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明稻田养殖模式下投饵与不投饵鲤鱼的生长指标及经济效益,为稻田综合种养提供科学依据,在凯里市碧波镇白秧坪村以水稻品种宜香优2115、本地自繁鲤鱼苗为试验对象,开展稻田养殖鲤鱼投饵与不投饵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种植密度9 000株/667m2、投放鱼苗15 kg/667m2条件下,投饵稻田水稻产量为622.38 kg/667m2,比不投饵增产13.54 kg/667m2;鲤鱼生长指标明显高于不投饵稻田,产出鲤鱼67.31 kg/667m2,比不投饵增加37.78 kg/667m2;投饵稻田的纯收入比不投饵稻田增加1 337元/667m2。稻田养殖鲤鱼投饵能增加水稻产量、促进鲤鱼生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高体革鯻养殖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半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体重为50~100 g的高体革鯻苗种的影响。试验设置3个密度组:低密度组100尾/m3(5 kg/m3)、中密度组260尾/m3(13 kg/m3)和高密度组360尾/m3(18 kg/m3)。研究表明:各密度组中试验鱼的生长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生长效率、特定生长率和日增重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明显降低;大小变动系数和饵料系数随着养殖密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加。对试验鱼的生理指标分析表明,试验初期,密度对试验鱼血清中的皮质醇、补体C3、谷草转氨酶(ALT)和谷丙转氨酶(AST)有显著影响;试验结束时,3个密度组试验鱼血清中的皮质醇、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没有明显差异。综合对检测指标的结果分析,认为本试验条件下,体重50~100 g的高体革鯻幼鱼的比较适宜的养殖密度是260尾/m3。研究亮点:(1)高体革鯻是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的优良淡水养殖品种,比较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但关于其适宜养殖密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高体革鯻幼鱼的适宜养殖密度,希望为生产提供理论基础。(2)不仅分析了常规的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将部分生产指标一并纳入分析,作为评价养殖密度适宜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循环水养殖模式在大菱鲆养殖业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流水养殖模式和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密度、成活率、饵料系数及成本进行比较。[结果]经过60 d养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菱鲆的养殖密度由15.65 kg/m2增加到24.09 kg/m2,成活率99.52%,饵料系数0.71,养殖成本为18.78元/kg;流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由7.36 kg/m2增加到11.68 kg/m2,成活率97.91%,饵料系数0.77,单位成本为24.28元/kg。[结论]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的效果比流水养殖更好。  相似文献   

4.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生态及经济效益,开展了大宗淡水鱼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研究。对试验过程中水质理化指标、养殖结果和养殖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期间通过有效的水质调控技术手段,能保证养殖期间水质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重铬酸钾指数(CODCr)等理化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及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大宗淡水鱼类每667 m2平均产量达1 668 kg,产值21 859元,利润5 418元。结果表明,通过对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采取有效的水质调控手段,能较好的改善养殖水质,提升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混养密度对中华绒螯蟹与红螯螯虾生长特性及养殖效益的影响,为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池塘空间利用率及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提供参考。【方法】在密度为1 000只/667m2的中华绒螯蟹养殖塘中混养不同密度(低密度600只/667m2、中密度900只/667m2、高密度1 200只/667m2)红螯螯虾,分析混养状态下红螯螯虾和中华绒螯蟹的生长特性及经济效益。【结果】红螯螯虾混养密度600只/667m2、900只/667m2、1 200只/667m2的回捕率分别为83.58%、81.17%和73.04%,高密度组显著低于其他2组;红螯螯虾平均体质量随混养密度增大呈减小趋势,低中高3个混养密度组红螯螯虾体质量分别为55.27 g/只、45.47 g/只和31.82 g/只,各密度组间差异显著;红螯螯虾平均产量分别为27.72 kg/667m2、33.22 kg/667m2和27.89 kg/667...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似鲇高原鳅在循环水系统中的最适养殖密度,为人工繁殖似鲇高原鳅的规模化养殖提供参考数据.[方法]似鲇高原鳅初始体重为(88±5)g/尾,养殖密度为1.27、2.54、3.81、5.08、6.35、7.62和8.89 kg/m2,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似鲇高原鳅特定生长率、增重率、饵料系数、存活率、脏体比和肝体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养殖鱼类群体体长和体重等指标出现分化,养殖密度与肝体比和脏体比呈负相关,循环水养殖适宜密度为6.35 kg/m2.[结论]不同养殖密度差异体现在肝体比和脏体比方面,从成本和效率出发,综合增重率、饵料系数等生长指标,推荐养殖密度为6.35 kg/m2,养殖上市前应该进行适当肥育,以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墨吉明对虾(Fenneropenaeus merguiensis)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设置4个养殖密度(120、180、240、300尾/m2),在养殖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养殖30 d后对4个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墨吉明对虾进行生长性状测量及存活率统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探讨墨吉明对虾最适养殖密度.[结果]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增长有显著影响(P<0.05).G120组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速度显著优于其他密度组,增长率(GR)和增重率(WGR)分别高达36.54%和158.53%;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与密度的呈负相关(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特定生长率逐渐下降,G300组的特定生长率最低,为(2.09±0.57)%,与其他密度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极显著(P<0.01);饵料系数(FCR)与养殖密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即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增大,G300组的饵料系数仅为3.37±0.53,低于其他3组.不同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P<0.05),当养殖密度高于240尾/m2时死亡率高达40%,严重影响墨吉明对虾的存活率.[结论]当养殖密度为120尾/m2时,虽然各测量指标最大,但空间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养殖密度为180 ~ 240尾/m2时,各生长性状测量值相对较高,且有利于墨吉明对虾工厂养殖空间利用率,因此应选180 ~ 240尾/m2作为墨吉明对虾工厂化养殖最适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9.
