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由湖北省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沙市分所和宜昌市水产研究所、宜昌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四川省长寿湖水产研究所等组成的中华鲟人工繁殖协作组,继坝下人工催产中华鲟成功之后,将孵出的39.5万尾鲟鱼苗在环道里经20多天的饲养  相似文献   

2.
鲟科鱼类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如苏联,鲟渔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年仅鱼仔酱出口所换取的外汇就超过15亿美元。近年来,鲟渔业在美国、西欧也普遍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1998―2008年孵出的子一代(F1)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为材料,研究了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年龄10~20龄的492尾人工养殖子一代中华鲟体重为30~169 kg,体长为140~258 cm,肥满度为0.77~1.26,体长(L)与体重(W)之间的关系式为W=1×10~(–5)L~(2.9658) (R~2=0.9076,n=492)。74尾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成熟比例为15.04%,成熟个体中雄鱼体重[(60.73±14.53)kg]和体长[(172.27±13.46)cm]均小于雌鱼体重[(88.39±29.14)kg]和体长[(193.37±18.90) cm];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10龄,平均为(14.96±1.93)龄,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12龄,平均为(17.84±1.80)龄。雄鱼催产成功率为76.36%,精子快速运动时间为(49.11±13.38) s,精子寿命为(220.75±56.47)s;雌鱼催产成功率为57.89%,产卵量为(13.43±6.79)万粒,卵径(3.97±0.15)mm,卵重(0.046±0.013)g,受精率为(42.72±27.82)%,孵化率为(51.61±32.41)%,出苗量为(4.44±5.67)万尾。与野生中华鲟相比,人工养殖中华鲟成熟个体体格、繁殖力和繁殖效果均有下降趋势,人工保种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并最终成熟是突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关键环节,有效的养殖模式对促进中华鲟性腺发育成熟、提前成熟以及实现雌雄同步成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不同养殖模式(水温和营养调控)下对中华鲟性腺发育状况进行长期观测。结果显示,中华鲟在仿自然变温或恒温的养殖环境中,性腺均可发育至III期。采用配合饲料、饲料中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以及仅用鲜活鱼或冰鲜鱼饲喂,均能够使部分中华鲟性腺发育启动,但添加鲜活鱼或冰鲜鱼组性腺发育启动的比例较高,其中,有3尾中华鲟性腺达IV期。成功对性腺发育至IV期的1尾雌鲟(12龄,体质量57 kg)和1尾雄鲟(14龄,体质量64 kg)实施了人工催产和授精,采获卵6.25万粒,精液2 850 mL,受精率为60.1%(36.3%~80.4%)。在(19.3±0.2)℃下经过约125 h,仔鱼大量孵出,获初孵仔鱼2.3万余尾。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的有效尝试可为今后养殖中华鲟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华鲟人工繁殖催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中华鲟成熟度的检查方法。以个体大小判断雌雄,以肥满度状况判断是否成熟,通过穿刺取卵冰冻切片,观测卵核的位置可确定成熟度。采用鲟垂体、鲤垂体、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催产中华鲟,LRH-A效果最好,成功率为92%,排卵率100%,受精率83.5%。剖腹采卵能使卵有较高的受精能力,成熟卵滞留在鱼体内时间过长导致受精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钱塘江鲥鱼的自然繁殖及人工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钱塘江鲥鱼的自然繁殖(一)钱塘江鲥鱼渔业生物学Ⅰ.材料和方法;Ⅱ.产卵洄游的动态及其资源概况;Ⅲ.亲鱼群体组成;Ⅳ.鲥鱼产卵群体的性腺发育状况和丰满系数;Ⅴ.幼鲥的栖息场所及其成长与降河。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第一研究室鱼类生态组的科技人员,1984年在葛洲坝枢纽下游进行中华鲟自然繁殖调查时,取得了证明中华鲟在宜昌江段大规模自然繁殖的资料,这是自1982年以来连续3年观察到的中华鲟在宜昌江段自然繁殖规模最大的一次。  相似文献   

