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正交试验法优化玛咖含片配方,并考察玛咖含片的制备工艺及其实际配方生产中产品的性能。采用L16(44)正交试验法,以玛咖含片的感官评价为指标,选出玛咖含片的最适宜工艺条件、并对最佳条件下产品的稳定性、重金属和微生物进行考察。玛咖含片口感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玛咖粉为80%,红景天粉为12%,当归粉为6%,玛咖含片的口感综合指标为246、产品的各项重金属含量符合GB16740标准中的规定、保存12个月之间玛咖含片的色泽,外观形状,脆碎度,崩解时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微生物也没有增加并其含量满足食品安全要求。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行,稳定可靠,此工艺研究已获得国家专利(专利号:ZL200810233796.X),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和微生物为其质量标准提供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海带粉的加工方法及海带挂面的优化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条件下,将海带在质量分数为20 g.L-1柠檬酸溶液中浸泡6 h,干燥粉碎,制备成去腥海带粉.在挂面生产中将小麦粉、去腥海带粉、水、海藻酸钠和食盐按质量比100∶4∶35∶1∶2混合,可得到含Ca,I,维生素等质量较好的具有海鲜味的挂面.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乌龙茶浸提工艺。[方法]以感官评价和理化指标为评价指标,通过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模糊综合评价得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法优化乌龙茶浸提工艺。[结果]各因素对乌龙茶浸提工艺的影响表现为时间>料液比>温度>β-环状糊精添加量,乌龙茶浸提最优工艺为浸提温度75℃,β-环状糊精添加量0.1%,浸提时间30 min,料水比1∶100。[结论]经验证试验表明,在该条件下模糊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该法科学、稳定、可行,能为乌龙茶浸提工艺的研究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交试验和改进单纯形法优化乳化剂配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木素基乳化剂的乳化性能,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筛选和优化。首先用正交试验考察了木素基乳化剂和四种添加剂对表面张力的影响,然后选取正交试验的最佳参数值作为单纯形法的初始值继续优化。用12次实验获得最佳值。结果表明,将正交试验与改进单纯形法结合起来进行配方优化,特别适用于多因子间有交互作用的体系,能用较少次数试验,迅速获得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5.
奶茶可以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牛奶含丰富的蛋白、脂肪等多种高级营养物质。茶中含咖啡碱,多种维生素(Vc、Vp、菸酸、叶酸等)、单宁酸、茶碱、芳香油、氨基酸、糖类、各种矿物质和叶绿素等三百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化学成份。茶能补充饮水中缺氧的不足,茶中含的芳香油能溶解动物脂肪,消食解腻。首先利用感官评价设计单因素试验。然后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奶茶的配方和复合添加剂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7.
以樱桃为主要原料,经过热烫、均质、调配、干燥等工艺制得樱桃固体饮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樱桃固体饮料最优配方为:麦芽糊精添加量15%、蔗糖添加量2%、柠檬酸添加量0.05%、樱桃汁添加量82.95%。根据此配方制得的产品色泽好,酸甜可口,樱桃味浓郁,溶解性好。  相似文献   

8.
白茶树菇菌丝分离及菌种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茶树菇的子实体作为分离材料,取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界处的组织分别接入不同配方的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试验,获得试管母种,并将母种扩大培养成再生母种,经2代母种扩转,在Ⅱ、Ⅳ、Ⅴ、Ⅵ母种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良好,并通过栽培试验,该菌株生物性状稳定,无退化、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9.
对影响鹌鹑皮蛋品质的4个主要因素:A)NaoH浓度、B)食盐用量、C)茶叶用量、D)添加剂种类,进行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通过感官评定方法对影响皮蛋品质的因素水平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影响鹌鹑皮蛋品质的试验因素效应顺序为A〉D〉C〉B,NaOH浓度是影响鹌鹑皮蛋品质的显著因素,无铅鹌鹑皮蛋最佳配方组合为A382C3D3。即,NaOH浓度为6.0%,食盐用量为225g,茶叶用量为375g,添加剂种类为CuSO4。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法优化绿茶中茶多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了绿茶中茶多酚提取产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①95%乙醇提取1.5h,用等量氯仿萃取2次,最后再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1次。②要得到茶多酚含量高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应为:95%乙醇提取1.0h,用等量氯仿萃取3次,最后再用等量乙酸乙酯萃取3次。这些结果,为改善茶多酚的提取方法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1.
徐静娟  邬敏辰  许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83-9684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茶树菇。采用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抗坏血酸-Cu2+-H2O2体系法和亚油酸体系法,研究茶树菇提取物清除超氧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和脂过氧自由基ROO.的效果。在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的茶树菇提取物溶液中,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茶树菇提取物对超氧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和脂过氧自由基ROO.的清除率随着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质量浓度分别为17.78、4.67、12.82 mg/ml时,茶树菇提取物对O2-.、ROO.和.OH的清除率最高,依次为69.29%、63.59%、90.26%。茶树菇提取物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作为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4种重金属元素在茶树菇栽培过程中的迁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福建省栽培规模较大的食用菌-茶树菇作为研究对象,在培养料中人为添加一定量的铅、镉、汞、砷等4种有害重金属,研究这4种重金属在茶树菇栽培过程中的富集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培养料中重金属含量直接影响茶树菇子实体中重金属含量,并随着培养料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未人为添加重金属的情况下,生产的茶树菇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是安全的;茶树菇对铅、镉、汞、砷等4种有害重金属的元素富集能力各有差异,依次为汞镉铅砷。汞在茶树菇栽培过程中的富集和迁移能力最强,当栽培料中汞添加量为0.1mg·kg-1时,茶树菇对汞的富集系数最高,达到241.9%。  相似文献   

