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人数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但从目前行业发展情况、人才市场需求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整体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看,必须加强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本文着眼于现阶段本科教育发展的需要,总结了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和路径,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民主课堂式""案例式""探究式"和"强化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式"5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以提高课堂授课质量,从而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适应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周建  张毅川  姚正阳 《现代园艺》2023,(11):178-181
生态类课程是培养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支撑。针对当前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中生态类课程的现状,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其教学改革措施:(1)结合学科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比例;(2)优化教学方法,如教学互换,提升学生的主动性;(3)构建完善的案例库,丰富课程教学资源;(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多元化考查,以此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从而为景观艺术设计服务,建立以“科学与艺术融合”为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4.
肖国增  王萌 《现代园艺》2022,(13):167-169
风景园林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风景园林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我国城乡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结合长江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和改革经验,研究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总结了专业创新性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从课程优化、能力提升、社会价值三个导向提出了风景园林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策略,以期为风景园林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为培养理论扎实、技能突出、勇于创新的高质量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青岛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Ⅱ》课程以"献礼建党100年,同庆建校70载"为主题展开校园微展园设计建造教学实践,通过组织学生根据设计建造流程依次进行方案设计、建造、工程管理等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将学生的思政教育、专业训练、实践技能培养、专业素质提升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技术在风景园林行业的应用,促使了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重点讨论其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以及工程课程中的应用和作用,旨在能够优化传统风景园林教学在表现形式、教学互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诸多不足,以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也带给其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覆盖及其广泛,它涉及规划、建筑、旅游、社会、经济、环境、心理、历史、艺术、林学、观赏园艺等学科,但是我国当今风景园林学科培养模式趋于分离,农林类和工科类园林专业培养方向截然不同,使得专业人才知识储备较为单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更为严苛,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应该具有更为完备的专业素养。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水平目前和世界水平差距较为明显,从而使我们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风景园林学,以营建和维护高质量的景观环境为出发点的科学和艺术,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风景园林作为应用性极强的专业,高校教育在强化理论教学同时,更要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以风景园林学科竞赛为对象,分析当前学科竞赛的现状和特点,参与竞赛的必要性,并提出通过竞赛培养学生设计能力的可行方法,为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以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是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通过对其在我国风景园林中形成的历史渊源的追溯,结合当前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对“工匠精神”的诉求和缺失的分析,提出在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通过环境的塑造、兴趣的引导、情怀的培养、专业的规范以及文化的传承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0.
《花卉》2017,(22)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要求高校教师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发展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保障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果,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对此,本文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进行了分析,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1.
赵佳钰  邢世通 《花卉》2020,(6):103-104
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迅速,通过对专业教育的研究了解其本质,为研究区域产业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奠定基础。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即为专业对口教育,为长春市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践教学水平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由于校内接触社会实践项目的机会较少并且实践教育设备有限,专业实践的学习在对应的企业完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综合素质和院校的竞争力,也能够为企业输送对口对接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郑馨 《花卉》2019,(22):297-298
本文在建设高校风景园林学科特色指针下,探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强调基于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提出精准学科定位、明确教学思想的目标,以促进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带动专业改革和人才培育。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已经开设7年,是地域特色鲜明、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一门专业。近年来,随着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不断优化,专业人才需求增加,对本科教育的水平要求提高,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教育的优化与改革势在必行。鉴于此,以内蒙古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双语教学等方面现状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求逐渐提升,培养新型的风景园林设计人才已经刻不容缓。对现今我国对风景园林设计人员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型人才进行了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契机,为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提供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探究面向乡村振兴战略的风景园林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分析总结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分析中国乡村面临的问题和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不足,重点论述了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助推乡村振兴的培养举措。高校应当抓住时机,加强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与乡村振兴的联系,通过合理安排乡村振兴相关课程和教学内容、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和宣传工作、校企联合培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以期更好更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居环境建设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建立为进一步探索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奠定了理论基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认知。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结合专业设置的特点,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知识应渗透于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而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专业教育,为相关专业的发展以及地方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本硕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校改革的重点。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具有本硕博人才培养资格,为进一步提高本专业教育水平,研究基于实践平台构建需求,研究了"本硕博"联动培养下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平台构建目标、原则,在本科实践、硕士实践以及博士实践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应的平台构建内容。以期为相关专业"本硕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成为各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是园林专业输出应用型人才最有效途径之一,需不断创新与实践才能确保校企协同培育出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目前相关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OBE理念及校企协同育人的特点创新风景园林专业育人模式,从当前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教育出发,指出目前风景园林专业校企合作的弊端,在教学体系及合作模式上寻找与相关行业需求脱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园林类专业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探索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的风景园林专业中,设计基础是入门课程,为之后的实践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潜力,在风景园林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培育更多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基于此,对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策略,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园林规划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课程虚拟化、考核形式单一等问题。通过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园林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注重自主探索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促进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