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饲料工业》2017,(13):28-31
为了确定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L)最适留茬高度,试验针对留茬高度影响根部储藏性物质含量和返青率2个因素进行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期的延续,不同留茬高度处理根部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V型变化,丙二醛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2)根部可溶性糖、丙二醛、脯氨酸含量与紫花苜蓿抗寒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考虑,建议各茬苜蓿留茬高度以8~11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及返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发育及翌年返青的影响,本试验以"金皇后"紫花苜蓿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不同刈割次数下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储藏性营养物质含量及越冬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可促进紫花苜蓿主根直径增粗,刺激根颈分枝数的再生,但抑制苜蓿侧根总数的发生并使其向土壤表层集中;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根系干重和体积总量减少,根内储藏性物质含量及翌年返青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生产中在追求高产的同时,应科学合理控制刈割次数,以确保苜蓿利用年限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对分枝性能及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硅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硅对紫花苜蓿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硅可增加紫花苜蓿根系侧根的数量,从而增加根系的体积和生物量,同时施硅促进了根颈直径的生长;其中,根系体积增加33%~55%,根系生物量增加350以上,侧根总数的最大增幅可达2倍以上,根颈直径最大增幅高达1.25倍.说明施用硅可促进紫花苜蓿根系的生长,从而增加了获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增强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7.
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3~2004年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进行了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翌年生长及草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翌年返青率的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刈割次数对翌年各茬草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的影响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同时,年内各茬次之间的株高、分枝数、干草产量均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综合2年试验结果认为,研究地区灌溉条件下种植紫花苜蓿年内刈割3~4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变换留茬高度对多年生黑麦草再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付秀琴  王梅 《草业科学》2014,8(5):927-934
以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留茬高度刈割处理下草地群落、功能群和主要优势物种补偿性生长的响应模式。研究表明,刈割能提高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地上生物量,高茬(12 cm,HC)和低茬(6 cm,LC)刈割均能实现群落地上生物量正补偿性生长;禾草和杂类草在低茬和中茬(9 cm,MC)等较大刈割强度下仍能获得较高补偿性生长;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在高茬及中茬等适度刈割处理下为超补偿生长模式,补偿指数G/C分别为1.20和1.23,在低茬刈割下为低补偿模式(G/C=0.98)。表明豆科牧草的补偿性生长受刈割强度影响较大,在草地管理过程中可通过合适的留茬高度来提高豆科牧草的产量。而菊科类植物在3种留茬高度下均表现为G/C1(介于0.31~0.48),显示出明显的欠补偿特征。通过对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地上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分配关系分析发现,禾草类地上补偿性生长有可能是通过改变植株的生物量分配模式来实现的;杂类草和菊科植物则是由地上部分生长与根系协同生长完成;刈割对豆科植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上部分,其根系生长具有相对独立性。群落和功能群水平的地上生物量补偿性生长最终都是由各优势物种不同响应模式来实现的。该研究结果对于解释放牧和刈割等利用方式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种群结构变化、生物量构成和再生特性影响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留茬高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置留茬高度分别为 0、6、12cm 3个处理 ,对闽牧 4 2牧草影响的结果表明 :留茬高度为 6cm时 ,闽牧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干草产量分别是 12 9 1株 /m2 和 4 1 83t/hm2 ;0cm时 (与地面平割 ) ,可明显降低闽牧 4 2牧草的平均再发植株数 (P <0 0 1) ,进而显著降低牧草的产量 (P <0 0 5 ) ,与留茬高度 6cm相比 ,平均干草产量下降了 13 3% ,再发植株数降低了 13 2 %。而留茬高度为 6cm和 12cm之间的平均干草产量差异不大 (P >0 0 5 ) ;留茬高度对闽牧 4 2营养成分和生长速度的影响均不显著 (P >0 0 5 )。故收割时适宜的留茬高度为 6cm。  相似文献   

11.
12.
为了研究刈割措施对紫花苜蓿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及返青率的影响,本试验以留茬高度5~8 cm为对照组设置0、2~5 cm、8~11 cm三个留茬高度处理;以一年刈割4次为对照组设置一年刈割1次、2次、3次三个刈割频次处理,测定各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翌年测定各处理组的返青率。结果表明: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刈割最后一茬紫花苜蓿后,A3(刈割留茬高度为8~11 cm)处理根系内可溶性糖含量和返青率值分别为89.41 mg/g和81.2%,B3(一年刈割3次)处理为81.87 mg/g和86.6%,均为各处理组中最优值。基于刈割措施会极显著影响返青率,本试验推荐银川地区以一年刈割3次为宜,末茬留茬高度8~11 cm。  相似文献   

