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毛瑞明 《农业考古》2005,(6):268-270
我国农村地区贫困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主要有环境原因、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机制体制原因.我们必须根据形成贫困原因和贫困状况发生的新变化、新特征,采取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反贫困主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反贫困资金管理,提高反贫困资金使用效益等相关战略对策,彻底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上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就是要认清贫困农村现状以及贫困产生的原因。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农村贫困现状及原因之后提出了绿色扶贫、科技扶贫、人才扶贫、开发式扶贫和政策扶贫的反贫困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业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缓解我国农村的贫穷困难问题,可以通过相应的扶贫政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精准扶贫资金是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资金政策,通过合理使用农村精准扶贫资金,可以有效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就当前农村精准扶贫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农村精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对策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减少和消除贫困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今世界共同特别关注的一个课题,对于我国而言,更是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要解决贫困问题,我们必须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并通过向真正贫困的家庭和人口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扶持,才能从源头上消除贫困。目前,尚未摆脱贫困的人口主要集中在部分民族地区。做好民族地区扶贫工作是中国反贫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民族地区贫困现状  相似文献   

5.
反贫困是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但实施反贫困政策与是否脱贫不是一回事。全世界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脱贫效果不佳,新中国初期30年冀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来使农民集体脱贫的效果也不佳,中国的有效脱贫始于农村改革开放。中国脱贫的主要特点是脱贫人口多、脱贫速度快、脱贫地区广、总体脱贫稳定性好。中国成功脱贫的要素是:1993年前的脱贫基本归功于经济发展的“涓滴效应”,1993年之后主要归功于政府系统推进的反贫困政策,其中尤其是扶贫组织建立、机制完善、强有力的行政执行能力、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巨量的资金投入等政策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的脱贫依然还是低水平的,2020年后的反贫困任务主要是提高脱贫标准与缩小相对贫困并行、从一般贫困转向特殊群体、从单维贫困拓展到多维贫困、从农村贫困延伸到城市贫困,尤其要重视的是如何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把握好城乡扶贫政策侧重点、贫困标准设定与计算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反贫困策略的成功经验对于治理恩施州的贫困路径研究具有启发性。从恩施州的贫困现状出发,分析恩施州贫困特征及成因,提出通过优化旅游扶贫长效机制、思想扶贫、人力资本培育、开拓资金多元化来源渠道及采取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模式等措施来增强反贫困的有效性、长久性、持续性和手段的多样性,实现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财政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在较偏远和不发达农村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民。为了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缓解和消除贫困,从而实现全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扶贫制度,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发放,关注更多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由此可见财政扶贫资金的重要性,但是在地方还存在着大量的资金使用和管理混乱,去向不明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出发,分析相对应的管理和使用策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农村财政扶贫资金工作的效率,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全面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本文以贵州省为例,在分析新时期农村反贫困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扶业与扶人并举、区域瞄准与人口瞄准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并从"两项制度"衔接、推进区域连片开发、完善"大扶贫"联动机制和扶贫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健全贫困动态监测与绩效考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141-143
精神扶贫是习近平长期领导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实践基础上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精准扶贫,不能以获得最多的物质享乐为准,而要考量人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乡村的被动扶贫模式,使扶贫对象深陷精神困扰之中,同时也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觉醒和自我发展的潜能。习近平在《资本论》的反贫困理论基础上,提出激发农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在脱贫中的核心地位,深刻阐述"志智双扶"的正向作用,扶贫要唤醒贫困村民的主体性思维,重塑贫困主体可行能力。基于《资本论》中非物质的反贫困理论,对精神扶贫进行探究,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习近平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吸收毛泽东、邓小平等脱贫理论和我国实践经验,创造性地发展形成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扶贫开发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提出了扶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的关键是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构建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扶贫格局,实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价值和意义重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创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动了精准思维在治国理政中的深化,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相似文献   

11.
自1986年我国将扶贫工作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至今已经有30余年,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吹响了扶贫攻坚的战斗号;2017年,实现1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28个贫困县摘帽,扶贫工作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治理成果。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其次,农村人口多且情况复杂,贫困程度有深有浅,贫困原因各有不同,因而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十分复杂。在农村扶贫工作中,基层干部对贫困地区情况接触最多,了解最深入,是国家与扶贫对象联系最直接关键的角色。要想消除贫困人口,首先要瞄准,但落实到具体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瞄准机制不精确、基层干部与扶贫对象的衔接不到位、扶贫考核机制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从理念、制度、瞄准机制、技术等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中的行为与效果,试提出相应措施,为工作扶贫工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新疆的贫困问题不仅是一项经济社会课题,更是一项事关西北边疆安全与稳定的政治课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疆农村地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基于新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组数据,采用SVAR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测算了1988-2012年新疆农村地区的FGT贫困指数,分析扶贫资金投入对新疆农村地区的减贫作用。结果表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程度波动明显,2012年新疆农村贫困广度为13.9%、贫困深度为6.7%、贫困强度为7.4%;贫困人口"被脱贫"现象仍然存在,贫困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村Gini系数已达0.49,收入分配状况不容乐观;扶贫资金的投入对降低新疆农村地区贫困广度和贫困深度作用较为明显,而对贫困强度的改善作用比较微弱。今后扶贫工作中,更加注重精准扶贫和最贫困人口状况是提高扶贫资金减贫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消除能力贫困——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农村贫困依然是我国农村未来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难题。对贫困的认识,不应仅限于收入贫困,而应拓展到更为广泛的能力贫困的层面。能力贫困主要包括教育和知识贫困、健康生存能力贫困、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它还包括人们要面临的风险以及面对风险时的脆弱性。在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一定水平以后,反贫困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脱贫不只是收入的增加,更是可行能力的增强。我国反贫困的战略选择也应相应地将增强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置于收入增长的前面,以突现可行能力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俊文 《农业考古》2007,(3):295-299
近年来随着反贫困的深入,我国农村贫困状况发生了新变化,表现出新特征。本文阐述了我国贫困地区贫困现状、特征及其形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将来一段时期标本兼治的反贫困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7):218-220
精准扶贫工作是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农村精准扶贫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或难点,主要表现为贫困对象识别不准,扶持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要有效实现精准扶贫,应该将政府扶贫、市场扶贫和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并进行动态管理,同时还必须健全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在政府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不断下降、政府投入难以满足我国农村反贫困需求的现实下,探索市场参与的农村反贫困模式就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贵州省目前市场参与反贫困实践的实证观察,分析总结了贵州省目前市场参与农村反贫困的不同模式、经验做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了完善贵州省市场参与农村反贫困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搞好新农村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开发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扶贫就是要消除两级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搞好农村扶贫开发,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条件,是农村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的一  相似文献   

1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156-158
贵州省是全国欠发达、欠开发、贫困问题最严重的省份,民族贫困地区反贫困任务更为艰巨。通过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扶贫开发资金投入使用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强化多元支持、精准瞄准机制、加大资金管理、资金造血式扶贫四项建议,力求更好地发挥资金扶贫的效用、效率,促进全面小康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正>精准扶贫是我国针对贫困地区、贫困人民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站在农村发展的视角下看精准扶贫,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发展农村产业、培养新时代职业农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有重要意义。扶贫资金管理工作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部分,其工作质量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农村扶贫资金管理工作质量,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