罗非鱼不耐低温,秋末冬初,当水温降至15℃时,需及时起捕上市,这样罗非鱼养殖池实际只利用半年。而鳜鱼冬季虽摄食减少、生长速度减缓,但仍持续生长,且此阶段种苗价格较低、饵料丰富。我镇通过多年实践,利用罗非鱼养殖池的空闲期养殖鳜鱼,至翌年5月份鳜鱼价格相对较高时上市,有效地提高了池塘产出率,亩效益比单养罗非鱼或鳜鱼增加3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海南中部地区室外水泥池山泉微流水香鱼养殖技术,主要包括养殖前准备、苗种放养、饲料投喂、筛选分池、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和日常管理等。经4个多月的养殖,本试验200 m2养殖水体收获香鱼1 159.0 kg,单产5.8 kg/m2,平均规格66.5 g,成活率87.1%,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稻田养鱼与水稻种植的相互促进作用并同时确定稻田养殖鱼类的最适放养密度,用禾花鲤为试验鱼开展了为期130 d稻田养殖试验。设计了水稻单作组和3个不同放养密度(1.50万、2.25万、3.00万尾/hm2)的稻鱼共作组,通过对比分析种养前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组成的差异,以此来评价鱼类养殖对水稻种植的有益效果;并通过平均规格、特定生长率、成活率、饵料系数和微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来确定稻田养殖禾花鲤的最佳放养密度。结果表明,1.50万尾/hm2密度组的禾花鲤成活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鱼的生长速度最快。水稻单作组的稻谷产量显著高于稻鱼共作组,但收益显著低于稻鱼共作组。种植前后,水稻单作组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幅明显低于稻鱼共作组,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的变幅显著高于稻鱼共作组,而土壤总氮、磷、钾含量变幅又无显著性差异。在种养周期前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均相对于种养前期有所增加,且稻鱼共作组增幅显著高于水稻单作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Latescibacteria...  相似文献   

12.
为获知不同养殖参数放养密度、水草覆盖率及饲料蛋白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设计探讨其在不同放养密度(8、12、16尾/m2)、水草覆盖率(20%、40%和60%)及饲料蛋白水平(28%、30%和32%)组合条件下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放养密度为16尾/m2时,虾末体质量和增长率显著低于低密度处理组(8、12尾/m2)(P<0.05)。成活率在最大密度组显著降低(P<0.05),2个低密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水草覆盖率为40%时克氏原螯虾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高于20%和60%组(P<0.05)。40%水草覆盖率处理下克氏原螯虾血清白蛋白(ALB)含量均在16尾/m2密度组显著下降,其他血清生化指标含量均无显著差异。20%、60%水草覆盖率处理下白蛋白(ALB)含量变化趋势与40%水草覆盖率处理相同,但...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蚯蚓不同接种密度对蚯蚓繁殖生长及蚯蚓粪转化速度的影响,以蚯蚓接种密度为试验因子,设每1 m2蚯蚓接种量分别为0.25、0.50、0.75、1.00、1.25、1.50 kg 6个接种密度处理,以研究不同接种密度对蚯蚓繁殖生长及蚯蚓粪转化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每1 m2蚯蚓接种量为1.5 kg时,蚯蚓的繁殖生长情况较好,产量最高,为11.64 kg;蚯蚓养殖物料转化为蚯蚓粪所需时间最短为57 d,产量最高为0.94 m3;蚯蚓粪肥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于2021年5—11月在舟山市朱家尖寨峰山海区,采用3口周长40 m、深度7 m的深水网箱对平均规格209.5 g·尾-1的舟山“岱衢族”大黄鱼进行了养殖试验,试验期间全程投喂配合饲料。经过6个月养殖,平均体重达562.8 g·尾-1,养殖成活率约85.8%,饵料系数约1.76。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小网箱比较,深水网箱养殖的舟山“岱衢族”大黄鱼体色呈天然金黄色,更接近于野生品质,售价平均增加20元·kg-1以上,且养殖过程中病害较少;本次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黄颡鱼池塘高密度高产高效养殖技术,通过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大规格商品鱼池塘主养试验,分析比较其养殖密度与生长速度及生产投入与产出效益,结果表明:8到9月放养鱼种18万尾/hm2(规格200尾/斤),次年9-10月可产规格150-200g/尾大规格商品鱼;使用饲料蛋白质含量40%-42%,饵料系数1.4;主养品种黄颡鱼平均单产18750kg/hm2,产值51.795万元/hm2,利润18万元/hm2;养殖的黄颡鱼生长快、成活率高、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一种海水生态混养模式,以碱蓬(Suaeda