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肉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该病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1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高达95%,死亡率约80%。1病原导致DVH的病原为DHV,研究表明DHV可分为DHV-Ⅰ、DHV-Ⅱ和DHV-Ⅲ三种血清型,其中DHV-Ⅰ、DHV-Ⅲ同属小RNA病毒科,而DHVⅡ属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2.
基因C型鸭肝炎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将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分为3个血清型.1型(DHV-1)属于小RNA病毒科中为DHV-1成立的一个新属[1-3].2型(DHV-2)已被改称为鸭星状病毒1型(duck astrovirus 1, DAstV-1)[4],对其聚合酶基因部分序列的分析可支持该分类[3,5].虽然3型(DHV-3)仍被ICTV(2005)归属于小RNA病毒科[6],但其聚合酶基因亦具有星状病毒的特点[3,5],因此,不宜再将DHV-2和DHV-3称为DHV的2个血清型.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的致病病原包括鸭肝炎病毒(DHV)和鸭星状病毒(DAstV)[1-2].DHV可分为血清1型[3-5]、台湾新型[6]和韩国新型[7],分别对应于基因A型、B型和C型[8].DAstV指传统的DHV血清2型(DHV-2)[9-11]和3型(DHV-3)[12] (Knowles,个人通讯),其中DHV-2已更名为DAstV-1[2].为避免混淆,已建议将鸭肝炎病毒改称为鸭甲肝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DHAV)[13],而DHV-3也应更名为DAstV-2.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表面不同程度的出血.鸭肝炎病毒在1949年首先发现于美国长岛[1],传统上多将该病毒分为3个血清型,分别为Ⅰ型、Ⅱ型和Ⅲ型(DHV-Ⅰ、DHV-Ⅱ和DHV-Ⅲ),其中中国主要流行DHV-Ⅰ,而DHV-Ⅱ主要流行于英国,DHV-Ⅲ只发现于美国.研究表明,Ⅰ型与Ⅱ型在形态学及基因型上无任何相关性;血清中和试验表明,Ⅰ型与Ⅲ型之间也不存在抗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其肝脏常有特征性的出血性病变[1]。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 irus,DHV)是本病病原,目前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未确定种[2],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呈世界范围分布,Ⅱ型仅限于英国,Ⅲ型则限于美国[3]。DHV还存在一类毒株,与Ⅰ型仅有部分血清学相关性,Sandhu等(1992)称之为Ⅰ型的变异株,命名为Ⅰa型[4]。我国自1958年发生鸭肝炎[1],迄今已流行近半个世纪。1984年郭玉璞等确定我国存在Ⅰ型[5],此后多认为我国流行Ⅰ…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目前,认为本病包括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由Ⅰ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引起,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三者在抗原上互不交叉,但引起的症状与病变很相似。Ⅰ型鸭肝炎病毒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发展,其VP1蛋白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蛋白,位于病毒衣壳的表面,是小RNA病毒中的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播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简称鸭肝炎。至少可以由3种独立的病毒引起,分别为I型鸭肝炎病毒(DHV-1)、Ⅱ型鸭肝炎病毒(DHV-2)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3),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而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8.
Ⅰ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其肝脏常有特征性的出血性病变.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是本病病原,目前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未确定种,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呈世界范围分布,Ⅱ型仅限于英国,Ⅲ型则限于美国.DHV还存在一类毒株,与Ⅰ型仅有部分血清学相关性,Sandhu等(1992)称之为Ⅰ型的变异株,命名为Ⅰa型。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制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基本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 (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各品种雏鸭高致死率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患病雏鸭在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现斑点样出血为特征。 2流行要点   鸭肝炎病毒具有三个在抗原性上互不相关的血清型 :Ⅰ、Ⅱ和Ⅲ型。其中Ⅰ、Ⅲ型属于小 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在国外, DHVⅠ型最初于 1949年发现于美国,其后陆续传遍世界各养鸭基地,并在美国 (1988)、印度 (1967)和埃及 (1978)发现其变异毒株。其中美国变异毒株已被证…  相似文献   

10.
正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内的雏鸭~([1])。DHV主要包括鸭甲型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A virus, DHAV)、鸭星状病毒1型和2型,其中DHAV属于小RNA病毒科的禽肝炎病毒属~([2])。根据中和试验检测结果,DHAV可分为3个血清型:DHAV-1、DHAV-2和  相似文献   

