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纵观国内外,水稻白叶枯病综防技术发展的历史及成功经验,作者以四川省彭县常发病区的防治研究及实践为背景,分析了影响常发病区白叶枯病消长的主导因子是品种抗性、气象(雨日、雨量)、菌量、施氮量,水层、密度等,其中又以品种抗性、气象、菌量、施氮量影响最大。阐述了以抗性品种为主体,注重生态调节,恶化病害环境,辅以药治的对策,是行之有效的,也是近三年白叶枯病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今后五至十年白叶枯病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的频率减少,但新病区有所发展,局部地区的危害仍然是严重的。因此,应继  相似文献   

2.
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一种重要细菌病害,几乎遍布世界所有产稻国,国内各水稻产区,除新疆、内蒙、青海、甘肃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近几年来病区有所扩大。新疆是水稻重要产区,自解放以来栽培  相似文献   

3.
 利用水稻品种来防治白叶枯病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而品种抗病的稳定性如何?1975-1987年,选择95个品种在湖南省老病区安仁县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4.
水稻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侵染循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Uyeda and Ishiyama) Dowson]是目前仅次于稻瘟病的重要水稻病害,华东、华中和华南各地都有發生,病区还有逐漸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白叶枯病进行长期系统监测和大面积普查,分析了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原因,掌握了好的防治方法,有效地控制了水稻白叶枯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江苏省应用BG90-2经系统选育和杂交转育出一批抗水稻白叶枯病品种。因其具稳定、广谱的抗病性以及优良的丰产性,在长江中下游白叶枯病重病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7.
(一) 汉中地区的水稻产地检疫工作是在两次水稻品种大更换、检疫对象(水稻白叶枯病)不断扩大蔓延的情况下逐步开展起来的。 1966年春季,为了提高水稻产量,地区种子部门从浙江省白叶枯病区调来广场矮、珍珠矮和二九矮(俗称“老三矮”)等矮杆水稻良种共70万斤,决定在白叶枯病区的勉县、汉中、城固三个县示范种植。因为翌年要向无病县继续推广,必须在发病县选出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分子遗传学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寄主水稻感抗机制的了解仍很有限。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80年代江陵,石首等地水稻白叶枯病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归纳和对原荆州地区1970-1993年白叶枯病资料和荆州1970-1993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大流行的必要条件及白叶枯病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细菌性病害之一,病原为稻生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Xoo).近10年来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的危害向高海拔粳稻区扩散,在海拔2200m的剑川县,白叶枯病已成为最严重的水稻病害[1-2].开展高海拔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分布和分化研究,对云南高海拔粳稻区稻作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水稻白叶枯病是我县主要病害之一,在沿河低洼地区发病普遍,损失严重。为了提高白叶枯病药剂防治效果,我们于1979—1981年在老病区石鼻乡古楼村用噬菌体法进行发病预测,现将结果简报如下。一、噬菌体数量与病害发生关系1.当测得每毫升田水中噬菌体数量为 400个左右后约过一星期田间可以出现中心病株,此时,田水中噬菌体数量增至每毫升800个。田间始病后,噬菌体数量随病害的发展而增加。此地晚稻有两个发病高峰,第  相似文献   

12.
方中达 《植物保护》1964,2(5):214-214
白叶枯病(Xanthomonas oryzae)和条斑病(Xanthomonas oryzicola)是水稻上的两种重要细菌病害。这两种细菌性病害都可以由稻种传播。稻种非但可以带菌,并且可以传病。为了防止病区的扩大和新病区的出现,加强检疫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检验水稻白叶枯病和条斑病,可分室内检验和田间检验。室内检验主要是确定稻种是否带菌和带菌的程度,可以采用种植检验和噬菌体检验的方法,以噬菌体检验更为可靠。室内检验需要一定的设备,工作量较大,同时目前所用的室内检验方法是否适用于带菌量极低的稻种,还有待在生产实践中考验。田间检验就是通过病害的普查,了解病害发生情况,确定无病田和无病区。这样非但可以解决当地的留种和换种的问题,并且为无病稻种的调运提供依  相似文献   

13.
采用我国白叶枯病7个致病型,在苗期与成株期抗性反映一致的5个水稻品种(系)上进行测定。根据苗期接种后病斑扩展速率与成株期的发病程度相对照,获得了正确反映成株期抗性的苗期最佳观察时期:推荐了3个有希望的水稻品种(系)在病区推广试种,并提出了防治的最佳生育期。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条斑病和白叶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来二病发生和为害面积不断扩大,严重威胁水稻生产。本研究以细菌性条斑病的为害损失为重点,与白叶枯病相比较,以探明在自然条件下细菌性病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制订防治指标和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凋萎型白叶枯病(又称急性凋萎型白叶枯病),是水稻白叶枯病的一个症状类型。据湖南省植保所研究证明是由于系统侵染的结果。由于目前杂交水稻品种抗性弱,遇秧苗期淹水后,白叶枯病菌侵入幼苗生长点或病菌由叶片、根尖侵入后向维管束转移,而导致秧苗失水青枯、整株凋萎症状。秧苗发病迅速,无法挽救,故有的称之为水稻“癌症”。  相似文献   

16.
杂交稻汕优63产量高、米质中等,是湖北各稻区的当家品种,但由于易感染稻白叶枯病,常常给疫区中稻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科学的治理水稻白叶枯病,作者于1992年~1993年在稻白叶枯病疫区,就不同肥水管理方式对汕优63白叶枯病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确定最佳肥水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温229’为试验材料,通过茉莉酸甲酯(MeJA)浸种和喷雾处理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探索MeJA诱导大田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水稻幼苗期,0.004mmol/L MeJA浸种、0.1mmol/L MeJA喷雾、0.004mmol/L MeJA浸种后再用0.1mmol/L MeJA喷雾处理,均表现诱导幼苗抗白叶枯病的作用,其诱导效果最高达27.65%;其中,MeJA浸种再喷雾双重处理的效果与单一喷雾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单一浸种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水稻孕穗期,0.05~2.00mmol/L的MeJA喷雾后均可降低白叶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2011年MeJA诱导效果最佳的浓度为0.50mmol/L,而2012年和2013年则为1.00mmol/L,诱导效果最高为17.17%。以上结果表明,MeJA处理可有效缓解大田水稻幼苗和孕穗期白叶枯病的发生,其诱导效果可能与MeJA处理浓度、方法及水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植物促生细菌诱导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白叶枯病是使水稻遭受重大损失的主要病害。  相似文献   

19.
采用成株期人工剪叶接种鉴定方法,评价451份新引进的国外水稻新品种(系)对我国田间流行的5个水稻白叶枯病致病型的抗性反应。结果显示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材料是水稻白叶枯病重要的抗源。本试验还筛选出一批抗性较好的抗性材料,可供育种家在选配亲本时选用。  相似文献   

20.
水稻白叶枯病综防初探(四川省开县农业局植保站)郑持炎,熊良新,郑贵芳水稻白叶枯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是我县水稻上的一种新病害,70年代后期随种子调运传入我县,78年首次在海拔160米的厚坝镇发生,83年蔓延到江、东、浦三里稻区,随着杂交水稻种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