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摘要:【目的】研究在新时代环境下振兴乡村文化的意义与路径。【方法】通过而分析新时期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认为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振兴工作,不仅是农村文化本身的要求,也代表着数亿农民向往美好生活、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渠道。【结果】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现存的问题主要有投入资金不足、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保护不到位、人才队伍不健全、未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等。【结论】为推动我国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构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发展路径时需要通过加强政府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保护并传承乡村本土民俗文化、重视乡村文化事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作用、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农民等途径入手。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根与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传统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基础有待夯实、传承意识有待提升、传承机制有待健全等实践难点,要应用好传承载体、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探索有效形式、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要求,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最后,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一定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进一步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地处中原腹地、拥有天下粮仓美誉的农业大省河南而言,如何将乡村振兴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战略有机融合起来,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本文对比学习欧美国家对于大河流域文明传承与保护的举措,探究在当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中河南应如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并提出相关建议和举措。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农业多功能性的发挥,为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全面分析农业多功能性内容特征,深入研究农业多功能性乡村振兴目标的关联机理,导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农业具有经济、生态、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多功能属性,农业多功能性与乡村振兴目标深度匹配关联,产业兴旺需要农业经济、生态、文化功能提供动力支撑;生态宜居需要农业生态和文化功能回归助力;乡风文明需要发挥农业文化传承功能;有效治理需要农业社会和文化功能保障引领;生活富裕需要农业多功能性全面充分发挥。【结论】实现农业整体功能最大化,全面助力乡村振兴,要放大农业经济功能,促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激活农业生态功能,让农业成为美丽乡村的生态屏障;挖掘农业文化功能,守住乡村发展的根脉灵魂;强化农业社会政治功能,为乡村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存在着大批量的古传统村落,承载着千百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研究黄河流域传统乡村文化空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遗产。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沁阳市九渡村为例,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分析其文化要素与村落空间的关联路径,结合句法理论对九渡村文化空间进行定量分析,为后期村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博物馆是传承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蓬勃发展,并在投资、建设、运营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同时也呈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缺乏、人才短缺、制度不全、功能不足等,为此,建议设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专项资金、成立农耕文化博物馆专家指导委员会、构建农耕文化博物馆发展联盟、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推动中国农耕文化博物馆的整体提升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文章采用SWOT分析法对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优劣势进行分析,对山西省乡村旅游的后续发展提供决策性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通过提出乡村振兴中新时代乡贤治理的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视野下构建良好的村治格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一个视角。【方法/过程】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传统乡贤治理的"失灵"及其成因,梳理了新时代乡贤的类型、特征及作用,通过对比传统乡贤和新时代乡贤的不同点,提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乡贤治理的实现路径。【结果/结论】随着我国进入"城乡中国"阶段,由于"熟人社会"的解构、"物化思想"的泛滥、基层组织的失信、传统良俗的淡化等问题,传统乡贤治理面临"失灵"的现状,而新乡贤正开始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从硬件化、软件化和可持续化3个方面为新时代乡贤治理提出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大背景下,农耕文化受到全球化浪潮和现代文明文化的冲击,其保护传承仍面临诸多困境与挑战。涉农高校肩负着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大力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涉农高校学生是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素。笔者以四川省5所涉农高校为例,调查分析涉农高校学生对农耕文化的认知现状和影响因素,为促进将农耕文化宣传教育融入高校基础教育,推进农耕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利用与传承,使涉农高校学生通过农耕文化教育能怀有大局观,树立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等方面提供参考理论依据。家庭基础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分别在认知启蒙阶段和认知重构阶段影响涉农高校大学生对传农耕文化认知;经过高校对农耕文化思政教育价值和文化育人路径的多年探索后,不仅增强了涉农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提升了优秀农耕文化带来的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助于培养乡村人才、重塑淳朴民风、建设生态乡村。在现代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优秀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主体流失、话语体系缺失、价值认同危机的生存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塑造优秀农耕文化场域、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等对策来实现中华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在新时代被提升为重要战略,在这个背景下,乡村文化的价值亟待从新的高度认知、发掘,这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传承千年,价值认同是其传承接续的精神内核,丰富多元是其繁荣进步的内在动力,融合提升是其创新发展的科学途径。乡村文化面临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日渐淡化、多元化内容表达日益趋同、乡村文化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亟待加强等现实的困厄。对此,应该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要求,对乡村文化的价值内涵进行整合和提升,使乡村在文化驱动下后发快进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耕文化灿烂辉煌,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全面推进,如何做好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弘扬并继承传统农耕文化,使农耕文化不被遗忘,永存人心,本文从传承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出发,浅析其重要价值意义,通过列举现今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难点,提出在农业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有效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路径,进而为推动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有机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数字技术的应用对镇平县杨营镇乡村治理及公共服务的影响,为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等地区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借鉴。【方法】以杨营镇为例,对其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现状、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应用数字技术,构建数字化乡村治理平台;以党建为中心,建立一体化、全覆盖网络信息平台;用互联网将乡村产业和社会服务连接起来。不仅能缩小智能终端与老年人之间的数字鸿沟,而且可以更好的解决杨营镇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养老系统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管理,以及特色产业向外传播效率低等问题。【结论】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能够为空心村、人口老龄化地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保障,并对有效解决乡村治理困境,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既有景观功能、服务功能,又是乡村地域文化的载体,挖掘其规律与特征,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村容风貌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方法】在解读公共空间的概念和国内外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与功能变化,以及传统公共空间的布局特点,归纳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特征对当前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结果、结论】得出当前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不仅要遵循因地制宜、生态环保、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也要继承与运用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空间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采取一定的文化传承措施。希望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运用,可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发扬与继承地方传统文化,并对以后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使绿色金融更好地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方法】本文研究乡村治理效果以及新型农业发展进程,根据目前乡村战略中出现的金融供需矛盾、乡村振兴配套政策及措施不完善等难点,提出绿色金融助力甘肃省乡村振兴背景下金融机构的相关措施,如提高乡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素质、做好内部培训宣传工作,提高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应当吸引新型人才前往乡村金融机构任职,提升其工作待遇水平,为工作队伍提供新的人力资源支持。【结果】通过确保农业商业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速度,增加金融支持力度,为生态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资金支持。【结论】开展绿色金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的有效实施提供更多的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实施,传统农耕文化终于重回公众视野,2018年四川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农耕文明,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也重申乡村文脉不能断。本文通过对川西平原农耕文化特征的研究,剖析黄龙溪古镇景观改造方案的内容,总结农耕文化在古镇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耕文化传承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社会智慧的结晶,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本研究通过分析农耕文化的传承意义,凸显传承农耕文化的必要性。尝试基于农耕文化的经济学属性,借鉴"公地悲剧"的解决策略,提出了九种农耕文化传承模式与实践案例,即罚款与补贴模式、名录保护模式、文物保护模式、农民退出模式、社区主导开发模式、公司主导开发模式、综合开发模式、博物馆模式、文化礼堂模式,为各地农耕文化传承提供适宜的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从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出发,提出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创造性,加强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主体保障,促进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黄连及其药用价值着手,研究其传统知识、农业生物遗传资源、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以及涉农专利、商标等农业知识产权资源。分析黄连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黄连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农耕文化传承发展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9):219-22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伟大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乡村振兴,离不开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之脉,要在充分把握其精神特点基础上,深入研究其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举措,让农耕文化在传承中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