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讨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个体的温度适应性,通过设置渐变升温和骤变降温连续实验,分析了不同温度状态下南极大磷虾的生存状态和腹足摆动频率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的温度适应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渐变升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不显著(P﹥0.001),对1~5℃梯度内渐变升温有较好的生存适应性;在骤变降温过程中不同温度梯度的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01),对骤变降温的生存适应性较差。渐变升温过程中南极大磷虾对温度变化适应性存在显著的昼夜差异(P<0.05),白天对温度变化的适应性优于晚上,3~4℃梯度是影响渐变升温昼夜差异的主要梯度;骤变降温过程中昼夜差异不显著(P﹥0.05),在0~-0.5℃梯度内具有较为一致的适应性。不同体长组南极大磷虾腹足摆动频率差异显著(P<0.05),31~40 mm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较强,最大和最小体长组个体的适应性最弱,且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温度变化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较大,骤变降温对南极大磷虾生存状态的影响大于渐变升温过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南极磷虾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体长数据,将研究区域划分成经纬度10'×10'小尺度单元,分析了利文斯顿岛西南部水域2012年秋冬季南极大磷虾体长分布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0个单元的平均体长范围为35.3~51.0 mm,其中最小体长为23.1 mm,最大体长为61.0 mm,各单元间体长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秋末转至冬初,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及优势体长范围均呈逐渐减小趋势。14~16时和22~24时南极大磷虾个体较小,而4~6时、8~10时以及20~22时的南极大磷虾则以大个体为主。一半以上(72%)的样本分布于40~80 m水层。80 m以深水层,南极大磷虾个体均大于38 mm。随着海区水深的增加,南极大磷虾平均体长逐渐减小,且南极大磷虾体长组成在不同水深海区呈现不同的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3.
盐度骤变和渐变对三疣梭子蟹幼蟹发育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三疣梭子蟹幼蟹对盐度的适应性,设置盐度骤变和渐变2组试验.骤变试验以27为基础盐度,幼蟹直接转入7、11、15、19、23、31、35、39、43、47、51盐度水体中;渐变试验盐度从27开始,以4/d的日变幅逐渐升至51和降至7,分析不同处理下幼蟹存活率、变态率及摄食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I期幼蟹盐度从27骤变为11~23后,120 h存活率≥50%,骤变为35~47,72 h存活率均降至10%,96 h内幼蟹全部死亡.Ⅱ期幼蟹盐度骤变为7、47、51后,96 h存活率分别为40%、20%、0%,其他处理存活率≥50%.I期幼蟹盐度骤变为11~31时,变态率≥40%,其他处理均为0%;Ⅱ期幼蟹盐度骤变为11~39时,变态率≥40%,其他变态率为10%~30%(51处理组除外,为0%).盐度骤变试验组存活幼蟹平均摄食卤虫成体1~3.17个.盐度突降<16或突升<8时,幼蟹的摄食量高于其他盐度骤变组.盐度渐变对幼蟹存活率、变态率和摄食量的影响均小于相应盐度下的骤变组.幼蟹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骤变;在盐度的降低或升高变化中,幼蟹能较好的适应盐度降低;幼蟹的盐度适应能力随发育呈增强趋势.15~31为三疣梭子蟹幼蟹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  相似文献   

4.
光照条件下南极磷虾的行为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0—2011年随中国大型拖网加工船“安兴海”轮在南极南奥克尼群岛附近进行南极磷虾拖网作业,将作业过程中采集到的鲜活南极磷虾立刻转移至实验水箱,进行暂养并观察其行为。实验样本为45尾,体长为37~50 mm,整个实验持续时间为13 d,水面光照为220 lx,水温恒定在0 ℃。通过观察发现:(1) 南极磷虾进入实验水箱后体色迅速变为透明;(2) 在静水环境中,南极磷虾多数时间位置相对固定,集中于角落,沿箱壁进行角落间游动,较少穿过水箱中央,穿过水箱中央时有加速游动的现象;动水环境中能够顶流游动并形成集群,0.5 m/s时顶流游动,流速超过1 m/s时,集群消失;水流对南极磷虾的集群有极显著影响;(3) 南极磷虾进入水箱后第6天开始蜕壳,第6~9天均发现虾壳,实验对象平均体长增长5~8 mm。  相似文献   

5.
