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ECG技术、ABR技术、鱼类听觉特性及ECG技术、ABR技术在测定鱼类听觉性能上的比较。对于两种测定鱼类听觉性能的方法,分别从原理、测定方法、所用仪器、适用类型(鱼类)、优缺点方面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同一实验用两种方法测量所得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2.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ues)为底栖无鳔鱼类,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种。本研究通过自主构建的鱼类听觉测量系统,使用心电图法(electrocardiogram,ECG)分别以声刺激频率为60 Hz、100 Hz、150 Hz、200 Hz、300 Hz、400 Hz、500 Hz、700 Hz的正弦波纯音,对20尾牙鲆的听觉阈值进行测定,并绘制出牙鲆的听觉阈值曲线,研究了牙鲆的听觉特性。结果表明,20尾牙鲆均记录到声刺激诱发心率信号,牙鲆对60~200 Hz的低频音较敏感;最敏感频率为100 Hz,其听觉阈值为(94±1.5)d B。本研究可以帮助了解牙鲆的听觉特性,一方面可为鱼类听觉特性的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为今后我国牙鲆的增养殖工作,以及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锐  区又君 《南方水产》2008,4(1):69-75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鱼类耳石研究是鱼类生长和早期生活史研究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方法及其在鱼类种类识别中的应用、耳石微结构在鱼类年龄鉴定、早期生长研究、产卵期、孵化期和产卵场的推算以及早期生活史中特殊事件的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探讨了耳石研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气泡幕对鱼群有引诱、驱赶和阻拦作用,而气泡幕的这种作用是在鱼类的视觉、听觉、地震感觉和触觉的协同下完成的。本文介绍了气泡幕在鱼类行为中的应用,分析了气泡幕在鱼类行为控制方面的原理和作用,阐述了其在渔业捕捞、建设海洋牧场和减少港口噪音中的潜能和优势,以及使用与气泡幕相关的设备提高渔业高效节能和保护环境友好,并提出了气泡幕在鱼类行为控制方面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鱼类细胞系是研究鱼类病毒学、生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和分子遗传学的重要材料和重要的体外研究系统。鱼类细胞系的组织来源包括脑、心脏、鳃、肾脏、鳍条和卵巢等各种组织。目前已至少建立并应用了826株鱼类细胞系。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鱼类细胞系的组织来源、培养方法及应用现状,旨在为鱼类细胞系研究提供最新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简述了鱼类性别的决定,受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介绍了鱼类性别鉴定方法:表观观测法、组织切片、超声鉴定法、血液生化指标及激素判别法、染色体形态以及染色体带型差异判别法、分子标记法、单细胞测序技术等。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实际应用范围。提出,今后对于鱼类性别鉴定方法,应着重研究性别特异位点,创新筛选技术,并加大性别分化机制和性别控制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开发单细胞测序技术在鱼类性别鉴定中的应用,对于鱼类,尤其是具有明显性别二态性的鱼类研究和渔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开发一种可行的声音威慑的鱼类行为控制方法以减少篮子鱼对藻类的啃食,需测定鱼类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本研究通过测定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研究了14尾不同体长星斑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幼鱼在声音刺激下的脑电反应模式,基于脑电反应特征确定了星斑篮子鱼幼鱼听觉频率敏感性和对应阈值。结果表明:星斑篮子鱼幼鱼在频率范围100~800 Hz的声音刺激下均表现出明显的听觉诱发电位,其AEP波形幅值随着刺激声音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听觉阈值也随着频率增加而增加,且对100~300Hz的低频声音较为敏感,听觉最敏感频率为200Hz,平均听觉阈值为104dB;不同体长个体的听觉敏感性在200~300 Hz内出现明显差异,其中体长大于4.5 cm的篮子鱼听觉阈值要明显小于体长小于4.5 cm的个体。这表明随着个体发育,较大体长的鱼听觉阈值也较低,这可能与它们的听觉器官的发育完善程度有关。总体而言,星斑篮子鱼幼鱼的听觉较敏感,听觉阈值低至100dB左右,与环境背景噪声的强度相接近。因此,利用声音威慑星斑篮子鱼的声源强度需求低,可行性强,可以减少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保护的智能化发展迅速,对鱼类跟踪技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传统的鱼类跟踪方法主要依赖于目视观察和标签追踪,存在效率低、应用范围有限、准确率不高等问题,限制了其推广应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快速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能够提供准确、客观、可扩展和自动化的跟踪方法。首先,介绍了鱼类跟踪技术的跟踪对象和4种深度学习鱼类追踪方法,分别是语义分割、实例分割、目标检测和目标分类。其次,介绍了鱼类跟踪技术如何获取鱼类轨迹与姿态、鱼类数量以及鱼类体长等鱼类目标跟踪信息。接着,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在鱼类疾病、鱼类摄食行为以及鱼类健康状态方面的应用,并从低对比度和纹理模糊、图像颜色失真以及遮挡和变形等3个方面,探讨了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的主要问题和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对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研究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跟踪技术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和客观性,为不同场景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该技术有望在水产养殖管理、鱼类科学研究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相关领域提供更多的数据和支持。  相似文献   