glauca Bunge)、黑鲷(Sparus macrophslu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养殖对象,通过设置碱蓬-菲律宾蛤仔、碱蓬-黑鲷、碱蓬-黑鲷-菲律宾蛤仔、黑鲷-菲律宾蛤仔4种混养模式(黑鲷鱼苗养殖密度为155尾/m3、菲律宾蛤仔养殖密度为75 ind./m2),在养殖过程中监测各体系水质指标以及养殖对象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碱蓬-黑鲷体系、碱蓬-菲律宾蛤仔养殖体系具有较强的水体自净能力,水体氨氮、总磷、亚硝酸盐氮含量在养殖后期均呈现下降趋势,两种体系呈现较好的稳定性,而菲律宾蛤仔与黑鲷混养的两种体系水质指标较差,养殖对象死亡率高,系统缺乏稳定性。在黑鲷鱼苗155尾/m3、菲律宾蛤仔75 ind./m2密度条件下适宜建立碱蓬-黑鲷或碱蓬-菲律宾蛤仔混养模式,体系中碱蓬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而且可以增加养殖水体溶解氧含量、稳定养殖水体pH。  相似文献   

17.
凡纳滨对虾塑料地膜高位池养成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国强 《农技服务》2009,26(7):91-92,107
2年来,用0.54 hm2的试验池,进行了4茬凡纳滨对虾塑料地膜高位池养成试验,通过池塘建设、基础饵料培养、苗种选择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等措施,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1茬布苗密度105万尾/hm2,经74~76 d饲养,成活率89.2%,饵料系数0.895,商品虾规格76~82尾/kg。第2茬布苗密度150万尾/hm2,经116~122 d饲养,成活率89.3%,饵料系数1.21,商品虾规格50~78尾/kg,4茬养殖共获商品虾35 400 kg,平均每茬单位面积产量16 389 kg/hm2,盈利(未扣除固定资产)510 900元,每茬利润达236 528元/hm2。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从国外引进的Kona Bay、OI、SIS和环球4种品系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1代虾苗的养殖效果进行评估,分别在150、300尾/m2两种养殖密度下进行56 d的养殖试验,对各品系的养殖参数,包括存活率、总增重、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养殖密度下,Kona Bay品系综合养殖效果最好,低、高养殖密度养殖皆宜;环球品系与OI品系在高养殖密度条件下的存活率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条件下(P0.05),且养殖密度增加对其总增重影响不明显(P0.05),OI品系甚至出现负增长,表明两者不适合高密度养殖;高养殖密度对SIS品系成活率、总增重、饵料系数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高养殖密度有利于其养殖后质量变异系数的降低,SIS品系比较适合高密度养殖。  相似文献   

19.
以鲜活鱼为饵料,分两阶段进行了大规格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种苗的分级培育试验。第一阶段(鳜鱼种苗全长0.6~1.5 cm)以人工繁育的团头鲂水花为饵料,进行水泥池鳜鱼种苗一级培育,设置4 000、5 000、6 000尾/m2 3个密度梯度;第二阶段(鳜鱼种苗全长1.5~5.0 cm)以配套培育的麦鲮为饵料,进行池塘鳜鱼种苗二级培育,设置60、75、90尾/m2 3个密度梯度。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以5 000尾/m2密度组的生长快、存活率较高(86.67%)、规格整齐,饵料鱼规格为0.3~1.0 cm;第二阶段以75尾/m2密度组的生长快、存活率较高(80.67%)、规格差异小,饵料鱼规格为1.0~3.5 cm。因此,利用水泥池和池塘分级培育大规格鳜鱼种苗可有效解决鳜鱼种苗规模化培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虾塘种稻模式可在保持池塘养殖规模的同时,有效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实现虾塘养虾与利用水面种植水稻的双增产双丰收,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本研究从虾苗投放、水稻品种、水稻栽种、日常管理、病害防治、捕捞上市、水稻收割等方面将该技术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共6 670 m2的虾塘内放养体长1 cm的红螯螯虾苗,每667 m2放养5 000尾,养殖6个月后每667 m2产出商品虾126 kg,获得收益12 600元。通过浮板的形式共种植水稻480 m2,产出水稻349 kg,米200 kg,稻米售价20元·kg-1,共获得收益4 000元。若以池塘面积计算,每667 m2产出稻米为400元。若以浮板面积计算,每667 m2产出稻米为5 558元。667 m2总成本为7 700元。即该养殖模式不影响虾的产量,667 m2可增收5 300元,投入与产出比为1∶1.69(若以浮板面积计算,则增收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