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牛大力,中药名,属于豆科藤属植物。该植物以根入药,全年均可采,但以秋季挖根为主,将采挖获得的牛大力根清洗后进行切片,晾干或先蒸熟后再晾干。祖国医学中,牛大力有补肾、润肺、强筋活络等功效,多用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并对肺热、肺结核、慢性肝炎等有疗效,是食药兼用的植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对中草药牛大力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利用中草药牛大力进行人工育苗种植的面积在扩大,种苗的需求也在加大。为此,进行恒温保湿催芽育苗技术的探讨意义重大。其主要是从种子的采收、贮存、浸种等方面出发,结合有关育苗技术进行点播育苗,实现产地采种、异地育苗,有助于克服非产地育苗早春气温过低引起的出苗延迟。本文将从牛大力人工种植出发,分析恒温保湿催芽育苗技术在牛大力人工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中草药牛大力的栽培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根据牛大力的形态特性及生态习性,结合当地地理气候及立地条件,探讨牛大力育苗及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树种在当地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佛手瓜的催芽和育苗技术马树彬,聂玉霞,卫魁英,尹守恒,郭超(平顶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平顶山467001)(汝州市农技推广中心)佛手瓜原产于墨西哥和西印度群岛,是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一种蔬菜。80年代以来,我省平顶山、信阳、郑州等地先后引种试种成... 相似文献
4.
5.
鲜食玉米早春催芽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江汉平原地区种植鲜食玉米的早春催芽育苗技术。采用该技术栽培早熟品种 ,具有省种、成苗率高、不需治虫、上市早等优点 ,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8.
邵东县灵官殿镇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在全县推广种子空调温室恒温催芽法,共建成12个空调恒温催芽室,成功催出芽谷4.2万公斤。与传统催芽技术相比,空调温室恒温催芽技术有以下优点:一是破胸快速整齐。一般从破胸开始至破胸齐整只需三四个小时。二是催芽安全。未出现烧苞、滑壳的现象。一般14小时即可破齐胸、催好芽。三是发芽率高。一般有93%以上的发芽率,较传统催芽法提高10个百分点。四是可大批量操作。20平方米房间1次 相似文献
9.
11.
牛大力种子发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牛大力种子检验和种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分别进行不同种子处理在同一光照培养箱中的发芽试验和不同基质种子发芽试验,研究不同种子处理及河沙、赤红壤和石灰土等不同萌发基质对牛大力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清水浸种为较好的牛大力种子处理,种子平均发芽率达61.25%;其次为40℃水浸种,种子平均发芽率为59.75%;而磨伤后清水浸种,种子平均发芽率仅42.50%;不磨皮、不浸种的对照组种子平均发芽率仅35.50%。河沙为较好的牛大力种子萌发基质,播种后35d就开始发芽,种子平均发芽率达55.00%;其次为石灰土,播种后38d开始发芽,种子平均发芽率达43.50%;而赤红壤播种后40d陆续发芽,种子平均发芽率仅37.00%。[结论]牛大力种子直接用清水浸种处理后发芽效果较佳;用河沙作萌发基质可以得到较好的发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牛大力茎段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牛大力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保护牛大力野生资源。[方法]以牛大力的幼嫩茎段作为外植体,研究其组织培养和离体快繁技术。[结果]用0.1%升汞处理外植体20 min,可获得无菌材料。以MS+6-BA1.0 mg/L+IBA0.1 mg/L为启动培养基,诱导率可达100%,接种后20 d,腋芽开始萌发,且生长正常。以MS+6-BA2.0 mg/L+IBA0.1 mg/L为增殖培养基,培养30 d后,增殖系数达7.0,有少量的愈伤组织产生,但不定芽生长发育正常。用1/2MS+IBA0.5 mg/L+IAA0.5 mg/L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达80%,根生长状态良好。将生根的小苗移栽到椰糠∶砂为3∶1的基质中,覆盖地膜保湿15 d,成活率达85%以上。[结论]牛大力茎段组织培养的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5 mg/L+IAA0.5 mg/L。 相似文献
13.
14.
