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5.
6.
7.
8.
曹友节 《农村.农业.农民》2004,(7):30-30
梨黑星病.是梨树上目前最严重的病害,在主要梨产区均有发生.是最难防治的梨树病害之一。梨黑星病危害果实、果梗、嫩梢、叶柄、芽及花等部位。 相似文献
9.
不同药剂防治梨黑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种不同供试药剂防治梨黑星病的比较试验,筛选出防治梨黑星病更为有效的药剂.2009年以苍溪雪梨为对象,对梨黑星病进行田间防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种供试药剂对梨黑星病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平均防效都达到80%以上.其中以40%福星乳油5000倍液与25%施保克乳油1 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其防效均为90%以上.5种供试药剂在使用过程中与对照相比,不产生药害,是防治梨黑星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0.
<正>梨黑星病是我国南、北梨区普遍发生的主要病害,在江淮流域气候温暖多雨的地区发生严重。大发生年份造成严重的落叶、落果,损失很大。病果品质下降,树势衰弱,甚至导致梨树生产的濒临毁灭。 一、病害症状 梨黑星病菌能够侵染梨树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包括花序、叶片、叶柄、新梢及果实,而为害时期则可从落花期直至果实近成熟期。受侵后,在病部形成明显的黑色霉斑,这是梨黑星病的主要诊断特征。芽被害后鳞片茸毛较多,后期表面产生黑霉,严重时可使芽鳞开裂枯死。花序受侵染后,花萼和梗基部都可呈现黑色霉斑,接着叶蔟基部也可发病,致使花序和叶蔟(或伸长为新梢)萎焉枯死。叶片受侵染后先在正面发 相似文献
11.
梨黑星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 种单剂和2 种混剂防治梨黑星病,除福美双外,其他处理均能较快地控制梨黑星病的扩张、蔓延。果防效高于叶防效,药后14d,所有处理果防效均在70% 以上。 相似文献
12.
通过离体和活体接种的方式分析梨资源对于梨火疫病的抗病水平,为进行优异梨砧木资源选育及梨火疫病的合理防治奠定理论基础。选取秋子梨、豆梨、杜梨、川梨4种梨砧木类型,采用室内离体叶片、室内离体枝条和室外活体嫩梢人工接种的方式,初步评价不同梨砧木种质接种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菌株)后的发病率、发病程度,病斑蔓延的程度及病原菌在侵染过程的差异,并对3种人工接种的鉴定方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梨火疫病菌后4种梨砧木类型均有发病现象;结合离体叶片、离体枝条和活体嫩梢的抗病分级结果得出,不同梨砧木类型对梨火疫病抗性强弱依次为秋子梨>豆梨>川梨>杜梨。 相似文献
13.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 相似文献
14.
梨黑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梨的质量与产量。[方法]研究了梨黑星病的病原特征及发生规律,提出了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物理防治措施。[结果]梨黑星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梨的品种、树势、果园地形、栽植密度等因素有关。受害症状明显,叶片的叶面与叶背面均受害,果实受害常产生星状开裂。[结论]该研究可为梨黑星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用ELECTRE-I决策法评价若干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筛选出部分较好的原始材料。结果证明该方法精确性高,适用而广,在农业领域的多种评价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建议用主成分分析结果中的贡献率判定目标权重,为择权过程提供了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筛选对梨黑星病病原茵具有一定拮抗能力的菌株以及适合农业生产的喷雾防治方法和喷洒浓度.[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对从梨根际土壤、牦牛粪、蚯蚓粪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的多株细菌进行初筛和复筛,并对抑菌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了大田防治试验.[结果]初筛和复筛结果显示,FJ1是所有菌株发酵液中对梨黑星病病原茵抑制效果最强的菌株,抑菌率为65.3%.大田试验表明,喷雾防治较灌根防治更能有效提高砀山酥梨果实健康率.[结论]稀释的FJ1发酵液能够维持较好防效,节省防治成本,可望用于开发绿色、高效、安全的梨黑星病生物防治新型微生物杀菌剂.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小麦赤霉病的抗侵染性和抗扩展性的强弱和组配 ,及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影响。中抗侵染和强抗扩展的品种为较好的抗性 ,其对赤霉病可以保持较稳定的抗性。小麦赤霉病一般属于多基因效应 ,两个不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都含有抗赤霉病的微效性基因 ,则可以通过杂交累加或重组 ,选出抗病的品种 ,带有抗赤霉病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 ,采用系统选择或辐射的方法 ,亦可以选出抗赤霉病能力较强的品种。本文最后还提出抗赤霉病育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88年重新配制非抗性亲本阿夫×台湾小麦正反交组合,严格鉴定杂交后代的抗赤霉病性,进行多代混合选择和单株选择,经7a试验,育成24个抗赤霉病性相当于苏麦3号或较之更强的小麦新品系,验证了60年代江苏省苏州地区农科所通过该组合育成抗赤霉病性超亲品种苏麦3号及其姐妹系的育种过程,并对小麦赤霉病超亲抗性的选择效应、抗赤霉病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及正反交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