锰结合态占比高达34.99%~43.17%,Cd的离子交换态含量最高,其在合江、江津、巴南和长寿江段沉积物重金属形态总和中的占比分别为17.41%、16.65%、20.56%和18.88%,而As、Hg、Cu和Cr的残渣态含量较高,其中Hg和Cr的残渣态占比分别超过了80%和88%;研究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PLI值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值分别为0.90~1.61和112.49~245.03,其中静水区江段指数值较高。综合结果表明,静水区江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较严重,总体处于中等污染水平,Cd和Pb是主要贡献者,其中Cd具有较大的生物可利用性和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 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近岸向中心海域降低的趋势。Cu、Zn和Pb含量空间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靠近渤海湾海域重金属含量高,离岸距离越远,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Cd含量在靠近黄河入海海域最高,呈现自高值区向东西两边海域减小的趋势。各个站位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较轻,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大小顺序为PbCuZnAsCd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5,表现为低污染水平。除1号站位的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54.44之外,其他站位表层沉积物Hg、As、Cu、Zn、Pb和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小于40,范围为0.39~38.80,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Cu和Zn;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小于150,范围为16.39~79.57。其中,1号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达到79.57。研究表明,此海域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风险指数高值区出现在唐山大清河口海域。  相似文献   

16.
依据2014年8月对山东省近岸贝类养殖区的调查资料,研究了养殖区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6种重金属的含量及富集情况,并对贝类养殖区进行质量及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As、Cu、Cr、Pb、Cd和Hg;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r、Pb、Cu、As、Cd和Hg;贝类体中重金属含量从高到低为Cu、As、Cd、Cr、Pb和Hg.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区海水中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Ⅱ类海水水质标准;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贝类体中Hg、Cd、Pb和Cr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Cu符合Ⅰ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贝类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从大到小为Cu、Cd、Hg、Pb、Cr和As,调查海域贝类体中的Cu、Cd富集系数较高,其他重金属富集系数相对较低.重金属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表明,贝类体中Cd、Pb、As、Cr和Hg的膳食暴露量较低,处于安全范围内,但建议去除内脏后食用.  相似文献   

17.
赤水河主要经济鱼类重金属含量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赤水河鱼体重金属富集现状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食品安全,测定了赤水河茅台江段和赤水江段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大口鲇(Silurus meriordinalis)肌肉和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Cu、Zn、Pb、Cd、Fe、Cr和Mn的含量,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As和Hg的含量。结果表明:大口鲇肌肉中Cu、Zn、Pb、Cd、Fe、Cr和Hg的含量高于黄颡鱼和蛇鮈,3种鱼类肝脏中的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肌肉。所有鱼体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标准,但大口鲇肌肉中Pb和Cd的含量高于欧盟委员会标准。危害指数分析表明:赤水河野生鱼类食用的人体健康风险较小。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的结果表明赤水河鱼体Pb和Cd的污染程度较高,赤水河存在潜在的重金属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2—2013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富屯溪、建溪和沙溪等支流以及干流7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调查数据,对硫化物(AVS)、有机碳及重金属(SEM)等物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站位硫化物两年平均含量在0.461 0~1.814 0μmol·g~(-1)之间,有机碳平均含量在0.76%~1.51%之间,尤溪S5站位硫化物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站位,与此对应有机碳含量也较高,这与沿岸人类活动的强度有关;闽江干流S7站位硫化物含量最低,主要受水动力特征影响。各站位沉积物重金属(Cu、Pb、Cd、Hg和As)含量基本呈现CuPbAsHgCd的趋势,其中Cu和Pb是主要污染重金属。SEM平均含量在0.47~3.58μmol·g~(-1)之间,金溪S2、古田溪S6站位SEM/AVS(摩尔比值)小于1,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较小;其他站位SEM/AVS大于1,生物有效性高,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与水体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阈值比较,单个重金属中Pb和Cd可能产生的生物有效性高于Cu,具有对底栖生物产生毒性效应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2010年3-9月对小江流域消落区的5个断面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小江流域消落区土壤Cu、Zn、Pb、Cr、Fe、Mn均值分别为28.90、72.73、23.58、20.70、35.58*103、517.14 mg/kg。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73,污染等级处于警戒级。小江消落区土壤重金属含量沿程分布以高阳站点较低,黄石站点较高,且大部分重金属含量随高程升高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时间分布上以3、7月各重金属均值含量较高。与2009年相比,2010年消落区土壤重金属Fe、Mn 、Zn含量有所降低,Cu、Pb含量有所增高。利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对5种重金属的相关性和来源进行解析的结果表明,Fe、Mn与其他重金属相关性显著(P<0.05或P<0.01),而Cu、Pb之间也显著相关(P<0.01),Cr与Fe、Mn之外的重金属的相关性都较弱,初步推断Fe, Mn, Zn属于“自然因子”类别元素,Cu、Pb属于“污染因子”类别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