8.
草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运用 4 0个 10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中游草鱼自然群体和草鱼人工繁殖群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分析。在所用引物中 ,有 9个能在草鱼不同个体扩增出多态DNA带 ,占引物总数的 2 2 5 %。结果表明 ,长江中游自然繁殖草鱼群体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 0 92 94~ 0 986 2之间 ,平均值为 0 96 4 9,遗传变异度在 0 0 138~ 0 0 716之间 ,平均值为 0 0 4 5 1;Shanonn表型多样性指数 (Ho)为 10 0 6 6 4 ;Shannnon多样性值(H)为 0 0 4 6 6 ;草鱼人工繁殖群体个体间的遗传相似度在 0 972 5~ 0 995 4之间 ,平均值为 0 984 2 ,遗传变异度在 0 0 0 4 6~ 0 0 2 75之间 ,平均值为 0 0 15 8;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为 3 5 732 ,Shannnon多样性值为 0 0 16 5。人工繁殖草鱼群体的遗传变异度和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长江自然繁殖群体。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性鱼类,最大个体达1,100余斤。成熟个体原来由海进入江河,性腺逐渐发育,至翌年秋季在长江上游产卵繁殖。1981年1月,葛洲坝枢纽大江截流,中华鲟的洄游路线受阻,而滞留于坝下江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华鲟的性腺能否继续发育和有无可能在大坝下游自然繁殖的问题,通过两年来的调查研究,已经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10.
梭鲈人工繁殖及仔幼鱼培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梭鲈(Lucioperca lucioperca(Linnaeu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鲈科(Percide),梭鲈属(Lucioperca);原产于波罗地海、黑海、亚苏海、里海和威海流域,主要分布在东欧的大小河流及湖泊中;在原苏联其捕捞价值在棘鳍鱼中处于首位;它以长梭状的体型倍受人们的欢迎,经原苏联鱼类工作者的移植驯化,现广泛分布在独联体的各大水域中。 1955—1957年原苏联鱼类工作者首次将校鲈移入伊犁河流域的巴尔喀什湖等湖泊,从此梭鲈在该流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群体,195…  相似文献   

11.
采用声学探测的方法,进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繁殖群体数量的估算.2005~2007年,第1次产卵前的资源量分别为235尾、217尾和203尾;第1次产卵后的资源量分别为157尾、157尾和102尾.采用食卵鱼解剖统计和股分析的方法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规模进行估算.其结果为,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产卵量分别为356万粒、119.6万粒和238.6万粒.结合历史相关研究数据,对近10年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和繁殖规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1次产卵前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但2002年以来其数量趋于基本稳定,年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2002年以来,第1次产卵后停留产卵场的中华鲟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中华鲟的繁殖规模近10年来呈现极其显著性的下降趋势(P<0.01).  相似文献   

12.
科研机构再次未监测到中华鲟自然繁殖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水产》2015,(2):47
<正>2014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两家科研单位开展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情况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在葛洲坝下未发现中华鲟进行自然繁殖活  相似文献   