13.
营养水平对紫花苜蓿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峥  张昆  唐海洋  沈益新 《草地学报》2015,23(5):951-956
为明确施肥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生长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分析了5种营养浓度(0.1,0.2,0.3,0.4和0.5倍Hoagland营养液)水平对紫花苜蓿(品种:标杆、WL-525HQ、超音速和WL-903)苗期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1和0.2倍Hoagland营养液处理的平均根长、根尖数、根体积和根表面积均大于0.4和0.5倍营养液浓度处理;但是平均根直径、根干重,及株高和茎叶干重均随营养液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根冠比受营养水平差异的影响较小。分析结果说明,高营养水平虽不利于紫花苜蓿苗期侧根的发生和生长,但显著促进紫花苜蓿小苗地上部的生长,并增加了根系的干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4.
留茬高度对骆驼刺生长发育和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留茬高度对单株和不同分布密度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灌丛地上部生长动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骆驼刺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合理刈割方式。结果表明:齐地面刈割后株高、冠幅及地上部鲜重在不同月份均高于留茬-5cm,尤其在地表基本裸露的5月。此外,齐地面刈割使骆驼刺新生枝条的萌动生长时间提前,对其再生性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留茬高度对骆驼刺产草量的影响因灌丛分布密度而异,密度在0.44~46和0.36~0.38株·m-2时以齐地面以下5cm刈割时产草量较高,在0.41~0.42和0.33~0.34株·m-2时以齐地面刈割时较高。此外,骆驼刺的生长季(5-9月)和起沙风的频发期相耦合,因此兼顾骆驼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荐在9月份以后对骆驼刺进行齐地面刈割。  相似文献   

15.
留茬高度对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试验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在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生产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牧草的枯死率与留茬高度呈正比关系,在不同留茬高度下,草地牧草青绿物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呈抛物线形式变化;青绿牧草产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随留茬高度的上升而下降,而死亡物质的数量占牧草产量的百分比随留茬高度的上升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酸铜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根系生长的胁迫作用以及酸铜离子对紫花苜蓿危害的临界浓度,以非秋眠型紫花苜蓿品种"甘农5号"为研究对象进行酸性条件下铜离子胁迫浓度的种子萌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u2+浓度的增大,紫花苜蓿种子萌发指标和根系指标均不同程度的减小,其中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极显著指数递减(P0.01);根据相对发芽率回归方式推导紫花苜蓿Cu2+半致死浓度为107mg/L,致死浓度为308mg/L。Cu2+胁迫浓度达到6.250mg/L时,幼苗的根系指标出现跳跃式下降,耐性指数显著下降,Cu2+6.250mg/L(pH 5)是紫花苜蓿胚根生长的敏感浓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紫花苜蓿品质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的最佳刈割模式,本研究在紫花苜蓿返青后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对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下紫花苜蓿的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现蕾期和初花期具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较低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其相对饲喂价值较盛花期分别提高了12.57%和15.66%(P0.05);(2)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下降但营养品质增加,在7.5 cm和10.0 cm显著高于5.0 cm和2.5 cm,前二者相对饲喂价值分别较2.5 cm提高了5.84%和8.16%(P0.05);(3)无论是现蕾期、初花期还是盛花期刈割苜蓿,不同的茬次之间品质差异均较大,其中以第一茬苜蓿品质最佳;(4)结合产业化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要求,以现蕾期5.0 cm留茬和初花期7.5 cm留茬较合理。  相似文献   

18.
19.
对生产上常用的几个一年生牧草进行留茬高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留茬高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很大,其中籽粒苋的最佳留茬高度为50cm,苦莫菜20cm,御谷15cm,菊苣5cm。  相似文献   

20.
播量与留茬高度对老芒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播量和留茬高度对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栽培草地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分析评价了肃南牧区3个不同播量处理的老芒麦在5种留茬高度处理下的再生性能,产量性状和粗蛋白质(CP)、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3个品质性状。结果表明,播量对老芒麦再生性能、草产量、粗蛋白质产量、ADF和NDF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而对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且各指标均在播量S2(45kg·hm-2)处理下表现最好。留茬高度则对其都有极显著的影响,且各指标均在留茬高度H6(6 cm)处理下表现最好。两者的互作对再生强度、草产量和ADF含量影响极显著。总体而言,肃南牧区老芒麦栽培草地的利用,在播量45 kg·hm-2、留茬高度6 cm时,不仅再生性能好、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