方琦  周仁杰  钟指挥 《水产科技情报》2010,37(6):274-278, 281
研究了厦门海区白氏文昌鱼幼鱼对温度和盐度渐变、骤变的耐受力以及承受低水温后的恢复能力.实验结果显示:(1)14.5~34.0℃是白氏文昌鱼幼鱼生存的安全水温范围,在此水温范围内,无论渐变还是骤变均无碍其生存;白氏文昌鱼幼鱼生存的临界低水温为14.5~13.0℃,而其临界高水温则为34.0~35.5℃;白氏文昌鱼幼鱼对短时间的低水温有较强的耐受力.(2)16.0~31.0是白氏文昌鱼幼鱼生存的安全盐度范围,在此盐度范围内,无论渐变还是骤变均无碍其生存.(3)白氏文昌鱼幼鱼对海水盐度的渐变有较强的耐受力.在渐变条件下,白氏文昌鱼幼鱼可以耐受的临界低盐度为10~7,而其临界高盐度为34~37.  相似文献   

6.
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01±0.02)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投喂不同蛋白水平饲料,实验周期30 d,研究了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5×3析因设计,盐度梯度设置为6、12、18、24、30五个水平,饲料蛋白水平梯度设置为30%、36%、42%三个水平。结果表明:(1) 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呈现出随盐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趋势,以盐度为6时蜕壳相对增重率为最高。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实验对虾蜕壳相对增重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虾的特定生长率随盐度升高而上升,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特定生长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 实验对虾的蜕壳频率,在低盐度水平下随盐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盐度18时蜕壳频率达到最高,之后随盐度的升高蜕壳频率下降,差异不显著。各盐度水平下,以中等蛋白质水平饲料组(36%)对虾蜕壳频率较高。方差分析表明,盐度和饲料蛋白水平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交互作用对蜕壳频率影响差异不显著。(3) 对虾蜕壳间期随盐度升高呈先延长后缩短的变化趋势。盐度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差异显著(P<0.05),饲料蛋白水平单因子以及它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对虾蜕壳间期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黑斑口虾蛄对水温、盐度和pH的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黑斑口虾蛄对海水盐度、水温、酸碱度(pH)等主要环境因子的耐受性,选取无伤病、活力强,体长(10.0±0.5)cm的虾蛄个体,采用渐变式方法达到设计的要求,进行试验观测。试验结果表明,黑斑口虾蛄对盐度适应性较强,盐度暂变时,在盐度14或36仍能存活,仅活力较弱而己。其较适宜的盐度为18~30,该种虽然分布在盐度较高的水域,仍属广盐性种类。其对水温适应性也较强,在水温渐变时,能存活水温为14℃或35℃以上,此时仅是体弱个体有开始死亡现象,如再逐渐提高水温仍能存活。其适宜水温为24~33℃。黑斑口虾蛄对酸碱度的适应能力也较强,能生存在酸性较强的pH5.0,或碱性较强的pH 10.0水环境中,其适宜的pH为7.0~9.0。  相似文献   

8.
基于我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附近海域断面的调查,对2012年12月31日至2013年3月5日期间,普里兹湾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资源时空分布和资源量评估展开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大磷虾平均资源密度为32.8 g/m2,总资源量为9.34×107 t;普里兹湾附近海域大磷虾资源量年度变化明显,种群年龄结构以2+龄或3+龄的补充群体为主,补充群体的生长状况将直接影响资源量变化;调查期间大磷虾主要集群于普里兹湾口的陆架坡折区,其范围为70.50°E~75.50°E、67°S~68.5°S,海底水深介于250~1 000 m;叶绿素浓度与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193;未发现水温、盐度和海底水深与大磷虾资源时空分布的直接相关关系(P0.05);盐度与叶绿素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为–0.23;叶绿素浓度深层极大值现象(简称DCM现象)出现在以73°E 67°S为中心的普里兹湾口附近海域,DCM现象可能与冬季残留水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海上现场光照条件对冬季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代谢的影响,基于海上暂养实验,采用黑暗组和光照组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9尾南极大磷虾个体进行了连续11 d的耗氧率研究.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南极大磷虾的单位体质量耗氧率平均为(0.2704±0.0740)μL·(mg·h)-1,黑暗条件下的单位...  相似文献   

10.