13.
14.
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流速场的初步观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和2005年10~11月间,在中华鲟产卵区葛洲坝至庙咀江段利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期间的流速进行了测量。在该江段沿水流方向设置监测断面共20个,其中2004年设12个(编号1~12),2005新增8个(编号A~H)。监测结果表明,产卵区内所有断面平均流速变化范围为72.99~175.23 cm/s,平均值为(128.89±26.28)cm/s;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垂向平均流速值较其他断面约高2.10 cm/s;从A至12号断面,各断面的平均流向大约从225.91°下降至164.39°,并且产卵区内1、2和4号断面的流向变幅较大,变异系数比其他断面约高18.4%;下产卵区内脉动流速测量结果表明平均流速变化较大,而平均流向变化相对较小,变异系数分别为7.1%和2.9%;葛洲坝下所进行的河势调整工程使中华鲟产卵场内的流速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在导流堤两侧形成了一个流速较缓的区域。导流堤的建设可能会导致上产卵区的位置改变甚至消失,下产卵区改变其具体位置。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幼鱼饲料营养素适宜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蛋白质梯度饲养法测定蛋白质适宜含量范围,以增重率为指标,采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计算得出幼鲟饲料蛋白质适宜需要量为35 .41 % ~49 .09 % ;用正交试验法,以生长比速、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价指标,筛选幼鲟最适生长的饲料营养素含量为:蛋白质40 .41 % ,脂肪9 .06 % ,糖25 .56 % ,纤维素4 .08 % 。各营养素对幼鲟的生长及蛋白质效率的影响大小为:蛋白质> 脂肪> 糖> 纤维素,其中蛋白质为影响生长和鱼体成份变化的主要因素( P< 0 .05) ;用脂肪梯度饲养法对正交试验结果进一步重复和验证,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6.
模仿自然繁殖条件下的黄鳝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邴旭文 《水产学报》2005,29(2):285-288
黄鳝(Monopterus albus)属合鳃目,合鳃科,黄鳝属,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受环境污染及滥捕的影响,自然资源量不断下降。而人工养殖因受苗种繁殖的制约,尚难以形成规模。我国鱼类学家伍献文和刘建康等曾对黄鳝的生殖习性和幼体变态作过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黄鳝性逆转等方面亦作过许多报道,但有关黄鳝人工繁殖的报道却不多。由于黄鳝属吐泡营巢繁殖的鱼类,且怀卵量低,一般黄鳝在繁殖期间,黄鳝先在水表面吐泡沫,做成泡沫巢,然后雌鳝在水中产卵,与此同时,雄鳝即排精,精液将卵子托于泡沫巢中,受精卵在泡沫巢中  相似文献   

17.
革胡子鲶具有耐低氧、耐高温、食性广、抗病力强,生长速度较快等优点,但耐低温能力较差,一般在水温降至12℃时即停止摄食,水温为6.5—7.0℃时易死亡。笔者经过多年的革胡子鲶生物学特性研究,认为该鱼在人工繁殖及幼鱼的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脊尾白虾自然群体与养殖群体的营养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脊尾白虾的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肌肉组织中的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养殖白虾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高于自然海区白虾,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别为80.86%和79.02%,水分含量平均值为79.94%;养殖白虾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低于自然海区白虾,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别为17.29%和19.02%,蛋白质含量平均值为18.16%;两者的灰分含量差异非常显著(P<0.01),分别为1.44%和1.39%;脂肪含量野生白虾也显著高于养殖白虾(P<0.01),分别为0.55%和0.30%;脊尾白虾含有大量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C<,14-22>),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占总脂肪酸的15%以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5%左右,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非常高,养殖白虾和野生白虾分别为44.07%和46.21%,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中以EPA和DHA为主,EPA DHA含量的含量超过总脂肪酸的30%,无论是野生脊尾白虾还是养殖脊尾白虾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但养殖虾肉和野生虾肉相比,营养成分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以长江中华鲟作为目标物种,通过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产卵江段的的栖息地调查,确定了中华鲟的偏好水深、偏好流速及偏好底质。以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为基础,采用二维水力学模型结合鱼类栖息地模型对中华鲟产卵场的栖息地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量在13000~15000m3/s时,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达到最大,约2.1km2。  相似文献   

20.
基于栖息地模拟法的中华鲟自然繁殖适合生态流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中华鲟作为目标物种,通过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产卵江段的的栖息地调查,确定了中华鲟的偏好水深、偏好流速及偏好底质。以河道内流量增量法(IFIM)为基础,采用二维水力学模型结合鱼类栖息地模型对中华鲟产卵场的栖息地条件进行了分析,计算了中华鲟自然繁殖期间流量与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的关系。结果表明,流量在13000~15000m3/s时,栖息地加权可利用面积达到最大,约2.1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