10.
鱼类的化学通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天复 《水产学报》1987,11(4):359-371
鱼类的通讯主要有视觉的、听觉的、电感觉的和化学觉的几种,其中视觉的最重要。但在鱼类行为的某些方面和在某种生态条件下,化学觉具有独特的功能。鱼类依靠其灵敏的化学觉进行着奇妙的化学通讯。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的化学通讯已有相当研究,而对鱼类化学通讯的研究还很肤浅。随着人类的活动,尤其是污水排放、航运事业的发展和海上钻探开发,将有大量的废弃物不断地进入水体中,而几乎所有的水生动物均具有灵敏的化学感觉能力。因此,了解这些化学物质对水生动物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鱼类化学通讯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鱼类的行为生理学、生态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基本规律,而且  相似文献   

11.
养殖密度影响鱼类福利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福利学和种群生态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已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养殖密度影响鱼类福利的主要研究进展,讨论了鱼类死亡率、生长、摄食以及应激反应等福利指标随养殖密度变化的规律及其描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鱼类福利指标随不同放养密度变化规律的研究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海洋鱼类种群划分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小黄鱼上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标记重捕法、渔获量分析法、寄生虫标记法、形态表型量度特征法、分子生物学法、钙质结构元素指纹法等6种方法在海洋鱼类种群划分上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这些方法各自的可靠性和局限性。并以我国重要经济鱼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例,归纳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应用上述方法开展小黄鱼种群研究的脉络,剖析了我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特别是黄海南部种群)划分存在较大分歧的现状。通过比较分析各种方法的研究效果,指出基于钙质组织中元素指纹的方法在鱼类种群判别研究中将具有更大优势。最后,展望了海洋鱼类种群研究方向,以及在今后小黄鱼种群划分研究中上述方法的应用特征。  相似文献   

13.
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结构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新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介绍了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分子结构、结构的分区情况和各区域的结构特点以及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多态性及其主要检测方法;综述了最近有关鱼类线粒体DNA控制区在鱼类系统学、地理种群识别、类群的起源、地理分化和扩散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全世界范围内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性别控制、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融合、低温保存技术、DNA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鱼类遗传改良的方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已取得的成就,并对鱼类遗传改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鱼类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鱼类行为监测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测鱼类行为常用计算机视觉监测和声学信号监测技术两种方法,本文分析对比了这两种监测技术的应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鱼类行为监测技术是通过摄像机来记录鱼类的行为,但该方法存在数据处理难度大、误差大和数据不连续等缺点,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声学标签系统是声学监测技术的一种主动识别方法,具有原位观察、定位准确、数据处理简单和数据连续性好等优点,可直接获得鱼类的二、三维运动轨迹等量化指标。基于声学标签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声学标签鱼类行为监测技术在渔业养殖、水利工程、水生态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粒径谱表示的是生物量或者生物数量与粒径大小关系的曲线,能够反映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系统内部的动态联系,是当前水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综述了鱼类粒径谱的理论、研究方法及影响因子等,重点介绍了鱼类粒径谱在鱼类生产量评估,开展生态系统监测,以及预测各种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了新观测和采样技术的应用以及基于粒径谱评估鱼类生物量的通用理论模式研发等是今后鱼类粒径谱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不同检测方法的养殖鱼类昼夜摄食节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摄食节律是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环境条件主动适应的结果,掌握鱼类摄食节律直接关系到对养殖对象投喂时间、投喂方式、投喂频率等投喂策略的决定,继而影响饲料效率和养殖水体的污染负荷。综述了国内外养殖鱼类昼夜摄食节律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胃肠充塞度法、日摄食率法、自适应投喂法以及观察法这4种摄食节律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指出目前养殖鱼类摄食节律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养殖鱼类摄食节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已有摄食节律检测方法的优化改进以及新检测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殖细胞移植是指将供体的生殖细胞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受体体内,供体生殖细胞嵌合到受体性腺,经过增殖、分化并最终发育为功能性配子的过程。作为辅助生殖技术,它不仅为珍稀濒危动物的繁育和保护提供了新途径,同时也为生殖干细胞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鱼类生殖细胞移植研究首先在模式鱼类斑马鱼中开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包括先后建立了以胚胎、仔鱼和成鱼为受体的生殖细胞移植体系,精原和卵原干细胞的发现拓宽了供体生殖细胞的选择,受体的选择与制备方法的完善。该技术在缩短鱼类性成熟周期、性控育种、珍稀濒危鱼类保护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已成功在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类中开展了研究和应用。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和经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鱼类生殖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技术实践应用的关键问题,并探讨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杂种优势理论技术研究及在鲤鱼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鱼类养殖中可大幅度提高鱼类产量和改良鱼类品质,有很大的生产应用价值,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一直是遗传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综述了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预测方法和遗传力分析,阐述了杂种优势在鲤鱼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存在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洋  陈松林 《水产学报》2023,48(11):119103-1-119103-10

本文系统介绍了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的研究历程、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展望。首先,作者回顾了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研究历程,包括探索期 (2001—2006年),突破期 (2007—2012年)和快速发展期 (2013—2023),其中在突破期重点描述了半滑舌鳎、黄颡鱼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发现,为我国鱼类性别决定机制研究和性控育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其次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进展,采用性别特异分子标记辅助培育出半滑舌鳎“鳎优1号”,黄颡鱼“全雄1号”、“全雄 2号”等新品种,极大的推动了我国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研究工作。最后,文章对我国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今后应从持续开发养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强化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筛选方法创新、优化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应用方法等方面加强鱼类分子标记辅助性控育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