热处理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热处理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南极磷虾热处理过程中不同中心温度下虾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常压水煮加热方式,设置热处理温度固定为100℃对南极磷虾进行热处理,以热处理损失率、固形物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虾青素为品质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当中心温度在30℃~80℃区间范围、温度梯度5℃时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达到不同中心温度对南极磷虾的品质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磷虾的热处理损失率和固形物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脂肪含量不断增加;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大致呈随着中心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仅在55℃~65℃略微升高后继续缓慢下降;虾青素含量在温度30℃~55℃时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55℃之后下降速率加快;虾粉得率随温度升高呈不断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南极磷虾常压水煮加热时中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55℃~60℃。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提取营养功效和附加值均更高的磷虾油,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2013年7-8月和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南乔治亚群岛和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南极磷虾样品,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用无水乙醇、丙酮、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作为提取试剂,对南极磷虾体内的脂肪进行提取,并确定最佳萃取溶剂.同时对南极磷虾脂肪、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体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水乙醇为南极磷虾脂肪提取的最佳溶剂.南乔治亚群岛海域7-8月南极磷虾脂肪含量和蛋白含量(干重)分别为(22.03±0.51)%和(64.52±0.16)%;其中,全长小于40 mm的磷虾个体,脂肪与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全长大于40 mm的个体(P<0.05).从南极的初夏到秋末,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南极磷虾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由12月的(19.83±0.04)%上升至翌年4月的最大值(30.584±0.02)%;5月则略有降低,为(28.66±0.03)%.与此相反,南极磷虾的蛋白含量则是12月最高、4月最低,分别为(66.75±0.14)%和(58.02±0.23)%;脂肪含量与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5).研究结果对南极磷虾渔业及其生产安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提取营养功效和附加值均更高的磷虾油,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利用2013年7-8月和2013年12月-2014年5月在南乔治亚群岛和南设得兰群岛附近海域采集的南极磷虾样品,采用索氏抽提法,分别用无水乙醇、丙酮、石油醚、正己烷、乙酸乙酯、环己烷6种常见的有机溶剂作为提取试剂,对南极磷虾体内的脂肪进行提取,并确定最佳萃取溶剂。同时对南极磷虾脂肪、蛋白含量的季节变化及其与体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无水乙醇为南极磷虾脂肪提取的最佳溶剂。南乔治亚群岛海域7-8月南极磷虾脂肪含量和蛋白含量(干重)分别为(22.03±0.51)%和(64.52±0.16)%;其中,全长小于40 mm的磷虾个体,脂肪与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全长大于40 mm的个体(P0.05)。从南极的初夏到秋末,南设得兰群岛海域的南极磷虾脂肪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由12月的(19.83±0.04)%上升至翌年4月的最大值(30.58±0.02)%;5月则略有降低,为(28.66±0.03)%。与此相反,南极磷虾的蛋白含量则是12月最高、4月最低,分别为(66.75±0.14)%和(58.02±0.23)%;脂肪含量与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5)。研究结果对南极磷虾渔业及其生产安排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南极磷虾广泛栖息于环南极水域,其生物量极为丰富,为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以磷虾(如三刺磷虾Euphausia.triacantha、瓦氏磷虾E.vallentini、长额樱磷虾Thysanoessa macrura以及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中间宿主或终末宿主的寄生虫广泛存在于南大洋食...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南极磷虾(Eup Hausia superba)的自溶因素,将南极磷虾分别置于不同温度(30,40,50,60℃)、不同pH(6,7,8,9,10,11)、不同浓度NaCl溶液(0.2,0.4,0.6,0.8,1.0 mol/L)的条件下自溶3.5 h,提取粗酶液,以BApNA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粗酶液中胰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温度为40℃、pH为8.0的条件下,胰蛋白酶活力达到最大值(0.076±0.002)U;在同等温度和pH条件下,随着Na~+浓度的升高,胰蛋白酶的活性逐渐被抑制,当Na~+浓度增大到1.0 mol/L时,胰蛋白酶活力为(0.004±0.547×10~(-4))U。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偏碱性的条件会加速南极磷虾的自溶,而高浓度的Na~+可以降低其自溶速率。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南极磷虾粉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在对虾全价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S5组)、10%(S10组)、15%(S15组)和20%(S20组)的南极磷虾粉,配制成4种实验饲料,以全价配合饲料为对照(S0组),饲养体质量为(7.27±0.88)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35 d,研究了其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体组分及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1)可显著提高对虾成活率(P<0.05),添加比例为15%时,终末体质量(FBW)、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S0组(P<0.05);2)逐渐提高粗脂肪含量,且S10、S15和S20组显著高于S0组(P<0.05),而头胸甲亮度值(L*)及身体处黄色值(b*)逐渐降低,均显著低于S0组(P<0.05);3)显著提高肝胰腺和甲壳中虾青素的含量,且与体色相关的LVPBP75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南极磷虾粉添加比例呈正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能够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其体内虾青素含量和肝胰腺中LVPBP...  相似文献   

16.