药用植物牛大力组织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大力幼嫩茎段为外植体,采用0.1%HgCl2不同处理时间对外植体进行灭菌;以MS为基本培养基,探讨不同浓度6-BA(2.0、2.5 mg/L)和NAA(0.2、1.0 mg/L)对无菌外植体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效果;以1/2MS为生根培养基,分别附加不同浓度NAA(0~2.5 mg/L)和IBA(0~2.5 mg/L),探讨对生根培养的效果。结果表明,0.1%HgCl2处理15 min,外植体褐化率和污染率较低;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均能诱导牛大力茎段产生愈伤组织,但以添加1.0mg/L NAA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添加NAA和6-BA可诱导牛大力茎段上的腋芽萌动再生,但最高出芽率仅78.6%;再生芽的适宜增殖培养基为MS+2.0 mg/L 6-BA+0.05 mg/L NAA,培养30 d,增殖倍数可达4~5倍;在培养基1/2MS+NAA 2.5mg/L+IBA 2.5 mg/L中培养,其生根率可达66.7%;经过炼苗,移栽到菜园土和河沙(3∶1)的混合基质中,30 d后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可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种源和不同修剪方式的牛大力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成熟的牛大力叶片通过暗适应后,采用MINI-PAM测定初始荧光(F0)、最大荧光(Fm)、PSII光量子效率(Yield)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等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牛大力不同种源间的F0和Fm差异不显著,其中种源7猪仔笠的光合效率稍高于其他几个种源。所有种源在广东气候条件下均能正常生长。不同修剪方式与自然生长的牛大力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不明显,不降低光合作用。F0和Fm在各修剪方式中比较接近。[结论]控制高度1 m,保留主茎蔓1条和侧蔓4条的修剪方式与自然调控的牛大力叶片的光合能力相当。种源7猪仔笠的光合效率稍高于其他几个种源。 相似文献
16.
牛大力种子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牛大力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方法]以牛大力种子为外植体,采用以芽繁芽途径,比较3种不同种源牛大力种子无菌发芽率、继代增殖、生根培养的表现差异。[结果]以MS+6-BA 0.4 mg/L+NAA 0.2 mg/L为诱导培养基,种子无菌发芽率分别为98.23%、92.13%和95.01%;以改良MS+6-BA 0.6 mg/L+IBA 0.3 mg/L+KT 0.2 mg/L为继代增殖培养基,添加半胱氨酸8 mg/L,FeSO_4·7H_2O加至MS用量的1.2倍,增殖系数分别达5.57、3.20、5.30;以1/2MS+NAA 1.0 mg/L+IBA 1.5 mg/L、1/2MS+NAA 1.0 mg/L+IBA 3.0 mg/L、1/2MS+NAA 1.5 mg/L+IBA 1.0 mg/L为生根培养基,生根率分别达78.00%、67.33%、70.33%;生根苗移栽在V黄心土∶V细河沙∶V泥炭土=8∶1∶1基质中培育60 d后,成活率分别达94.00%、85.43%和89.97%。采用控根容器培育大苗,可实现育苗与种植同步。[结论]该研究为牛大力种苗快速繁殖及产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原料粉碎细度、煮制时间、醇沉时乙醇含量等因素对牛大力速溶茶原料浸提液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牛大力、千斤拔和五指毛桃等原料粉碎成10目的细粉状,煮制60 min,醇沉时乙醇含量为50%~70%,静置12 h,麦冬用15倍重量的沸水煮制45 min,菊花用20倍用量的软化水在80℃的温度下浸提45 min,浓缩,调配,喷雾干燥得成品牛大力速溶茶。通过成品各指标的检测表明,牛大力速溶茶色、香、味俱佳,口感好,味道淳厚,并无重金属、有害物质、微生物超标的现象,说明牛大力速溶茶原料选取安全合理,配比科学,其加工工艺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成熟度,为其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索氏提取法和溶剂萃取法分别提取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花苞、花朵和果荚的脂溶性成分,经GC-MS分析,从花苞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4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8.31%,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52.00%)、醇类(17.46%)化合物;从花朵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29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91.38%,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60.64%)、醇类(17.178%)化合物;从果荚脂溶性成分中鉴定出32个化合物,占总脂溶性成分的80.01%,主要为烷烃和烯烃类(32.56%)、苯基及其衍生物类(22.46%)、脂肪酸类(12.54%)化合物,其中6个化合物为共有成分。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建立经济林下示范种植牛大力药材的总黄酮含量跟踪测定的比色方法。[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利用盐酸镁粉显色法对3批次采集的牛大力药材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跟踪分析其总黄酮含量的变化。[结果]在最大吸收533 nm波长下进行测定,芦丁在浓度0.5~1.8 m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1.30%~93.12%,RSD为0.92%~1.27%;3批次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97(第Ⅰ批)、2.11(第Ⅱ批)和2.25 mg/g(第Ⅲ批);随着生长时间延长,牛大力药材总黄酮含量有较大增加。[结论]盐酸镁粉显色测定操作简便快速,显色稳定,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现性,测定牛大力总黄酮含量结果准确、可靠,但也存在灵敏度低、对照品浓度高的缺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