11.
Ⅰ型鸭肝炎病毒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播性的传染病.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呈世界性分布,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对养鸭业危害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从Ⅰ型鸭肝炎病毒的病原特点、分类地位、分离培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等方面,介绍了DHV-Ⅰ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12.
根据Ⅰ型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Ⅰ)ZJ-Ⅴ株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EF382778),设计了一对扩增RNA聚合酶基因(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的特异性引物,以ZJ-Ⅴ株基因组为模板,扩增DHV-Ⅰ的RdRp基因。运用DNAStar软件对ZJ-Ⅴ株病毒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其他不同DHV毒株的RdRp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ZJ-Ⅴ株与A型DHV-ⅠR85952株(DQ226541)的同源性为97.1%,亲缘关系最近,与2株台湾新型(B型)DHV之间为76.9%和77.0%,与C-GY株和4株韩国新型(C型)DHV株之间为76.2%~76.5%,亲缘关系较远。将RdRp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ET-RdRp,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RdRp蛋白分子量约为65 kDa,Western blot检测证明RdRp蛋白能与Ⅰ型鸭病毒性肝炎阳性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本文为进一步研究DHV-Ⅰ的复制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鸭肝炎流行动态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肝炎(Duck hepatitis,DH)又称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并具有肝脏肿胀、出血,胆囊充盈,胆汁颜色变淡等病理变化。鸭肝炎呈世界分布,其病原具有三个抗原性互不相关的血清型(血清Ⅰ型、Ⅱ型、Ⅲ型)。我国自1958年在上海发现本病,至1996年前后,各地暴发与流行的鸭肝炎病原均属于标准DHV-Ⅰ型,其疫情可以被标准DHV-Ⅰ型疫苗及抗体良好控制。1996年福建林世棠报道在福…  相似文献   

14.
为了快速鉴别诊断Ⅰ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根据NCBI中发表的DHV毒株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针对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疾病快速诊断中心保存的DHV-Ⅰ型和DHV-Ⅲ型毒株进行了RT-PCR双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同时对两种血清型的DHV分别扩增出440 bp和642 bp的特异性条带,灵敏性可以达到18.7×10-1ng/μL;利用该方法对鸭瘟病毒、小鹅瘟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新型鸭肝炎病毒进行扩增,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所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可用于DHV-Ⅰ型和DHV-Ⅲ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正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鸭肝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它病程短,发病率高,传播快,死亡率高。鸭肝炎病毒(DHV)有Ⅰ、Ⅱ、Ⅲ3个血清型,其中Ⅰ型、Ⅲ型为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病毒,Ⅱ型为类星状病毒。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在我国流行的病原多为Ⅰ型鸭肝炎病毒。此病一年四季内均有发生,但常发生在春或冬季。本病主要通过消化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肝炎(英文简称DVH)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点为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神经症状。其中我国以I型鸭病毒性肝炎(DHV-1)流行最为严重,危害最大,因此本文仅介绍DHV-1。1病原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原I型鸭肝炎病毒(DHV-I),属于小RNA病毒科,含单股RNA。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新型鸭肝炎病毒(DHV)基因组变异情况,本研究将广东地区分离到的1株,山东地区分离到的2株与1型DHV(DHV-1)无抗原交叉性的新型DHV(N-DHV)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N-DHV基因组全长7786nt~7788nt,仅有一个ORF,其结构具有典型的微RNA病毒科病毒基因组特征。ORF编码一个2251aa的聚合蛋白,该蛋白经3Cpro切割产生3个结构蛋白(VP0、VP3、VP1)和8个非结构蛋白(2A1、2A2、2B、2C、3A、3B、3C、3D)。与其他N-DHV毒株及DHV-1的抗原性相关VP1蛋白氨基酸序列比对表明,3株病毒之间及与国内分离的N-DHVG株的同源性均在98%以上,与韩国N-DHV同源性均大于92%,与中国台湾地区N-DHV同源性为80.1%~80.9%,与DHV-1的同源性为76.9%~77.3%。3株病毒与韩国N-DHVVP1氨基酸差异位点主要集中在C-端的高变异区。依据微RNA病毒科人肠病毒属血清型分型标准,GD株、SD01株、SD02株与韩国N-DHV和G株属于同一血清型,而与DHV-1和中国台湾地区新型DHV属于不同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18.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患鸭主要表现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本病传播迅速,常给养鸭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血清型,三型DHV无交叉中和或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又称古典型,常  相似文献   

19.
<正>口蹄疫病毒(Foot and mouth disease virus,FMDV)是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该病毒以复制能力高、潜伏期短并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播为特点[1]。在世界范围内共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流行,分别是A、O、C、亚洲Ⅰ型以及南非Ⅰ型、南非Ⅱ型、南非Ⅲ型[2]。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FMD)是由FMDV引起的一种对牛、  相似文献   

20.
<正>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患鸭主要表现死前发生痉挛,头向背部后仰,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本病传播迅速,常给养鸭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1病原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血清型,三型DHV无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