盐度对杂交东方鲀存活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度骤变和渐变的方法,研究了盐度0、5‰、10‰、15‰、20‰、25‰、30‰、35‰、40‰、45‰、50‰、55‰、60‰共13个梯度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存活和摄食的影响。研究表明,盐度从30‰骤变到15‰~50‰时,杂交F1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1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1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约为33.3%,而盐度0、5‰、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均低于1%;盐度5‰~5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20‰~35‰是最佳摄食盐度。盐度渐变时,盐度5‰~50‰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低,约为12%;盐度0~6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盐度20‰、25‰、30‰、35‰和40‰时,杂交F1摄食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30‰时摄食量和摄食率均达到最大。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是广盐性鱼类,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强,而且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盐度骤变。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南极磷虾油品质导向的高效制备,实验以全脂南极磷虾粉为原料,以豆油或中链甘油三酯作为载体助溶剂,采用协同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备甘油三酯富集型油脂(一级油);再以萃取后的南极磷虾粉饼粕为原料,采用乙醇提取法制备磷脂富集型油脂(二级油).基于所得磷虾油的脂质组成、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的绝对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了3...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商品南极磷虾粉、自制冻干南极磷虾粉和南极磷虾肽粉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以6种鲟鱼肌肉为参比蛋白,利用3种营养评价指标(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关联度分析法)评价了这3种磷虾粉作为鲟鱼蛋白质饲料的营养价值;同时对3种南极磷虾粉的氟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3种南极磷虾粉平均粗蛋白含量在61.73%~67.13%,粗脂肪含量在3.56%~4.56%,灰分含量在15.56%~17.15%,达到了一级品甚至是特级品的指标。总氨基酸含量达51.46%~58.75%,10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为23.69%~28.51%,三者必需氨基酸总量与粗蛋白的百分比为45.09%~47.94%;呈味氨基酸总量为18.60%~21.19%,占总氨基酸的比例达到了36.07%~36.17%。从必需氨基酸指数方面看,3种南极磷虾粉都为优质的蛋白源。同时从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关联度分析法,3种南极磷虾粉对于鲟鱼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性较好,相关系数和鱼粉相差不大,且要高于豆粕。氟含量方面,自制的冷冻冻干南极磷虾粉氟含量最高(2 382.83±112.43 mg.kg-1),其次为商品南极磷虾粉(1 122.73±62.82 mg.kg-1),而经过酶解后南极磷虾肽粉的氟含量(65.19±5.08 mg.kg-1)则显著下降,低于欧盟标准(350 mg.kg-1)。综合来看,3种南极磷虾粉氨基酸平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氟含量可通过一定方法降低,南极磷虾是一种具有较大开发利用前景的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南极大磷虾0、5和20℃贮藏中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感官、细菌总数、嗜冷菌数、TVB-N和TMA-N为指标,探讨了南极大磷虾在0、5和20℃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结合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和细菌菌相的变化对南极大磷虾腐败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大磷虾品质下降很快,0℃和5℃温度下15 h后品质不可接受,20℃温度下8 h后品质不可接受。0、5和20℃贮藏中南极大磷虾细菌总数、嗜冷菌数、TVB-N、TMA-N都有增加,三氯乙酸可溶性氮含量变化明显,细菌菌相变化不大,表明0、5和20℃贮藏中南极大磷虾自溶迅速,酶对其腐败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盐度渐变的方法,研究了盐度2、10、18、26、34共5个梯度对四指马鲅幼鱼(7.82±0.43 g)生长及其鳃丝Na+/K+-ATP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对四指马鲅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验盐度范围内,随着盐度的升高,四指马鲅幼鱼的最终体重、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重(DWG)、增重率(GBW)和增长率(GBL)均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部分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上述各项指标中,盐度2组均最高,与盐度10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盐度18、26、34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盐度34组显著低于其他盐度组(P0.05);幼鱼的饲料系数随盐度升高逐渐增大,且部分盐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成活率方面,除盐度34组的成活率为72.2%,显著低于其他盐度组外(P0.05),其他各盐度组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盐度对四指马鲅幼鱼鳃丝Na+/K+-ATP酶也存在一定影响,经过3 d的盐度驯化后,实验第0天部分盐度组幼鱼鳃丝Na+/K+-ATP酶的活力有显著差异,其中盐度3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盐度18、26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实验开始后到第10天,盐度2、10、34组幼鱼鳃丝Na+/K+-ATP酶的活力有所降低,此后,各盐度组幼鱼鳃丝Na+/K+-ATP酶的活力趋于稳定。经过30d的养殖发现,盐度34组幼鱼鳃丝Na+/K+-ATP酶的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盐度2、10组幼鱼鳃丝Na+/K+-ATP酶的活力略低于盐度18、26组,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从以上结果可见,盐度对四指马鲅幼鱼的生长和鳃丝Na+/K+-ATP酶活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