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溶剂热法合成Fe-Zr双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材料并研究了其吸附水中磷酸盐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值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 pH值为中性时Fe-Zr MOF吸附磷的效果最佳; Fe-Zr MOF对磷酸盐的吸附在24 h时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曲线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大吸附量为285.7 mg/g; Fe-Zr MOF材料重复利用10次后,对磷酸盐的吸附量为最初吸附量的80.6%,显示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  相似文献   

2.
自组装改性介孔材料是将自组装技术和介孔材料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新型吸附材料,对废水中的污染物具有高吸附活性位点密度、高负载容量和高选择性的特点。综述了自组装改性介孔材料用于吸附去除废水中各种无机阴、阳离子污染物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该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有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作为农业废弃物的香蕉皮含大量低聚糖、纤维素和矿质元素,是吸附剂的理想材料,对各类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对香蕉皮吸附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能及优化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了香蕉皮对放射性锕系元素、重金属、染料、无机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的吸附特性及吸附优化方法,明确香蕉皮在污染治理和工业加工中的潜在价值,以期促进资源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污染物在水体中十分稳定,并且具有相当高的难去除性,会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生物吸附剂的分类、吸附机理、吸附模型和影响吸附的主要因素等4个方面,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作了有益讨论.结果表明,生物吸附剂已成为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和应用的热点和重点,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对于我国治理水生生态环境问题和改善水生生态环境质量将起到较为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芳香烃(PAHs)、环硝胺类物质(RDX、HMX、Tetryl和CL-20)、多氯联苯(PCBs)、烷烃类化合物、氯乙烯类、硝基化合物等的有机污染物增多,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危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出现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但传统的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存在效率不高、难以维持等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污染生物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有效地提高了生物修复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机污染物污染修复中应用上述方法的研究,重点分析整理了一系列典型石油污染物降解途径中的加氧酶及其参考菌株,为今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剂萃取-气质联用技术(LLE-GC-MS)测定太湖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及含量。结果表明,太湖水源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为邻苯二甲酸酯类、烃类、有机酸类、甾醇类等。  相似文献   

7.
强化混凝工艺及对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农业和小城镇建设需要优质饮用水 ,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对保证饮用水质至关重要。文章阐述了强化常规混凝工艺不但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而且是目前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 ,并通过试验水厂常用混凝剂在不同混凝条件下的混凝效果加以研究。结果表明 ,增加混凝剂投加量和降低 p H值均能有效的去除有机物 ,其中 p H值的影响效果较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化学共沉淀方法制备了磁性多壁碳纳米管,研究了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对水中蒽的吸附行为及pH值、离子强度、腐殖酸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弱酸性条件下其吸附效率最高,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小,腐殖酸在低浓度时抑制蒽的吸附,高浓度腐殖酸则可以促进吸附;蒽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磁性多壁碳纳米管对蒽的吸附率超过98%,最大吸附量可达到95.2mg/g,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蒽.  相似文献   

9.
明矾盐常用于水工业,促进生产饮用水的混凝,这导致"废物"副产品明矾污泥的大量产生和积累.如何利用可持续的方式高效管理明矾污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问题.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对明矾污泥的研究,整理了其对水环境中的重金属、磷化物及其他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性能,并对研究和应用前景做了表述.结果表明,明矾污泥作为来源广、价格低廉的吸...  相似文献   

10.
原位淋洗技术是土壤砷污染修复领域的热点,但含砷淋洗液的处理仍然是一个难题。试验研究了铁粉、氧化铁、活性炭、膨润土及其混合物共8种材料对含砷淋洗液中砷的吸附效果和吸水特性,以期筛选出最佳除砷材料。结果表明:氧化铁和氧化铁+活性炭(1:1)两种材料对砷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100%;氧化铁+活性炭(1∶2)、活性炭、膨润土+活性炭(1∶1)、铁粉等4种材料去除砷也有较好效果,去除率分别为78.9%、73.3%、36.5%、27.2%;膨润土、铁粉+膨润土两种材料对淋洗液中的砷无去除效果。综合考虑认为,氧化铁+活性炭(1:1)材料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是吸附砷污染废液中砷的较好材料。  相似文献   

11.
张明  花日茂  李学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38-14340
综述了我国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分胁迫过程中的渗透调节物质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7750-7753,7760
渗透调节是植物体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主要适应方式之一,在植物抗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渗透调节物质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关键作用,比较了抗旱植物与不抗旱植物渗透调节物质之间的差别,进一步阐明了渗透调节在植物抗旱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王黎瑾  林春绵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07-6208
介绍了改性沸石在水处理领域中应用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天然沸石的改性方法、改性沸石对废水中的氨氮和磷的处理性能以及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改性沸石在废水处理尤其是微污染水源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生物炭是指生物质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高温裂解炭化而产生的一种富碳产物.由于其精致的孔隙结构和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对土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有超强的吸附和降解能力,进而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近年来生物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降解特性及机理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从生物炭的典型特征、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今后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国内生物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茶叶粉为原料,在250-400℃下炭化制得茶叶炭化物。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炭化物的得率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氨和甲醛的吸附值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300℃时达到最大,而苯吸附值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实验条件下,保温时间的延长反而不利于炭化物对苯、甲醛、氨的吸附。  相似文献   

16.
吸附法除磷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翟由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54-8158
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也是废水处理领域较难解决的问题之一,环境矿物质对磷具有优越的吸附性能,而且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在废水处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就环境矿物质对磷吸附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7.
朱岩  李桂星  杨悦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138-8140
在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污水以及面源污染治理中,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模型是指导设计和保障处理效果的基础和关键。简要地介绍了人工湿地定性模型和定量模型,前者包括水力学概念模型、人工湿地中N和P转化概念模型,后者包括污染物去除经验模型(包括有机物、总悬浮物和氨氮去除模型),以期指导人工湿地在实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硫酸根自由基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近年来被广泛用于环境污染修复,尤其是在有机污染物降解和修复方面效果显著。活化过硫酸盐化学氧化技术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活化过硫酸盐以产生强氧化性的硫酸根自由基(SO4?-)。电化学活化方法作为产生硫酸根自由基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过硫酸盐电化学活化过硫酸盐在土壤有机污染物修复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揭示了其作用机理及其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应用的优点,讨论了包括电极材料、体系pH、电流密度、过硫酸盐浓度以及过硫酸盐注入点位等因素对电化学活化过硫酸盐去除土壤中不同有机污染物效果的影响。结合现有研究案例,提出了电化学活化过硫酸盐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该技术在未来实际修复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裴宗平  鹿守敢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260-17261
[目的]准确评价土壤四氯化碳的污染程度。[方法]模拟实验采用自行设计的模拟装置,共设计4个土柱,分别填充细砂、深层土壤(深度〉3.7m)和浅层土壤(深度〈1.2m),底部均为四氯化碳饱和溶液。通过实验室土柱模拟实验,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方面,分析四氯化碳在土壤挥发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总结四氯化碳在挥发过程中的规律。[结果]含水率高的土壤对四氯化碳的吸附高于含水率低的土壤,且水分在四氯化碳穿透土层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延滞作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四氯化碳的吸附作用明显高于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四氯化碳在穿过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层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结论]该研究为科学治理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