13.
茶树菇多糖提取及其抗氧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水浸提法提取茶树菇(Agrocybe cylindracea)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料水质量比、浸提时间、pH、醇析时乙醇用量等4个因素对茶树菇粗多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菇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水质量比1∶10、浸提时间2 h、pH 7.5、浸提浓缩液4倍体积的95%乙醇醇析。用乙醚和Sevage法纯化茶树菇多糖,并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茶树菇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其总还原能力和对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脂过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多糖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且其在酸性条件下对亚硝酸根离子具有良好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4.
柱状田头菇是一种食药兼用真菌,分别以棉籽壳+木屑及木屑为主料,采用不同氮源栽培柱状田头菇,筛选高产配方,为大面积栽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5种莲子壳粉不同配比配方栽培茶树菇,筛选出了莲子壳粉适合袋栽茶树菇的较优配方:莲子壳粉52%、棉籽壳26%、麦麸20%、石灰2%。采用该配方袋栽茶树菇,菌包菌丝生长较快,34 d菌丝长满菌包,出菇周期短,产量高,4批茶树菇每个菌包平均产量达到341.5 g干菇,生物转化率达68.30%,优于棉子壳袋栽茶树菇的产量。为莲子壳废弃物的利用开辟了新用途。  相似文献   

16.
依据茶树菇生物学特征要求,结合南方气候特点和资源状况,集成目前国内外茶树菇栽培先进技术和经验,从茶树菇无公害栽培角度,对茶树菇栽培场所、栽培季节、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树菇的液体培养可在短时期内获得大量的菌丝体以及发酵产物。选取珍稀食用菌茶树菇为研究材料,对茶树菇液体培养碳、氮源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葡萄糖作为碳源、蛋白胨作为氮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氨基酸微肥对柱状田头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产量的作用效果。[方法]菌丝生长测试培养基以马铃薯蔗糖培养基为对照,按容积比例分别加入0.036%、0.042%、0.050%、0.063%、0.083%、0.125%、0.250%的氨基酸微肥,获得稀释2 800、2 400、2 000、1 600、1 200、800和400倍的氨基酸微肥试验用培养基。[结果]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中添加0.05%(稀释2 000倍)的氨基酸微肥,使柱状田头菇日均生长速度最快,为3.79 mm/d,菌丝干重增加也达到最大,比对照增加119.25%;在菇蕾形成前,以稀释2 000倍液的氨基酸微肥喷洒培养料,生物学效率达到70.69%,比对照增产24.18%。[结论]氨基酸微肥对柱状田头菇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产量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氨基酸微肥稀释2 000倍液对菌丝体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具有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王东阳  蔡传康  闫汝东  冯志彬  张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4):1910-1911,1914
[目的]优化L-色氨酸发酵培养基。[方法]以大肠杆菌TRJH0709为供试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L-色氨酸合成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结果]L-色氨酸最适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50.0 g/L、硫酸铵15.0 g/L、酵母粉1.5 g/L和柠檬酸2.0 g/L。其中葡萄糖对试验效果影响最大。在该最优条件下,L-色氨酸摇瓶产量可达19.0 g/L。[结论]为L-色氨酸的中试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